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42|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湾问题──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23 17:2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 color="#0000ff">第一章 引言# <br /><br />1.1 研究意义 <br /><br />  台湾回归大陆事关中国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现实则是,近十多年来台湾在闹独立而且愈演愈烈。从战略角度看,台湾顺利回归大陆,将大大促进中国和平崛起的实现;从外交角度看,台湾问题是我国外交工作针对的「五毒(独)」之一1,为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影响了国力的提升;从经济角度看,两岸分隔妨碍了人员往来、技术资金与市场的充分利用。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对问题的准确把握,而台独势头的日益发展,说明我们近二十年多来对台政策存在缺陷2,这就有必要反思大陆对台独原因的把握是否抓到了要害,现有通行的认知有何缺陷,以及如何改进。遗憾的是,现有流行的看法与分析或内涵不清,或侧重描述,或局限于分析岛内因素,或光谈解决办法。笔者认为,对台湾问题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抽象,在理论层次进行概括、总结、分析,对问题的把握才能切中肯綮。运用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归类分析、比较就是理论研究中的一种,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的学术文章面世,是个不小的缺憾。本研究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意在抛砖引玉。本文运用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考察台湾问题的演变和实质,再尝试提出一些建构主义视野的解决办法,依笔者看来,这是治本之道。 <br /><br />1.2 现状分析与文献综述 <br /><br />  从国际关系理论视野3,现有对台湾问题的众多看法可以分为四类:自由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意识形态论者的4、认同论者的(或曰初级建构主义的)。简要介绍如下:<br /><br /> (1)因为大陆经济落后,与大陆统一将降低台湾居民的生活水准,两岸经济联系又不够密切,不足以影响台独的发展。如果大陆经济发展到与台湾相近的程度,两岸经济联系足够密切,则台湾很可能不会谋求独立,甚至两岸会自然而然地走向统一。这是自由主义的观点。也是李登辉时期台湾拒绝「三通」,反对与大陆统一的主要论据之一5。大陆在八、九十年代也认为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将抑制台独,通过「以民促官」、「以经促政」,推动台湾当局走上政治谈判桌6。 <br /><br />  自由主义的主要特征是重视经济利益,相信合作是可能和必要的,由于制度化的合作乃合作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故合作方都会往这个方向努力。第二章将展示双方经贸往来的增长并没能促进台湾方面致力于建立合作所必须的制度。这说明这种观点难以成立。<br /><br /> (2)因为大陆力量不够强大。只要大陆有了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台湾即使想独立也不敢,台独趋势自然被抑制住。美国敢干预同样是因为大陆军事上太弱。这是现实主义者的观点。这一派因而认为「时间在大陆一边」,大陆应抓紧时间发展经济,同时大力增强军事实力,到一定时期一举收复台湾,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br /><br />  重视实力,通过增强实力以追求权力与安全是现实主义的传统。所谓权力是一种关系,即让对方做其不喜欢做的事,或让对方不能做其喜欢作的事。力量对比将决定行为体行为。第二章将显示:事情远不是那么回事。<br /><br /> (3)因为大陆信奉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统一的结果是「专制主义」的大陆吃掉「****」的台湾。台湾只有保持现在的实际独立状态或实现独立,才能保持繁荣、稳定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是美、日及台湾「意识形态论」者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只有大陆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台湾就不会因恐惧而谋求独立,两岸统一不过是时间问题7。 <br /><br />  这种观点初看颇有道理,但经不起推理分析,第二章将说明:这种观点乃台、日、美意识形态论者的虚假托词而已。<br /><br /> (4)近年来,人们也渐渐注意到了认同在台湾问题中的意义,但用的是不同的提法:台湾认同、族群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族群意识、大福佬主义等等,说法层出不穷,又缺乏明确的界定,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不清楚,这种表面的热闹无助于人们分析、把握台湾问题的实质,严肃的学理分析与推理是专业研究者的应尽之责,也是本研究的核心。这些看法触及了认同这一建构主义的主要概念,但仅仅是些初步的看法,远不足以说清台湾问题,作者们也没有有意识地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系统分析,所以,笔者将之称作「初级建构主义」。详细分析见第二章。 <br /><br />1.3 论文结构<br /><br />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言包括研究意义、现状分析与文献回顾、论文结构、研究视野与方法、论文创新之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台湾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故笔者在论文结构上做了些调整,不同于常规格式:笔者在本章的「现状分析与文献回顾」部分只是简单归纳介绍了四种情况,而把对这四种情况的详细介绍与分析放在第二章进行,这样可以把理说的更透些,同时这些分析是个铺垫,导入对台湾问题的学理分析,从中推理出政治认同在现阶段台湾问题中的核心地位及其效果。第二章的分析显示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必要性。所以从第三、第四两章转入建构主义分析。由于重要概念较多,本研究在第三章中界定相关概念,但同时包含了对这些概念的建构主义分析。第四章进一步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展开分析影响台湾人族群认同的主要因素:岛内的和岛外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第五章是结论,先对前面的研究进行讨论,总结台独发生、发展的主次因素,转化为国家认同所带来后果的严重性,并推论族群认同视野的适应范围,然后列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接着指出本研究不足之处。最后一节,笔者先列表分析台湾问题现状(主要是大陆、台湾、美国三方角力),然后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 <br /><br />1.4 研究视野与方法<br /><br />1.4.1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br /><br />  建构主义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迅猛,现已经成为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并列的三大主流理论范式之一。