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5-6-30 14:27:01
|
只看该作者
世界宗教与国际政治之9
<br>
<br>宗教与社会发展:宗教与现代化
<br>
<br>尽管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建立起了因果联系,但当代社会科学家倾向于视宗教为现代化的障碍,或者认为宗教的衰退是现代化的一种必然现象。孔德、斯宾塞、马克思等人都对宗教持否定态度。\r<br>什么是现代化\r<br>“现代化”这个词是60年代以后才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渐流行的一个术语。modern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著作中最先使用的。当时用这个词表达一个新的观念体系,即把文艺复兴看成是一个与中世纪对立的新时代。由于文艺复兴否定中世纪的神学权威,尊崇古典文化,故而文艺复兴以后的时代被视为欧洲历史的—个新时代。\r<br>“现代”(modern)一词至少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作为时间尺度,它泛指从中世纪结束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长时程”;一层是作为价值尺度,它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r<br>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罗荣渠先生加以归纳为四大类;\r<br>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r<br>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r<br>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r<br>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可以看作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马克斯·韦伯。\r<br>从韦伯学派的社会学观点看来,现代化就是“合理化”,是一种全面的理性的发展过程。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过程不是自然的社会演进,而是有目标、有计划,以较短的时间、最有效的途径,学习、借用和移植先进国家成果的过程。\r<br>关于宗教与现代化关系的观点概述\r<br>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br>本书是韦伯《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其考察的出发点有两个:
<br>第一,西方资本主义的特性。\r<br>资本主义是我们现代生活中最决定命运的理论。获利的欲望、对营利、最大可能数额的金钱的追求,这本身与资本主义并不相干。这样的欲望存在于并一直存在于所有人的身上,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企业,在所有文明国家中都是早已存在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和企业家,乃是古已有之,并且遍布世界各地的。然而,西方却发展了资本主义,不仅在数量上颇为可观,而且还发展出了在其他各地从未出现过的类型、形式和方向。\r<br>为什么资本主义利益没有在印度和中国也产生理性的法律和行政机关呢?为什么在印度和中国的资本主义缺乏一种精神气质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西方文化特有一种理性主义。\r<br>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一是基督教,但基督教内部又有新教与天主教之分。宗教改革以后,新教地区与传统基督教地区产生越来越大的差别:那就是新教地区的经济比传统基督教地区的经济要发达得多。\r<br>第二,新教与资本主义的关系。\r<br>韦伯发现,在任何一个宗教成分混杂的国家,其职业情况的统计数字反映出这样一种状况: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个人,绝大多数是新教徒。新教徒不仅在近代经济生活中拥有较多的所有权和管理地位,而且表现出一种特别善于发扬经济理性主义的倾向。\r<br>资本主义精神是什么?韦伯引用富兰克林的话来对资本主义精神做了一个解释:
<br>?“切记,时间就是金钱……。”±“切记,信用就是金钱。……”“切记,金钱具有孳生繁衍性。……。”“要当心,不要把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视为己有,生活中要量入为出。……。”\r<br>韦伯认为富兰克林这种观念的背后有更深刻的东西:自善,它与严格的禁欲主义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在西欧和美国具有一种伦理色彩,它教导人们守时诚信,勤奋节俭。\r<br>资本主义自古就有各种形态,资本主义精神则只存在于新教地区。当然,他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仅仅是宗教改革的结果,也不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是宗教改革的产物。他是想弄清楚,宗教力量是否,和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质的形成及其在全世界的量的传播。或者说,他是想探究,资本主义文化究竟在哪些具体的方面可以从宗教力量中找到解释。\r<br>天职观念
<br>第二,禁欲主义\r<br>禁欲主义的资本主义功能:利润、积累、竭尽天职\r<br>其他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br>当前西方学术界对第三世界宗教的5种责难:
<br> 1.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主要教义向教徒灌输“来世思想”或“宿命论”,因此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r<br> 2.若干世纪以来形成的宗教习惯使信奉者耗费大量精力,无法从事更多的生产活动。\r<br>3.神职人员决不会是社会有用的经济成员,反而是发展变化的严重阻碍因素。\r<br>4.宗教是社会的***因素。宗教、种族和语言造成的社区之间的差异阻碍了国家统一、社会流动和集体行动。\r<br>5.宗教是组成一个传统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的一部分。把宗教和其它反对现代挑战的经济、社会、政治、思想和行为的力量归为一类。\r<br>宗教与经济的关系
