|
尽管流行音乐在艺术品位上一直无法与古典音乐平起平坐,但就其广泛性和对当今文化潮流的引导上却是任何一种文化的影响所无法比拟的。布鲁斯音乐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丰富的黑人文化:摇滚乐改变了一代代青年的生活方式;迷幻音乐向我们展示了五彩斑斓的迷幻艺术;另类音乐在改变着新一代摇滚乐迷的审美情趣……流行音乐是一种时尚文化,它所辐射和涉及的范围之内总是会形成一种文化群体,而某一类群体所形成的特有文化现象也会反过来成为流行音乐的一部分。在我们进入流行音乐的世界时,所感受到的就是它的文化是由一块块各式各样的文化版图构成的。本文所要谈及的流行音乐文化就是这些版图中所常常被忽视的几种文化现象,它们是:私制唱片、卡带文化、歌迷杂志、再版发行。
<br> 一、私制唱片
<br> 对中国的歌迷来说,私制唱片是一种很陌生的事物,但是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这种类似于盗版的事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美国一向认为自己在知识产权方面是最完善的国家,但他们的后院比谁家都热闹,从“私制唱片”上便可窥之一斑。“私制唱片”(Bootlegs)是唱片的一种非法复制并从中获取利益的行为,至少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Bootlegs”一词原指走私者把走私的物品藏在长筒靴中逃避检查,现在是指专门收集一些从未公开发表的素材,如:现场演出的录音录像、录音棚录音片断、录音小样和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节目等制成磁带、唱片、录像带、甚至是VCD和CD-ROM等载体进行交易、传播等称之为Bootlegs。在西方,“私制唱片”与盗版、仿制品有着严格的区分。盗版是指未经正式允许而使用已经正式发表的素材获取利润的;仿制品是指把原版的唱片拿来直接复制,从封面到内容和原版的没有差别。
<br> “私制唱片”在古典音乐、爵士乐等领域里几乎是闻所未闻,在摇滚乐的早期也未曾出现。最早的私制唱片应该是“披头士”的《Some Other Guy》,这首歌是他们1963年在利物浦的演出时录制的,但他们从未在录音棚里录制过这首歌,同年,第一张“滚石”未经许可的现场录音唱片出版了,这是这支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乐队“带给”他们的铁杆歌迷最值得回忆的一张唱片。
<br> 然而,真正使私制唱片成为一种风潮的是1969年在美国出现的鲍勃·迪伦的《Great White Wonder》,这张双专辑只有简单的白色封面,没有任何公司的标志。1969年9月20日出版的《滚石》杂志在报道这个事件时说:“大约有2300张鲍勃·迪伦的私制唱片开始在洛杉矶出售,这可能是娱乐业第一桩真正的喜剧。”这张收录了26首歌的专辑叫作《Great White Wonder?是用鲍勃·迪伦以前从未发表过的作品,为此已引起了哥伦比亚公司的愤怒。
<br> 录音制品在1972年2月15日以前没有受到任何的保护,这张私制唱片据说卖掉了35万张,虽说这张双专辑比普通的LP唱片价格低,但比鲍勃·迪伦的任何一张专辑都更有收藏价值。最后哥伦比亚公司在这一年的年底不得不以《The Basement Tapes》正版发行了这张唱片,而且也卖得很好。类似于这样的私制唱片还有“披头士”在1969年早期在录音棚里排练时的录音唱片《Get Back》和“滚石”乐队1969年在美国巡回演出时的现场录音《Liver Than You'll Ever Be》。不久,一些著名的乐队的现场录音和未发表的录音版(通常录音版很少)也都出现在地下交易市场。后来,由于美国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版权的法律和来自唱片公司的压力,私制唱片一度数量减少。但至今从未间断过。在美国,在欧洲,一些小唱片店、伦敦的跳蚤市场、纽约的街头,总能看到一些贩卖私制唱片的人。如果你在像HMV和Tower Records这样大唱片连锁店里很难找到丽兹·菲尔(Liz Phair)的小样带、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的广播节目的录音、或是上个星期埃尔维斯·科斯特洛(Eivis Costello)刚刚举行的音乐会录音的话,那么你会在这些交易市场上发现它们。在这些五花八门的私制唱片中,最多的要数“感恩而死”(The Grateful Dead)的私制唱片,因“感恩而死”几乎是第一个公开声明允许他们的那些死党歌迷(Deadheads)在他们现场演出时录音并出版私制唱片的,因为这一做法符合他们一贯倡导的博爱精神。
<br> 与盗版不太一样的是,私制唱片的销量一般很少,在美国,每一张私制唱片大约会卖掉1000张,在欧洲,每张大约卖掉500-1000张。在日本和澳大利亚也能卖掉几百张。在偶尔,私制唱片会通过地下传播网络冲击多数听众群,这样的情形发生在王子(Prince)1980年未发行的专辑《黑色专辑》(Black Album)上,它的私制唱片版和正版都卖掉了相当的数量,为此私制唱片引起了传媒的关注和讨论。
<br> 从美学角度上讲,由于私制唱片的录音效果极差而遭到许多人的非议,这一点可能是那些私制唱片收藏者们最头疼的一件事了,特别是早期的现场录音。但是在最近的十年间,私制唱片的录音技术突飞猛进,现在不仅在音响效果上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最近的十年间,私制唱片的录音技术突飞猛进,现在不仅在音响效果上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且在封面的艺术设计和包装上比起正版也是高出一筹。进入90年代,私制唱片也进入CD时代。
<br> 显然,私制唱片是一种违法的行为,许多公司和艺人认为私制唱片给他们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和艺术上的伤害,这种做法违背了他们的艺术愿望,但是歌迷们却不这样想,他们既是正版唱片的购买者,也是私制唱片的消费者,而且歌迷对往往能从私制唱片中了解到艺人的最真实的一面特别感兴趣。不过,美国唱片业协会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级官员一语道破天机,“私制唱片是一种罗宾汉式的杀富济贫的行为,”他的理由是:“既然布鲁斯·斯普林斯廷唱了那么多的歌,我们干嘛只去听他的那一堆专辑呢?”
<br> 由于歌迷对私制唱片的兴趣与日俱增,这迫使唱片公司不得不把那些私制唱片和有可能成为私制唱片的素材整理出版,比如“披头士”的双CD专辑《BBC现场》(Live At BBC)于1994年底最终出现在Capitol唱片公司的发行目录单上,王子的《黑色专辑》也随即出版,于是关于唱片公司把私制唱片做成正版唱片发行的猜测也越来越多,比如“海滨男孩”(Beach Boys)的《微笑》(Smile),鲍勃·迪伦的1969年在阿尔伯特大厅的现场演出以及一些“披头士”的从未出版过的素材。在不远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存档音乐资料会拿出来曝光,这个名单就像我们感兴趣的音乐家的名单一样会变得越来越长。
<br> 私制唱片并未因它的音响效果而它的价值,相反,由于他的内容稀少、罕见,使得那些唱片收藏者们对收集私制唱片一直饶有兴趣。它甚至比一张经典的专辑还具有史料价值和保存价值。试想,如果你是一个“披头士”的歌迷,你收集了他们所有的正式出版的专辑,只差他们的私制唱片,难道不为此感到遗憾吗?对有一些人来说,买一张随处可见的唱片已经没有什么刺激和新鲜了,但寻找一张私制唱片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私制唱片至少从某一点上反映出了流行音乐的收藏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