建构主义内部有不同流派,本文采用亚历山大肺绿兀ˋlexander Wendt)为代表的结构派理论。<br /><br />  该派认为:国际社会里,行为体(agent)之间的互动赋予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以社会意义,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有观念(shared ideas)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有目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是由这些观念建构而成的8。利益并不是放在那儿(out there),而是通过社会互动建构的9。换言之,物质力量本身的作用有限,行为体(agent)通过规范(norms)进行理解(understanding)而建构起身份或认同(identity),行为体的身份决定其利益和行动。身份可以建构,身份变了,行为体利益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是一种「弱式物质主义」的视野,其本体论是理念主义的,故又被称为结构理念主义(structural idealism)10。从某种意义上说,建构主义是身份政治理论。 <br /><br />  就台湾民众而言,对自己身份认同变了,所追求的利益也随之发生变化,表现为从谋求光复大陆,到维持现状,再到要求建立主权国家(即台湾独立)。值得注意的是,台湾民众身份认同变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台湾内部,外来压力的作用相对次要,或外来压力要求台湾维持现状,台湾自己则求变。 <br /><br />1.4.2 诠释法 <br /><br />  「诠释学」(Hermeneutics)作为一门关于理解的学问,指教人正确地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话语、特别是文字话语(文本)的技艺。它在历史上特别指神学中对《圣经》的解释方法,在近现代则扩充到对文学文本及其他文本(比如法律文本)的解释。主要由于海德格尔的工作,诠释学获得「哲学」的或纯思想的含义,与「现象学」和「存在问题」贯通了起来,并且赋予「解释」(hermeneuein, Auslegung, Interpretation)和「文本」以更深广的意义。常指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但是,诠释法的应用极为广泛──准确地说,诠释法与实证法是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个主要方法。孔德开创的实证研究法乃基于这种认识:自然科学揭示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社会存在也是客观实在,所以,社会科学可以借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解释(explaining)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马克斯肺げ氚C锥涂尔干则将世界上的事实分为两大类:自然事实和社会事实,前者指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的事实,如树木、土地等,后者只存在于人类社会,其含义只能通过社会意义网路去理解。文化事件(即社会现象)之间的价值关联是人选择的结果,所以社会科学研究应当注重理解(understanding)的方法,这是诠释法的大致含义11。事实上,与自然界不同,人是有价值观的社会动物,实证法能解决的问题相当有限,大部分的社会现象还得以诠释法进行研究。<br /><br />  本研究主要运用诠释法,但结合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以及博弈论思想。理论视野则是建构主义的。 <br /><br />1.5 论文创新之处<br /><br />  有两个方面:(1)国内第一个从建构主义视野对台湾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系统梳理台湾人族群认同起源、发展、最后转变为国家认同的全过程,探讨了影响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台湾问题并「对症下药」将有助益。族群认同视野也有助于我们考察世界上广泛存在的***、闹独立现象。(2)温特理论是体系理论,探讨的是国际体系的观念结构如何塑造国家身份与利益,温特承认国内政治的重要影响,却没有展开讨论12。建构主义的案例研究或者把国家施动者(state-agents)当作消极接受外界影响的行动者,如《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文化》、《文化规范与国家安全──战后日本警察和自卫队》,或者认为既定的文化传统将决定国家的对外战略,如《文化现实主义》。这些研究的物件都是拥有完全主权的国家行为体,情况确如作者们所展示的。前述作品中的案例研究主要展示了这么个过程:外部因素──&rarr;影响精英──&rarr;影响统治者或民众──&rarr;身份变化──&rarr;利益变化。但如果将目光转向那些或多或少享有一些主权的准国家行为体,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本案例显示,要求行为体(agents)改变身份的外来压力较小,或者外来压力要求行为体维持现在的身份时,行为体通过内部斗争、学习等过程,也会导致身份的变化,其利益因此发生变化。本案例还显示:内外因素都在身份认同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而谋求身份变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内部!外部因素的影响相对次要。所以才会出现美国要求台湾独立时,台湾不同意,而当美国要求台湾维持现状时,台湾却又想独立。 </font><br /><br /><!--color--><br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17:22:3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对现有主要观点的辩驳与台湾问题学理分析 2.1 自由主义观点和对这种观点的辩驳   自由主义者关注经济利益,认为在劳动分工广泛存在的市场体系里,贸易会使各参与方获益,理性的国家行为体出于对共同利益的关心与追求而谋求彼此的合作13;经济是和平的前提,贸易的发展将促进和平14;全球化导致了各国间的复合相互依赖,军事力量的作用下降15;除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外,二战后出现的大量经济上不能自给自足的国家也增加了和平因素,因为它们需要与其他国家合作16;经济影响政治,经贸的密切联系将导致国际规制17(institutions and regimes)的出现和强化,从而使得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变得可预期、不确定性下降,国家之间采取敌对行动的动力与可能性因此而减少;特别是一方对另一方因为不对称依赖而形成高度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和敏感性(sensitivity)时18,会阻止依赖性大的一方采取与己不利的政策,而倾向于与对方建立相关的制度(institutions)联系。   海峡两岸的实际情形则是:一方面,近二十年,台湾从承认一个中国退到否认「九二共识」,再到「一边一国」直至在今年三月搞「防御性公投」(为「统独公投」打下基础),即从「暗独」到「明独」并采取了实质性的步骤。另一方面,两岸贸易金额1978年为0.46亿美元,2002年增至446.6亿美元,增长了近970倍。截至2003年9月底,两岸贸易总额累计3091.8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488.9亿美元,自台进口2602.9亿美元,累计逆差达2114亿美元(远大于台湾对大陆357.1亿美元的实际投资额)。自1991年始,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顺差来源。根据2002年统计,大陆已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台湾是大陆第二大进口市场19。国际上公认的贸易依存度有两条线:超过15%为相对依存,大于30%形成绝对依存。