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height="5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valign="top" align="left" width="24"></td><td valign="top"><font face="宋体, Arial, Helvetica" color="#333333"><font size="2">任何国家关系的形成既有物质性的因素又有精神性的因素。国家间的关系是以利害关系为基础的,但如何判断,如何取舍才是建构关系的关键所在。<br /> 认同和利益是在国与国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与国民情结有莫大的关系。“朝核危机”便是证明,英国不是和国家吗?她的核力量远大于朝鲜,对美而言,单从客观分析,英国才是她的核威胁所在,事实上美却把朝鲜当作“头号敌人”。这才是理性人的理性思维。反之朝鲜对美也是这般态度。因为两国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差异甚大。或许说这是偏见,可以忽视。那么众人明知“第一印象”不可避免的存在偏见,但却摆脱不了。只能从重视“第一印象”入手,树造良好自我印象。这就是理性的体现,正视现实,引导现实而不是逃避甚至歪曲、承认感性也是理性得以发扬的一打基础,于人如此,于国亦是如是。反观中日关系其“死结”就是两国间难以挥去的民族情结。中日关系不仅在于两国的利害关系,更在于如何认识,如何取舍。“解铃还需系铃人”,中日之结为心结,若不从民族情结入手,单纯强调两国之间的客观利益,中日亲善是很难见效的。这需要两国有识之士共同推动、引导,解开不了结,为中日关系营造一个新环境。欧洲五百余年的战火硝烟,于紧缺演绎出前无古人的一体化,尤其是法德这对老冤家,携手合力共造欧盟,缘何?一体化的过程也是消解民族情结的过程,循序渐进,于今方显大成。中日关系若以此为鉴,则是两国的大幸。<br /> 初学稚言,甚盼指教! </font><p></p><p /></font></td></tr></tab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