<br>(一)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密切相关
<br>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宗教产生的前提\r<br>宗教实体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与物质财富的保证。\r<br>(二)宗教经济伦理\r<br>根据韦伯,宗教经济伦理的形成过程大致是:
<br>救赎预言创造了纯粹宗教基础上的共同体。在共同体内部,预言发展成为一种宗教的博爱伦理。宗教经济伦理的一般特征(韦伯):
<br>宗教伦理的内容受到政治和经济的规定,但其本源来自于宗教自身。宗教贬低世俗价值的程度并不等于世俗实际上被贬低的程度。\r<br>财富观。“在本来的救赎宗教中,无一例外,都有对财富与权势的不信任。”
<br>福祉观。宗教预言所提供的福祉绝不仅仅是“彼岸之物”,恰恰相反,一切宗教的福祉,都首先是纯粹此岸的。
<br>利息观。各大宗教对利息一般采取鄙夷乃至摒弃的主张。\r<br>(三)伊斯兰教经济思想
<br>伊斯兰教非常关注世俗经济生活,这不仅表现在《古兰经》中有较系统的经济方面的条文,而且表现在伊斯兰教有比较完整的经济制度。\r<br>首先是财产权问题的思想,涉及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分配权、继承权、债务权、经营管理权等方面的内容,是伊斯兰教经济思想的核心。\r<br>真主是—切财富的所有者,人类只是财富名义的所有者。世人对财产的权利只是一种占有权,是受真主委托代管的。伊斯兰教主张财产占有权的合法、合理获得,鼓励人们通过生产性的工作、公平交易获得财富和扩大对财产的占有、鼓励为“主道”立功受奖所获的财产。严禁以抢劫、偷窃、敲诈、欺骗、赌博、放债、投机、垄断、受贿等手段取得钱财。关于财产的分配,伊斯兰教主张人人都有占有财产的权利,但又肯定了现实社会中贫富差异现象的合理性。关于债权,伊斯兰教坚决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主张债务人必须还债,但也提倡债权人在债务人确实无力还债时,可酌情减免。对于财产继承,主张以血缘关系为核心,并给予妇女一定的财产继承权利,强调维护孤儿的财产继承权利。\r<br>其次,关于商业经济的思想。伊斯兰教十分重视商业,崇尚商人的价值观,认为经商是受真主喜爱的职业,把为经商而周游各地的人们与为真主而作战的人相并提。\r<br>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伊斯兰教的学者提出了关于伊斯兰教经济学的问题:比较注重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宏观管理作用;主张人人有均等机会获得生产劳动权利,保证各种生产、交换活动都公平、合理地进行等等。\r<br>(四)宗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r<br>1、宗教各部分对经济的影响
<br>2、不同宗教对经济的影响\r<br>个案分析:伊斯兰教与社会发展
<br>伊斯兰教的特点\r<br>强烈的政治参与性传统,或入世性传统。\r<br>伊斯兰文化的兼容性。\r<br>伊斯兰世界现代化进程
<br>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r<br>第一阶段:艰难的序幕(1719-1908年)。\r<br>第二阶段:成功的突破(1908-1945年)。\r<br>第三阶段:历史性的转折(1945年至今)。\r<br>原教旨主义与伊斯兰社会发展:伊朗
<br>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缘起:巴列维国王的“不成功的现代化”\r<br>革命后的伊朗发展
<br>后霍梅尼时代
<br>宗教的世俗化
<br>(一)概念界定\r<br>世俗化(Secularization)一词,原本是欧洲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专用语,指的是将一部分原属天主教会控制的领土和权力转让给世俗的地方统治者。它首先出现于结束“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平条约》中。在这个和平条约里,secularization(世俗化)一词被用来表示教会财产被国家没收。在其后的发展中,世俗化的内涵愈益宽泛,泛指宗教观念、宗教情感的淡化,宗教活动领域的缩小,宗教社会功能的减弱,宗教价值观的失落等现象。\r<br>根据美国《宗教百科全书》,“世俗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宗教的意识、活动和机构失去了对社会的重要性这表明宗教在社会系统的操作中变成了—种边缘现象,社会运行变得理性化,而脱离了宗教机构的控制。”\r<br>(二)世俗化的标志\r<br>L. 西纳曾提出世俗化的6个标准:
<br>(1)过去为人们所承认的象征、教义和地位失去了威信和影响;\r<br>(2)宗教团体和宗教社会不再对超自然感兴趣,而对现世越来越感兴趣;\r<br>(3)社会摆脱了传统的宗教影响,成为一个独立的现实存在,并且把宗教限制在个人生活的范围内;
<br>(4)知识、行为方式和神职的安排曾被认为来自上帝,现在变成了人的创造和责任的产物;
<br>(5)随着人类和自然成为理性可以解释和控制的对象,世界逐渐失去了它的神秘色彩;
<br>(6)世俗化到达顶点时将带来一个新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一切决定都基于理性和功利的考虑,人们完全接受事物的变化。\r<br>彼得·贝格尔认为,世俗化是由几个不同原因引起的,主要是由于一种教、新教和现代工业的出现。面对现代化潮流的挑战,宗教也进行着自身的调整朝向世俗化方向发展,主要有三个表现:\r<br>第一、神学理论的世俗化。对传统教义作现实的诠释,使之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如1960年代末,南美洲的“解放神学”运动;美国也兴起了“黑人神学”、“女权神学”等世俗主义神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r<br>第二、当代新宗教运动的兴起。\r<br>第三、一些国家和地区宗教发展中出现基要主义、原教旨主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