台湾对大陆的出口1994年的平均依存度已经达到16%,部分产业则已经超过了绝对依存线:造纸工业51.8%,皮革工业41.4%,机械工业38.7%,化学材料工业35.6%,化学制品业与纺织业也分别达到了29.5%和23.2%20。而《联合报》1994年4月25日「我对大陆贸易依存度创新高」文章更显示:1993年,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已达16.47%,大陆对台出口依存度仅为1.2%。48.29亿美元的对外投资中,31.68亿美元投向大陆,占65.61%21。另外,2004年1月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达35.4%22。显然,经贸关系并未能牵制台独的发展,两岸之间官方半官方的规制(institutions and regimes)建设未进反退,两岸政治、军事关系总体趋向紧张。这与自由主义的主张相矛盾。   统一影响台湾居民生活水准的说法更缺乏说服力:一国两制下的港澳居民生活水准并未下降,原来外流的人口出现回流,快速发展的大陆经济反而吸引了数十万生活优渥的台湾居民前来投资、置业、定居。民调显示:约25%的台湾民众希望在大陆定居,仅常住上海的台商就有30万人23。 2.2 现实主义观点及对这种观点的辩驳   现实主义认为,权力是一种关系,权力的基础是实力,实力对比决定彼此的关系,权力意味着让对方做其不喜欢做的事情,或阻止对方做其想做的事情。在无政府状态下这是国际社会行为体的必然选择,国际体系结构(主要是力量对比)决定行为体的行为。   从1978年到2003年,大陆的经济实力相对于台湾无疑大大增强了,GDP从3000亿人民币飞增至逾110000亿人民币,增加了30多倍,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GDP列全球第六(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为第二,仅次于美国)。军事力量的增强有目共睹:实现了载人航太、拥有了中子弹、掌握了空中加油技术、洲际导弹已能打到美国本土、新一代潜艇已具备有效攻击美国海军的能力、海军活动范围大大扩展、远距离军事投送能力明显提高。   与大陆经济、军事实力快速增强相映衬的,是台独倾向的日益明显,作为对大陆国家权力(power)显著增加的回应,台湾反而更「敢」独立了。这显然无法印证「时间在大陆一边」。现实主义者可能会辩解说:那是因为大陆的实力还不够强,美国又是台独的主要动力之一。大陆如果能象美国打伊拉克一样快速解除台湾的武装,美国将接受既成事实。为了「长痛不如短痛」,「早打」也值得考虑。这个问题颇具挑战性,但我发现,这种权力政治观有几大致命缺陷:  (1),中国在两代人的时间内,不具备全面抗衡美国的能力。如果美国将台湾问题列为国家的核心利益24,则五十年内,大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将很可能导致台湾的独立。  (2),「不打无把握之战」是中国***军事战略的精髓。大陆目前没有「尽早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计划、决心和能力,大陆近期的对台战略是「防独」而不是「促统」25,动武是威胁性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实施,更倾向于借助美国来「防独」。「快速解除台湾武装」实际上是个假问题,这种主张将起危险的误导作用。  (3),动武后果的不确定性是大陆处理台湾问题的主要考量之一,这一点不会因为大陆实力的相对增强而改变。除非美国明确将台湾问题列为第三类(重要国家利益)或第四类(次要的国家利益),而笔者的研究显示:对美国而言,当在第二、三类之间,以第二类可能性为大。对中方而言,则为第一类的核心国家利益。维持现状、避免冲突符合中美两方的共同利益,台湾则力图打破现状。26  (4),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大陆暂时不必要冒战争风险。军方也有不少人持这种观点。  (5),从1972年的「上海公报」到1982年的「八一七公报」,美国对台湾的支援明显弱化。此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基调是「和平解决」,既反对大陆动武也抑制台独倾向。如《联合报》1997年5月26日消息称:美国官方对1996年派航空母舰到台湾附近的行动进行事后评估,结论是:此举「给了台北一个错误的认知」27,所以,1997年中美决定致力于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克林顿1998年在上海公开重申美国对台湾的「三不政策」,对李登辉1999年抛出的「两国论」,美方的反应是:李是个「麻烦制造者」。小布希上台初期,中美关系有所后退,但小布希熟悉国际政治、对两岸问题的认识深化后调整了对华政策。九一一事件给中美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经贸关系的发展、朝核问题的处理都使美国进一步意识到中国的重要性,鲍威尔甚至认为中美关系现在处于建交以来最好的时期。美方明确反对台湾改变现状的任何企图,不赞成台湾搞「防御性公投」。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办公室新任主任Mitchell B Reiss不久前到中国「调研」,在清华国际所回答笔者的提问时说:「我不认为美台之间有台下交易,这种交易在美国的政治体制下很难长期保得住秘密。美国认为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美国不过起帮助作用」。言下之意,美国确实没有武力保台的现成安排。 概而言之,中国的总体实力近25年来明显提升,美国对台湾的支援近33年来总体减弱,态度由五、六十年代的促进台独到现在反对台独与改变台湾现状,而这与台独总体增强的趋势相矛盾28。   总之,「收复台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诚然不假,但其时间、方式现在难以确定。 2.3 意识形态论者观点及其困境   意识形态论者偏好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问题,具体到台湾问题,他们认为大陆与台湾不同的意识形态是两岸统一的最大障碍。   然而,「意识形态论」者的观点愈来愈难以被人苟同了29。从1840年到2003年,中国对外政策的心理基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轻视──失落──恐惧──自闭加排斥──将信将疑──逐步认同,所谓和平崛起意味着认同现有的国际规制,愿意进一步融入世界体系30。中国***人从来不是机械的马克思主义者。而包容性、适应性、不尚武、重视「和而不同」等特点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5000年的主要原因。所以,毛**时代中国可以超越意识形态差异与美国联手抗苏,邓小平用「一国两制」解决了港澳问题,江**时代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基础地位,通过宣示「公有制经济有多种实现形式」的政策,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被有意识地不断降低31。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式是邓小平理论,后者的思想核心是「猫论」和「三个有利于」,江**的「三个代表」意在扩大党的代表性、强化执政党的合法性。事实上,各国官方、民间在与中国打交道时,意识形态的考虑已居于次要的地位32。且大陆已意识到台湾问题具有与港澳问题不同的独特性,明确表示将给予台湾更大的自主权,如不在台湾派驻解放军、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没有证据表明两岸统一将导致大陆吃掉台湾,大陆放弃马克思主义与台湾放弃台独之间难以证明存在因果关系。世界上也没有例子说明: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了国家某一部分的独立,相反,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施印证了一点:不同意识形态可以在一个主权国家内共存。中国还是世界上唯一并行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 2.4 初级建构主义观点及其不足   李─陈时期台湾问题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如何统一的问题,而是台湾要闹独立且愈演愈烈(以图打消美国因素中对台湾独立不利的一面)。