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18|回复: 7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冷战并没有真结束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9 21:1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冷战并没有真结束
<br>
<br>                                    作者:孔寒冰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br>
<br>                            文章来源:《环球时报》 2005年04月13日 第十五版
<br>
<br>  ●美国发动冷战的初衷可谓“痴心不改”。现在的美国依然是一手挥舞着超强的武力大棒,一手打着美式****的大旗,推行美国所谓的“新帝国主义政策”。从这个角度讲,冷战只是从美苏争霸变成了美国称霸
<br>
<br>  ●比起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冷战来,现在的冷战除了仍然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这个特点之外变得更为复杂。但无论如何,人们应该认识到,美国并没有让冷战结束的意思,冷战仍在继续
<br>
<br>  美国并未因社会主义苏联、东欧的消失而放弃冷战\r<br>
<br>  在描述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局势时,人们用得最多的短语便是“冷战结束以后”或“冷战后”,其基本依据就是社会主义的苏联、东欧消失,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不再与冷战有关。其实,这不过是人们期望中的“理想状态”。十几年来,世界上所发生的许多事情表明,冷战并没有真正结束,因为西方的领头羊美国并不想让它结束。\r<br>
<br>  冷战有没有结束,不能看表面,而应看其实质内容。1946年,美国政治家赫伯特·斯沃普在为美国参议员起草演说稿时使用了“冷战”一词。1947年美国记者李普曼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战的文章,从此,冷战的说法广泛流行起来。\r<br>
<br>  其实,冷战的理论基础就是前不久刚刚去世的乔治·凯南提出的“遏制理论”,即美国拥有足够的武力,并时刻准备使用武力“消除非共产主义世界中所存在的大片较脆弱地区”,制止苏联扩张。从其含义上来说,冷战既是指1946年开始的美苏之间除了直接动用武力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又是被用来说明当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由过去的联盟关系转向冲突,其范围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由此可见,冷战的特征一是所及范围广泛,二是不直接使用武力,三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参照上述内容,美国不会因社会主义的苏联、东欧的消失而放弃冷战。\r<br>
<br>  冷战的基础并没有发生变化\r<br>
<br>  苏联解体以后,美国继续推行冷战政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br>
<br>  首先,美苏之间的对抗变成了美国对俄罗斯的挤压。从发展趋势上看,这种挤压有明显的从外围向核心发展的层次性。\r<br>
<br>  第一个层次是北约通过东扩将原苏联控制之下的华约成员“收编”,成员扩大为26国,从地理位置上逼近了独联体。\r<br>
<br>  第二个层次是明里暗里支持俄罗斯周边国家特别是独联体国家中亲西方的反对派。从格鲁吉亚总统大选、乌克兰总统大选到今年的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选举,反对派都是先败后赢,通过“街头政治”取得了最终胜利。尽管当事的各国反对派都不愿承认直接受惠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后者也竭力否认自己是这些“颜色革命”的幕后策划者,可从这些反对派和西方一起弹冠相庆的欢呼声中,人们不难看出冷战的另类刀光剑影。\r<br>
<br>  第三个层次是促使独联体和俄罗斯解体。如果这种“颜色革命”继续接二连三地发生,不仅俄罗斯的门户洞开,而且危及到了独联体的生存。所以,被未遂的“雪花革命”惊出一身冷汗的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发出了“拯救独联体”的呼吁,这种冷战的深化是决定独联体前途的重要外部因素。进一步说,如果独联体解体、外围防护栏没了,由多种民族、宗教组成的俄罗斯联邦无疑就成了西方直接进攻的对象,进一步被“细划”也大有可能。目前,俄罗斯会不会解体、如何避免解体,无论在俄罗斯还是在国际上都成了热门话题之一。本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办公厅主任米德维迪夫提出,俄罗斯可能会解体为数个不同的国家,因此需要建立“超级行政区域”来预防。\r<br>
<br>  其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并没有停止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和打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并不等于所有社会主义的消失,除了中国在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快速发展之外,朝鲜、越南、老挝、古巴等国家也都高举着社会主义大旗。\r<br>
<br>  美国及其主要盟国对待社会主义的冷战心态是非常明显的。对于中国,美国等国家不仅始终存有戒心,而且想方设法加以遏制。它们不仅鼓吹“中国威胁论”,还以人权为借口攻击中国。远的不说,美国极力阻挠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的禁令,同日本在安保会议首次将台湾海峡列为两国的共同战略目标就是证明。对于朝鲜,核问题不过是美国拿来说事儿的借口,因为依靠现有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朝鲜根本无法构成对美国的威胁。至于古巴,自从1961年断绝与古巴的外交关系以来,美国政府对古巴实行长期的经济、金融和贸易封锁直到今天也没有解除。\r<br>
<br>  第三,日本在政治、历史等问题上对中国的挑衅也表现出冷战的特征。一是自从2001年以来,由于小泉等日本政客屡次参拜靖国神社,造成两国首脑互访基本中断;二是日本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故意激化两国之间的矛盾,不仅在教科书中、在地图上将它据为已有,而且把钓鱼岛列入岛屿防御计划当中;三是日本在历史教科书问题上默认极右翼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伤害,一再刺激中国民众的感情;四是在台湾问题上,日本虽然声称对华政策没有变化,但常常搞点小动作,隐晦地支持“台独”势力,如原外相川口顺子去年“不小心”把台湾说成国家,允许李登辉赴日,要给予台湾特殊的签证待遇等等。\r<br>
<br>  第四,美国及主要盟国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作为冷战产物的北约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不断地扩大。虽然它一再宣称自己的作用和使命都有了新的变化,但是,北约成立之初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仍然没有卸掉。美国则更是不断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按说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无可匹敌的超级军事大国了,可它
<br>