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许多人一般性地谈到与台湾人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族群认同」发生了变化有关,观点散见于媒体报道,如: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研究统筹员王家英文章《李登辉的老谋深算》提到「台湾内部的国家认同问题日趋严重」33;陈子帛提到2004年3月台湾大选使「人们看不到真正意义的族群融合的前景。在政客们的操弄之下,台湾的主体认同竟然成了非黑即白的大福佬主义的最佳掩饰」34,郑永年认为台湾「反对党越来越倾向于抛弃『中国包袱』」,「以保持他们所谓的台湾认同」35。新加坡国际事务学会秘书长张子超谈到「台湾的政治分化加深,台湾人的族群意识倍增」36。以学术文章的形式进行学理探讨的很少,笔者检索到的仅寥寥数篇37,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近十年来的研究论文,发现运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台独问题的文章不多,运用建构主义则没有见到。兹介绍如下。   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林震的《论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问题》38他认为「在台湾民主化进程中,『+++国』在推动民主改革的同时也成为解构物件,这使得台湾社会的国家认同出现***,民进党为首的反对派成功地瓦解了部分台湾人对『+++国』的认同,国民党渐居下风」,「(+++国认同观与台湾国认同观)两种对立的国家认同观在『+++国』缩小化(即限于台湾地区)的基础上实现合流,但仍没有解决『+++国』的认同危机」,该文分析的是台湾人对「+++国」的政治认同危机,未进一步分析这一认同危机的文化根源,也没提到台湾人对「中国人」认同上的变化。将台湾民主化过程中的国家认同问题,仅仅归结为对「+++国」的认同是不够的。福建师范大学林晓芳在《浅析50多年来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多元化走向》39一文中提到「50多年来,在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台湾逐渐滋生出与祖国大陆格格不入的政治文化,民众简单朴素的中国认同出现混乱并形成多元化走向&hellip;&hellip;目前持双重身份认同、主张维持现状者居多,坚持台独的人是少数,但对这一走向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该文对台湾岛内国家认同的变化分析较细,但是,把台湾人国家认同变化的原因仅仅归结为美国因素与台湾岛内因素显然是不够的,而且没有分析台湾族群认同的演变过程、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天津大学才家瑞的《日据时期(1895~1945)台湾同胞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40,他认为「1895年清政府甲午战败,马关割台,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对祖国的认同与忠诚,表现出台湾同胞在日本殖民统治50年中,奋起抗日,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凭借这种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台湾才能在1945年10月重回祖国怀抱」。该文谈的是日本殖民时期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问题。笔者认为,说「日本殖民统治50年期间台湾同胞表现了『奋起抗日、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缺乏立论依据。在日本人统治中后期,台湾人的抵抗已经很弱,蒋渭水等人的抗日行为只有短期、局部影响,很快就被日本人镇压。研究台湾历史问题时应注重全面客观的分析,对某些局部事情采取任意拔高的做法不足取。日本人统治中后期台湾人中较有影响的是林献堂等人,但他们根据大陆当时的情况,采纳了梁启超的建议,走「爱尔兰式」的道路:保存实力、与当局适当合作,利用合法手段(包括利用议会)为本地人争取更多的权利。   以上作者从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民族认同)角度探讨台湾问题,基本未涉及到族群问题,且概念界定或缺乏或不清。从族群认同角度研究台湾问题的则有:郝时远的《台湾的「族群」与「族群政治」析论》41,他注意到,在台湾,族群「已经成为构建『族群政治』的文化『工具』」。刘国深的《台湾「省籍族群」的结构功能分析》42,他提到「1986年到1996年的10年里,『省籍族群』的政治功能得到空前绝后的发挥&hellip;&hellip;这一功能将趋于萎缩,但在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里,『省籍族群』仍会是一个难以忽视的因素」。陈孔立的「台湾政治的『省籍─族群─本土化』研究模式」 43,他从省籍、族群、本土化三个维度对台湾政治运作进行了分析。这些论文注意到了族群认同与台湾人政治认同的关系,分析较为细致,引用材料甚为丰富,是近年来分析台湾岛内文化因素之政治作用的好文章,给本研究提供了许多便利,不足之处则是视野较窄(与文章的立意有关),难以给人一个台湾问题的全貌。他们虽然也运用了认同概念,但尚不属于有意识地从建构主义视野进行系统分析,故笔者概之为「初级建构主义」 44。
3#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17:23:10 | 只看该作者
笔者从上述起点出发,将台湾问题放在国际大视野下进行全面考察。前面已经以国际关系理论归纳台独问题认识上的四种主要看法,通过对实际情况与数位分析,指出这些看法实际上不成立,下面笔者将从运用博弈论开始,转入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是以亚历山大·温特为代表的温和建构主义)阐明台湾问题发生、发展的实际历程,论证台独的主要根源在于台湾人的族群认同变化导致的国家认同嬗变。根据这一研究结论,作者尝试提出一些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应对之方。
<br>
<br>2.5 台湾问题的学理分析:从博弈论到建构主义
<br>
<br>甚么是台湾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导致前述四种片面认识的主要原因:没有区分原因、发展、现状、解决方案等而笼统作答。 笔者以为,所谓台湾问题是个概括性的表达,是一个包含了许多子集的集合,故必须对此进行拆解,然后才能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根据大陆官方的定义,台湾问题是指海峡两岸的分离状态45,那么,它至少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有三个方面、是三方互动的结果。
<br>
<br>  两个时期是指两蒋时期(1945~1988.1)和李─陈时期(1988.1~2004),两蒋时期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两岸对中国统一方式的主导权,即,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还是「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海峡两岸在中国国家统一这一大目标上不存在分歧,这一时期,台湾问题可以未解决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意识形态因素加上美国因素。李─陈时期台湾问题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如何统一的问题,而是台湾要闹独立且愈演愈烈,意在建构独立的「合法性」的同时,打消美国因素中对台湾独立不利的一面。
<br>
<br>  三个方面是指:中国大陆与台湾分隔状态产生的原因、为甚么分隔状态维持到现在、如何解决这种分隔状态。导致这种分隔状态的初始原因是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内战,这一点各方没有疑义。分隔状态得以维持主要是因为美国的介入,这一点也是共识。分隔状态的解决有三种立场:统一、独立、维持现状。
<br>
<br>  三方互动是指中国大陆、台湾、美国间的较量。分隔状态体现三方博弈均衡点,这个均衡点的实现有赖于两个威慑战略46:美国的威慑战略与中国的威慑战略。中国在1979年后威慑战略的中期目标是维持现状,抑制台独。美国威慑战略1979年后的法律依据是《与台湾关系法》,其目标是:在台湾不单方面谋求改变现状的前提下,阻止大陆武力统一,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博弈关系分列如下。
<br>
<br>美国不参与时台湾问题博弈均衡为:大陆占绝对优势,用图表示如下:
<br>
<br>美国参与后的效果:两岸维持分隔现状,用图表示如下:
<br>
<br>台湾国家认同改变的目标:对内形成追求主权的合法性,对外减弱或(如果可能)消除美国战略中对台独不利的一面,实现台湾独立,用图表示如下:
<br>
<br>
<br>如何解决分隔状态则各方意见不一,大陆:解放──维持现状(消极防独与积极防独)──和平统一,美国:台湾独立──维持现状──和平解决,台湾:光复大陆──维持现状──独立。三方博弈的结果是维持现状。这主要是美国的意志。大陆对此勉强接受。台湾作为力量最弱的一方先是接受,从李登辉时期起则想打破现状,实现独立。显然,这是外来因素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行为体(agent)通过内部的学习、斗争而改变了自己的身份与利益,并试图通过对主权的追求而使之「合法化」。
<br>
<br>  国家是民众政治上的效忠物件,要实现独立、成立新的国家,民众不能保持原有的国家认同,并需要新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其基础是文化上的族群认同,于是,原有的认同被改造后强化、不适合的部分被剔除,从而创造出新的族群认同,这个过程可直观表示为:
<br>
<br>
<br>
<br>如果台湾民众新的国家认同在台湾「全民公决」中得到表达,将严重削弱美国维持现状政策的「道义基础」,使得美国行政当局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公众与国会的压力加上《与台湾关系法》,都要求支援台湾的民意;另一方面,美国国际大战略、在中国大陆巨大的经济利益、三个联合公报则要求美国避免与中国摊牌;中国政府则无退路可走。故中美在防止台湾进行全民公决(或沿着这个方向采取重大步骤)上具有共同利益。
<br>
<br>  由上分析可知,「统独公投」与「公投入宪」是台独必走的一步,但2006年与2008年仅仅是可能的「机遇期」之一,笔者认为,台湾更可能的做法为「分步稳健」进行:第一步,「公投入宪」但注明不举行统独公投,以防止大陆动武与美国的反对;第二步,将「不举行统独公投」修改为「50年内不举行统独公投」,大陆可能觉得也能接受;第三步,等待时机,去掉「50年」的限制,进行统独公投。
<br>
<br>  从上述推理,可以判知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意义与作用」:台湾问题在现阶段表现为台独,为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通过树立「他者」(即外省人)、扭曲历史、强化原有族群边界等各种手段来建构台湾民众的新族群认同,从而造就台湾人的新国家认同。这是本文着重分析台湾人族群认同的原因。而建构主义国关理论的核心概念正是文化与认同。
<br>
<br>
4#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17:24:07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a52a2a">第三章 建构主义分析之一:概念界定与相关分析 <br /><br />  根据秦亚青教授的研究47,结构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温和建构主义(即温特为代表的结构派)都是国际体系理论,都重视体系结构。不同在于本体论、变数关系(引数与因变数或构成性变数)。建构主义是观念本体的,另外两者为物质本体的。现实主义将权力视作引数,国家行为体的行为为因变数。新自由制度主义注重进程(包括体系结构和国际制度),在结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制度将决定国家行为。建构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的特征是文化,或曰国际体系中的观念结构,它通过互主性实践活动建构,初始互动建构了体系结构,结构影响行为体行为。体系结构(温特有时也把它称作institutions)与行为体行为之间主要是构成性关系,其次才是因果关系48。 既然行为体的共有观念(即文化)决定其身份进而决定其利益,那么,就必须考察对文化进行深入的考察。国内层面的文化同样是共有观念,所以,我们转入分析文化概念、同时兼顾一些政治概念(也属于大文化范畴),并回答一些重要概念彼此的关系。 台湾是个享有微弱主权的行为体(agent),在一些国际场合是被当作特殊国家行为体对待的。所以,笔者确定抽取出来进行讨论的文化概念也是「国家级」的,这些概念都与台湾有关,自然也与认同相联。第一个就是本文的核心概念之一──族群。 <br /><br />3.1 族群、族群认同及其在台湾的特点 <br /><br />3.1.1 族群(ethnic group) <br /><br />  弗雷德里克钒吞囟‵redrick Barth)认为族群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人们自己或别人根据他们的出身和背景来推定的归属范畴,他强调社会互动导致德人们的归属感49;爱德华废6梗‥dward Shils)与乔舒亚贩剖猜
5#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17:24:59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0000ff">第四章 建构主义分析之二:主要因素分析<br /><br />  意识形态论、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既无法有效说明台独产生的原因,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政策也没能阻止台独的发展,「初级建构主义」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析又失之片面与浮泛。与之相比,温和建构主义的身份认同观有助于我们认清台独产生的根源与演变轨迹,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大致上沿着时间之轴,抽取台湾人族群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在描述的过程中诠释族群认同如何渐渐演变为国家认同。笔者认为比较重要因素可概括为内外两部分89。 <br /><br />  在展开分析前,先简述台湾早期历史。<br /><br />  战国初期成书的《禹贡》就有关于台湾的记载,时称之为「岛夷」。汉代称「东鳀」,三国时称「夷洲」,隋代叫「流求」,「台湾」之谓则定名于明代万历年间。比较可靠的记载,大陆对台湾的经营始于隋代90。不过,明代之前,台湾人口稀少,经郑成功祖孙四代人经营,到清朝收复台湾时,人口已近20万91。清政府对大陆人移往台湾的政策几经收放,然台湾人口总体在增长,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台湾建省,大陆大规模往台人口迁移已告结束,大陆外移人口中心转向东南亚92。到1903年日本人进行第一次全台人口调查显示:台湾人口3,039,750人(未计山地人口),按语种分,讲日语者5万,讲马来、波里尼西亚语者11万,其余都是讲汉语(闽南语230万、客家话50万)。1926年调查为3,751,600,其中83.1%是福建移民,15.6%是广东移民,其他省分占1.3%93。这时显然尚不存在本文所指称的台湾次族群认同。本人认为:台湾现在的次族群认同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族群认同的程度,为行文方便起见,本文统一用族群认同指称台湾的次族群认同。<br /><br />4.1 影响台湾人族群认同的内部因素<br /><br />  内部因素:除了台湾地理因素外,指台湾民众因素尤其是台湾人因素,包括六项:二二八事件、 60年代「政治冰封期」、解严与开放党禁报禁等、美丽岛事件、李登辉因素、民进党因素。前三项可归结为国民党因素,后三项可归结为台湾人因素。<br /><br />4.1.1 台湾地理因素与台湾人族群认同<br /><br />  地理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如果不是距离大陆相对较远的一个海岛,台湾四百年来的历史很可能是另一个样子,台湾问题也不会产生,更无法维持。在台湾人族群认同塑造的过程中,尤其是李─陈时期,地理因素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独立环境,也是促成外省人大量西迁大陆的一个因素(西迁的50万台湾民众大多未回台湾参加今年3月份的「大选」,其影响已成了决定因素)94。还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1970年代以来外省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几乎是以每10年约2个百分点的速度在递减中」95。这意味着台湾民众中抑制台独的力量可能趋于下降──除非大陆设法增加台湾人的中国国家认同。<br /><br />  从全球的与历史的视野看,如果一个地区长期处于与母国的分离状态,很容易导致该地区移民产生新的本土意识,随着世代的更替,这种本土意识将变成新的族群认同,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政治认同,即表现为主权诉求96。《美国独立宣言》开篇第一句就宣称美国是「一个民族」97,作为政治概念的民族,其基础是文化族群,而美国立国时的成员(新英格兰十三州)的移民大多数来自英国,即属于同一文化族群。如果没有海洋地理的区隔,很难想象移民们会形成一个新族群,进而演变为一个民族,当然也就不会有现在的美国。这其实反应了一个相当常见的现象。<br /><br />4.1.2 「二范耸录褂胩ㄍ迦俗迦喝贤
6#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17:25:45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0000ff">4.2 影响台湾人族群认同的外部因素 <br /><br />   外部因素乃指非台湾民众因素,可以列出许多,但择其要者,显然是以下三个:日本因素、美国因素、大陆因素。 <br /><br />4.2.1 日本因素与台湾人族群认同 <br /><br />  就外国因素而言,日本对台湾的影响仅次于美国。这种影响在1945年之前(殖民时期)与1945年之后(后殖民时期)明显不同:前一时期直接而强烈,尤其是殖民统治后期,台湾人的族群认同开始萌芽。1945~1972年,日本追随美国,是台湾的盟友,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关系密切,六十年代中期之前还是海外台独分子的活动中心。中日建交后日台主要是经济联系,但日本对台湾始终抱有别样情怀,对台独的支援从明转暗,起顾问作用。近年来日本对台独的支援有上升迹象。<br /><br />1. 殖民时期<br /><br />  日本人从1895年起统治台湾五十一年。应该承认,日本人确有经营、开发台湾的计划,所以统治手法也不同于在朝鲜。1898年儿玉源太郎任台湾总督、后藤新平任民政长官后,即改变此前对台湾人的反抗一味强力镇压的做法。「政治上,采取怀柔政策,召开乡典会、扬文会,颁发绅章以笼络地方士绅;社会政策上,『尊重旧俗』,对台湾社会固有的风俗习惯予以保留和一定的尊重,恢复保甲制度;对军事反抗力量以『招抚』为主」130。在台湾推行改良主义(包括提倡日台同化、进行民选议员运动);允许台湾人土地转为资本主义经营;台湾人可以形成自己的金融资本131。三十年代又组织「皇民奉公会」这一「民众团体」,由总督兼任总裁,各地分会附属于殖民机构,与当地行政机关「一套班子,两个牌子」,注重笼络台湾居民,对入会者给予规定的优惠(如教育机会、福利待遇、工作机会),以使600万台湾人民实行「臣道实践」,成为「真正的日本人」132。利用当地的士绅人物,如台中望族林家的林呈禄出任「皇民奉公会生活部长」,中法战争中功勋卓著的「台湾第一勇」林栋材的后代林献堂被委任为日本贵族院议员(另外还有三人)、皇民奉公会大屯郡支会事务长、义勇报国队顾问133。允许台湾人创办自己的报纸《台湾民报》134。给地方士绅以尊重和礼遇甚至容忍他们中的一部分保留汉名、着汉装。推广教育、鼓励青年学生到日本深造,以至于「1942年台湾成年男女分别有54%和43%可用日语应付日常事务」135,除了大力鼓励日资产业到台湾发展外,「1930年起积极推进台湾的工业化进程,特别发展与军需相关的产业(如有色金属产业)和基础设施(道路、桥梁、港口、机场等)」136。日据后期「对(台湾)工矿事业积极经营,其规模之大,仅次于东北」,「在日本经济体系下,逐渐发展,已到相当工业化的程度」137,尤其是水电业、制糖业、樟脑业。 <br /><br />  凡此种种,客观上弱化、瓦解了台湾人的抵抗意识,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发展。到其统治后期,已有「一部分台湾人产生了『日本情节』」138,部分知识份子形成了自觉不自觉的「皇民意识」,甚至出现了一批认同日本的「皇民文学」作品,如周金波的《志愿兵》、《水癌》,陈火泉的《道》,王昶雄的《奔流》,龙瑛宗的《植有木瓜树的小镇》,陈映真先生对此有精妙的述评:「否定、鄙视、憎恨被殖民台湾人(中国人)的主体性,把自己改造成日本人,使自己像一个日本人那样地生活、思考、并且像一个日本人那样地效忠和崇敬日本天皇,终于做为日本人而效死──这就是四○年代台湾皇民文学主题的真髓。」139联系到大批在政府机关工作(如台中望族林金源、又譬如担任警察的李登辉的父亲)的受日化教育者,我们可以大致断定:与下层民众不同,相当部分知识份子的汉族(Han ethnic group)认同已经疏离,他们或倾向于认同大和民族(Japan ethnic group),或像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所宣示的:自己是被中日两个亚洲大国抛弃的孤儿。这就为以后建构台湾的族群认同埋下了伏笔。 2后殖民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br /><br />  这一时期日本因素在台湾人族群认同上的作用有波动,为清晰起见,笔者分三个时期展开论述。 <br /><br />(1) 日本与50、60年代的台独──促进<br /><br />  上文说过,日本在台湾的五十年统治培育了大批具有「皇民意识」的台湾知识份子。日台经济文化密切交流、人员大量往来,四十年代台湾人旅居海外的人数以日本最多,达两万多人,所以早期海外台独活动的中心在日本,其中以廖文毅、廖文奎、吴振南、史明等最为活跃。廖氏兄弟为台湾云林人,廖文毅先毕业于日本同志社大学中学部,后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廖文毅1945年在台湾创立「台湾民族精神振兴会」,1947年办「自治法研究会」,鼓吹成立「中国联邦」,台湾在联邦体制内完全自治。1947年6月廖氏兄弟在上海以「台湾再解放联盟」的名义在美国人办的《密勒氏评论报》上发文揭露国民党屠杀台湾人的罪行,次月向美国特使魏德迈递交《处理台湾意见书》,这是台独运动史上第一份纲领性文件,其中要求美国政府帮助台湾达到:在台湾实施大西洋宪章,台湾人派代表出席日本和会讨论台湾归属问题,准许台湾公民投票决定台湾未来,在此之前台湾脱离中国,暂时置于联合国托管理事会下,等等。1949年廖文毅在日本与吴振南、郭泰成等成立「台湾民主独立党」,办《台湾民报》(不是前面的《台湾民报》),发表《告台湾八百万同胞宣言》,宣传「台湾民族论」,宣称「台湾人不是汉族,而是高山族、西班牙人、荷兰人、日本人、汉人的混血种」。廖文毅1955年在东京成立「台湾共和国临时议会」,1956年2月28日伙同30多人成立「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并自任「大总统」。另外,1960年2月王育德与黄昭堂成立「台湾青年社」,4月发行《台湾青年》鼓吹台湾独立。辜宽敏1963年加入后该组织改名为「*****」,以昭和为年号,以红太阳为国旗,周旋于日本权贵之间,被视为「以皇民化路线搞台独」。1967年史明成立「独立台湾会」,宣称该会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思想武装的党,以劳动大众的立场为自己的立场,以担负完成历史所交付的使命」。这些显然是在有意识地建构台湾本省人的族群认同意识140。 <br /><br />(2) 20世纪70、80年代──断交、废约后保持民间关系但经贸联系密切 <br /><br />  日本仍然是台湾除美国外最重要的贸易伙伴,1972年,台对日贸易占出口的12%和进口的42%。1972~1979,台湾从日本的进口总值增长4倍,而对日本的出口增长6倍141。事实上,日本对中国大陆的出口额2001年起才超过对台湾出口额142。<br /><br />(3) 李─陈时期──在暧昧中支援,出谋划策,来往密切 <br /><br />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晋林波谈到:「日本现在的政界、学界都对台湾的影响非常大,台湾当局某些政策的出台,都发源于日本学界。比如民进党过去建立的「台湾建国联盟」等台独机构都设在日本,一些在日的台湾学者已经成为陈水扁当局的『国策顾问』。 再比如,台独势力号称要在二○○八年北京AOYUNHUI前宣布独立,这很大程度上也是日本学者的主意。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对台湾的影响比美国还要具体」143。<br /><br />  不难判定,日本因素在台湾问题上的作用就国别而言,仅次于美国,且有加大的趋势。日本一些重要政党的议员频频访台144,1997年还成立了200多人的「日台关系议员恳谈会」,囊括近半数日本国会议员。又如2004年5月18日日本投票赞成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即是个信号(投赞成票的,除了日本外,就是美国和台湾的「邦交国」)145。<br /><br />4.2.2 美国因素与台湾人族群认同<br /><br />  美国因素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台湾对美国的争取与利用,另一方面是美国对台军事支援,但美国对台政策法律也经历了变化。上述两方面都在台湾人的族群认同上表现出来,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br /><br />1. 台湾对美国的争取和利用<br /><br />  六十年代中期以后海外台独的重心转到美国,其基础是台湾留美学生、学者与移居美国的台湾中产阶级。与日本的皇民化台独不同,他们反思台独活动的基本思想和做法,认为不能以向美国请愿的方式活动,需建立自己的实力,提出独立运动是群众运动,要独立必须不惜流血,酝酿成立全球性「台湾独立联盟」。因早期「暴力革命」路线在实践时被美国视作暴力恐怖组织后,台独分子调整策略,彭明敏等人主张的「以务实、民主、合法的途径追求台独」路线为大多数海外台独分子接受。他们通过游说美国国会、动员教会力量等在美国形成了一个相当强大的台独支援势力,这在中坜事件、美丽岛事件得到明显的表现146。他们后来还与别的势力联合推动了《与台湾关系法》的通过。针对蒋家父子的专制统治,他们根据美国的情况,将台独目标包装成对人权、民主、自由的追求,在台湾前途问题上采取「创造性暧昧」的策略,提出「住民自决」的主张。陈少廷等人搞的「住民自决论」挑动省籍矛盾,强化本省人的族群认同,排斥外省人。由于不少法学家参与创建这一理论,它成了台独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这些策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美国国会、国务院的友谊,唤起了他们对台湾人权运动的支援」147。台独分子的这些活动,大大促进了台湾人族群认同的形成。<br /><br />   中美建交之后,台湾人也没放松争取美国的支援。李敖先生说台独分子最怕「美国爸爸」,用词虽然尖刻,但确实在相当程度上反应了台独分子对美国的心态。因此台湾也肯下大本钱动员、组织美国国内亲台势力,结果造就了美国国会强大的支援台湾的院外活动集团。这一点在总统选举、国会选举时表现较为明显:反华亲台者的声音明显比平时放大。台湾急切争取美国支援的一个最近例子是──刻意谋取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夏馨对陈水扁「再次当选」的祝贺,让绿营意外的是此举导致了夏馨的去职148。<br /><br />2. 美国对台政策法律变化、军事支援及其效果 <br /><br />  下面分别描述美国对台法律上发生的变化、关于美国对台军事支援、美国因素对台湾人族群认同的影响。<br /><br /> (1)1972年之前美国鼓励台湾独立,至少两岸「划峡而治」,意在保护台湾这个不沈的航空母舰的同时149,避免因为大陆沿海小岛屿的争端而陷入与中国大陆的冲突。1972年之后转为维持现状、和平解决。1979年之前,出于对抗苏联的需要,美国将两岸战略天平移到大陆一边,但尚未与中国正式建交,也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br /><br />  1979年4月之前美台关系的基础为《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它阻止了大陆解放台湾;1979年4月之后为《与台湾关系法》。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通过法案对台湾安全作出承诺的国家。「《与台湾关系法》明确指出,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期望台湾的前途以和平方式决定,而对于以和平以外的方式决定其前途的任何做法,美国都将严重关切。该法案还表示,美国有意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有意保持自己的能力,以抵抗任何人凭借武力或其他形式的强制手段,危害台湾人民的安全或社会、经济制度」150。<br /><br />  (2)美国的军事支援是台湾问题维持现状的主要支柱。1979年后美国在台湾已经没有军事力量,但对中国大陆保持着威慑战略,这一战略的双重效果是既阻止大陆统一台湾,也抑制台湾谋求独立的程度和步伐。美国对台军事支援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是对台军售,1972年上海公报发表后在台湾的军事力量逐步减少,到1979年与中国大陆建交后四个月内全部撤出,但美国对台军售始终没有停止,雷根政府时期还一度想提升与台湾关系,经过8.17公报,缓和了这一问题,但美国仍看重「调节」两岸军事平衡,突出表现在1992年布希政府决定向台湾出售150架F─16战斗机、2001年决定向台湾出售4艘基德级驱逐舰和8艘柴电潜艇,这等于宣布8.17公报是一张废纸。「美台是事实上的军事盟友,有些以前只卖给英国的军事设备也卖给了台湾。美国对台军售实际上已经没有限制,只要台湾买的起,美国都肯卖,佩里甚至说台湾可以向美国贷款购买武器。美国不会放弃对中国的牵制,如果说两蒋时期台湾是替美国『免费看门』,则现在是『自费看门』」151。<br /><br /> (3)《与台湾关系法》、对台军售、对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威慑战略为李─陈时期台独势力从容地推动台湾人族群认同的强化、塑造新的国家认同创造了一个足资腾挪的空间:只要不明确宣布独立,大陆就没有动武的理由,这就使得渐进式台独才可以从容进行,「两国论」、「一边一国」论才得以先后出台,直至泛绿阵营步步前进,占据台湾政治生活的主流,而泛蓝阵营则唯有招架之功,要想不被彻底边缘化,只得向「绿营」移动。<br /><br />4.2.3 大陆因素与台湾人族群认同 <br /><br />  大陆对台政策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1949~1979年。以解放台湾为目标,但也包括与蒋介石「演双簧」以婉拒美国人想让台湾独立的企图152。不过,在1972年与美国发表《上海公报》时已经将台湾问题列在「反苏」之后;「解放台湾」之说,多停于政策宣传层面。(2)1979~1995年。虽然仍然列为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但已经倾向于从长计议,所以邓小平1984年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表示:「统一问题晚一些解决无伤大局」;1995年1月在题为《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而努力奋斗》的电视讲话(即「江八条」)中,江**提出「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我将这一阶段的对台政策概之为「消极防独」:只要不闹独立一切都可以谈。(3)1996以来的积极防独时期。以1996年台湾「大选」为界线,意识到「台独」在明显加剧,被动应对已经行不通,故加大防独力度,直至2003年温Jiabao总理提出「不惜一切代价制止台独」,这是明确的决心宣示,也是与以往不同的有效表达,配以与各国官方频密的沟通运作,所以美国、欧盟、东盟、日本等表达了不支援甚至反对台湾公投的立场。<br /><br />  总的来说,大陆对台政策与战略中的某些部分(如1996年台海军事演习)可能会被泛绿阵营用于塑造台湾人的新国家认同,这提醒大陆在对台政策的操作上需更为谨慎──岛内政治现实是:泛绿阵营每每通过给对手贴「红标签」来打压对手,结合台湾人的「悲情意识」来强化台湾人的族群认同。<br /><br />4.3 小结<br /><br />  上述内外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是:本省人已经成为台湾政治生活的主体,其族群认同已经完成──更准确地说,是新的「国家认同」已经确立,这一点最近的证据为:认为是「台湾人」的比例从1989年的16%上升到62%,认为是中国人的从1989年的52%降到19%153。所谓新台湾人不是一个新民族,而是来源不同的几个「次族群」形成的新族群,它们本身有一定的融合,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化、自我意识的增强,对****的信仰等等合力作用,致台湾人要求建立具有「维斯特伐利亚合法性」的国家154。陈水扁2004年3月29日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明确表示:「即使可能面临战争危险,他也将继续把台湾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他将继续实施两年内制定新宪法的计划」155。 </font><br /><br />
7#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17:26:28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800080">第五章 结论 <br /><br />5.1 对前述研究的讨论<br /><br />  上述分析显示:台湾人族群认同萌芽于日本人统治时期,但长期是一种文化认同,主要是民间行为,对台湾人国家认同影响不大。两岸争的是对中国统一方式的主导权(蒋经国后期,已经意识到这种想法不切实际),到了李─陈时期台湾问题从文化认同演变为政治认同──或曰国家认同。这不是特例,在维斯特伐利亚国家体系内,族群认同常常演变为国家认同,即要求建立主权国家,这种「准马志尼式」156的正当性正是陈少廷等人炮制「住民自决论」的动力所在,台湾的「民主化」似乎增加了这种正当性。而国际政治的现实则是:联合国成员中,90%是由多个族群组成的国家,主权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具有合法性。这是民族国家体系的内在缺陷。大量冲突由此产生,对此,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一般认为,这种冲突不是武力所能消弭的,较好的处理办法是通过谈判达成妥协,确定双方分享的权力,减弱族群间的紧张,维护国家认同157。<br /><br />  总体而言,台独的原因是复合的:权力、经济、意识形态甚至地理、历史因素都在起作用,但族群认同是主要原因。换句话说,构成「台独」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复合的,其中族群认同是首要条件。即使「美国军事支援」这一台独的重要动力,也与台湾人的族群认同密切相关: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支援台湾的原因中民主价值认同的成分在上升,3.20「公投」也是台湾在打「民主牌」,在台湾人族群认同中,对「民主自由」的价值认同是一个重要方面(尤其在年轻人中),所以,「美国军事支援」的原因有二:其自身利益的考虑,台湾人的族群认同(间接但很重要)158。陈水扁在今年5.20「就职演说」中强调「与日、美等国建立价值同盟」,原因也在此159。 <br /><br />  族群认同的视角有助于认清台独的本源。以它为基点,易于理清台独的缘起、发展与未来走势。这一视角认为:作为海岛的地理特征为台湾建立相对独立的族群认同提供了地缘便利,日本的五十年统治弱化了台湾人尤其是知识份子的汉民族认同,并培育出一批日本的认同者。二范耸录谔ㄍ迦说淖迦喝贤暇哂斜曛拘砸庖澹竦车母哐雇持尉哂辛矫嫘Ч汉M庥绕涫敲廊仗ㄍ迦嗽谧迦喝贤ü埂⑻ǘ赖难有⒄股戏⒒恿酥匾淖饔茫梅⒄埂⒄蚊裰骰沟锰ǘ朗屏懔鳎裰诘淖晕乙馐对銮浚泊俳俗迦喝贤òㄍ馐∪说募迳矸萑贤胩ㄍ迦说淖迦喝贤蔽低城炕庖灰馐短峁┝讼质档每赡堋Lǘ朗屏Φ挠幸馐丁⒂胁街璧耐贫飨约铀倭苏庖还蹋
8#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17:28:56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800080">5.5.2 关于大陆对台威慑战略<br /><br />  本节先介绍建构主义者眼中的威慑战略,然后分析中国大陆威慑战略在台湾问题上的运用效果,最后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br /><br />  威慑战略被誉为20世纪最成熟的军事战略,也是大陆1979年以来对台军事战略的核心。亨利坊粮裨岢稣饷匆桓龉剑
9#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17:29:40 | 只看该作者
注释 <br />1 另外「四毒(独)」是****、****、「****」、「民运」。<br /><br />2 阎学通教授就认为:2004年台湾大选结果是二十多年来大陆对台政策的一大挫折。 <br />3 郑重声明:运用国际关系理论进行研究并不意味着笔者认为台湾问题是国家间问题,而是为了将它放在国际大背景中进行分析,俾对问题的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 <br />4 严格来说,「意识形态论」不属于国际关系理论,但由于这一观点普遍存在,笔者将之单列出来进行分析。 <br />5 1994年李登辉接受《亚洲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称:「只有大陆自由、民主、繁荣之后,我们才能统一」。转引自陈志奇编:《台海两岸关系实录》(上册),(台湾)国家建设基金会、台海两岸关系研究中心,1998年4月版,第392页。近年来,连战也一再表示,「如果大陆变得更加民主、更加富强,台湾应该逐步同大陆统一」,可是,2003年12月18日在会见海外记者时,他代表国民党宣布放弃统一政策。这种选战宣示,是一条不归路,它表明,在现在的国民党眼中,大陆富强、民主与统一无关。  <br />连战12月18日讲话见:<a href="http://www.people.com.cn/news/0031218.html" target="_blank">http://www.people.com.cn/news/0031218.html</a> <br />6 孙云编著:《震慑「台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华文出版社,2001年9月版〉,页232。 <br />7 参见同上人民网消息,以及1996年7月23日台湾《中国时报》登载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傅立民在该报所办「两岸关系与亚太局势」讨论会上的讲话:「两岸统一的可能性仍存在,在大陆缺乏政治改革的情况下,台湾对此(指统一)并不热衷」;另外,1994国民党发表「一个中国」涵义称:「目前国家暂处分治状态,由于海峡两岸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歧异,而经济发展与民生水平,亦有差异,既非统一之时机,更无统一之条件,未来追求国家统一过程中,必须以确保台湾地区之安全与民众福祉为基础,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之前提下,依据国家统一纲领,分阶段达成国家统一的目标」。后两则分别转引自陈志奇编《台海两岸关系实录》上册,第180页与第10页。还有,布热津斯基也认为:「只有一个朝民主化方向前进和繁荣的中国才有可能吸引台湾接受和平统一」,见[美]兹比格纽凡既冉蛩够泄饰侍庋芯克耄骸洞笃寰帧贰瓷虾#荷虾H嗣癯霭嫔纾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17:31:29 | 只看该作者
89 如果有人问:确定这些因素的根据安在?笔者只好老实回答:根据我对台湾问题的了解。笔者一方面相信这些因素的选择不违常理,同好们将认可它们是最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也准备好了接受洞见,以及时增补自己囿于水平未能发现的因素。 <br />90 《隋书烦吕獯罚酝踯可骸短ㄍ迨坊啊贰幢本褐泄嗄瓿霭嫔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18:0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