<br>  “从不满足”。美国的军费开支超过全世界军费开支总额的一半,武器装备不仅居世界领先地位,数量也非常巨大。除拥有装备精良的海陆空部队之外,美国还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00多处海外军事设施。\r<br>
<br>  另外,美国发动冷战的初衷可谓“痴心不改”。现在的美国依然是一手挥舞着超强的武力大棒,一手打着美式****的大旗,推行美国所谓的“新帝国主义政策”。从这个角度讲,冷战只是从美苏争霸变成了美国称霸。\r<br>
<br>  冷战表现出更为复杂的特征
<br>
<br>  不过,比起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冷战来,现在的冷战除了仍然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这个特点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客观形势的变化又有了一些新的特征。\r<br>
<br>  第一,冷战中的意识形态色彩虽然不像以前那么重了,但仍没有消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许多冷战行为都进行了包装,使之披上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利益与安全、维护世界的稳定与和平、推行民主与自由等一些冠冕堂皇的外衣。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冷战的主调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意识形态色彩极浓。上面讲述的那些冷战现象,表面上的意识形态色彩要么没有,要么很淡。不过,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骨子里对社会主义的敌视透过种种包装仍依稀可见。\r<br>
<br>  第二,冷战主体的不对称性。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冷战是大体上平行的两方,即一方是美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另一方是苏联和以苏联为首的苏东社会主义阵营。可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统一的苏联和以它为首的苏东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于是,冷战的一端在强化,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非但没有瓦解,反而吸纳了原华约的中东欧国家和原苏联的波罗的海三国;但另一端却呈分散化趋势。\r<br>
<br>  第三,冷战不再是全方位的,而是偏重于某一方面。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冷战双方的对抗是全方位的,所及范围不仅在政治、军事领域,而且还有经济、文化领域,比如经互会就是苏东社会主义阵营在与西方阵营对抗中成立的经济共同体。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的冷战则不同,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个别情况涉及到经济上(如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制裁,欧盟对华武器禁运等)和文化上,而军事上的公开对峙则更为少见(但也不是没有,如北约炸中国驻南使馆、南海撞机事件等等)。\r<br>
<br>  第四,政治上的冷战与经济上的交往与合作同时并存。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冷战双方多是全面对抗,少有交流与合作;即使有,范围、程度也都很有限。现在的冷战则不同。比如,俄罗斯虽然对北约和欧盟东扩十分不满,但并没有影响它与美国、西欧的政治、经济关系。又如,日本在政治上挑衅中国,但在经贸往来上却与中国保持正常关系,2004年两国贸易额达1600多亿美元;美国不断在各方面找中国的麻烦,但同时与中国在各方面的交往却从没有中断,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美国和西欧都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r<br>
<br>  由于有上述这些特点,现在的冷战就变得更为复杂。所以,人们不能简单地以一分为二或者非此即彼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它,而是要把它放到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总体来考量。但无论如何,人们应该认识到,美国并没有让冷战结束的意思,冷战仍在继续。
<b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5-6-10 09:35:37 | 只看该作者
有点刻意吸引别人眼球的意思,果然时发表在环球上的~
3#
发表于 2005-6-10 10:20:30 | 只看该作者
同意  这教授名字不错!
4#
发表于 2005-6-20 11:30:25 | 只看该作者
单边主义和多级格局的竞争,
<br>地区主义和全球化的冲突. 文明之间的碰撞.......
<br>意识形态的孛立.(目前,已不是重要的对抗因素)
<br>大国势力的扩张,遏制,反遏制,都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冷战形式.
<br>
5#
发表于 2005-6-20 17:37:09 | 只看该作者
<p>现在的热点 已经不是简单的什么扩张啊,遏制能解释的</p><p>现在国际之间的较量已经从硬权力向软权力过度</p><p>更多的是倾向于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的较量</p>
6#
发表于 2005-6-20 18:38:33 | 只看该作者
<!--quote-白鹤+2005-06-20 17:37--><div class='quotetop'>引用:(白鹤 @ 2005-06-20 17:37)</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现在的热点 已经不是简单的什么扩张啊,遏制能解释的<br><br>现在国际之间的较量已经从硬权力向软权力过度<br><br>更多的是倾向于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的较量<!--quote2--></div><!--quote3--><br>楼上的\r<br>传统的安全问题依然是冷战目标的首重,即政治--军事
<br>而至于民族认同,文明认同,环境社会安全这些安全因素也在冷战中占有一席之地。\r<br>在非传统的安全问题上的较量的最终结果就是要消灭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和解除或者减弱地区性大国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影响。
7#
发表于 2005-6-21 12:12:24 | 只看该作者
<!--quote-昌明+2005-06-20 10:38--><div class='quotetop'>引用:(昌明 @ 2005-06-20 10:38)</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br>楼上的\r<br>传统的安全问题依然是冷战目标的首重,即政治--军事
<br>而至于民族认同,文明认同,环境社会安全这些安全因素也在冷战中占有一席之地。\r<br>在非传统的安全问题上的较量的最终结果就是要消灭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和解除或者减弱地区性大国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影响。<!--quote2--></div><!--quote3--><br>楼上的首先你对安全观的定义错了:
<br>“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于“传统安全”而言的。所谓传统安全,一般指以政治和军事安全为中心的国家层面上的安全。一个国家是否安全,主要看这两方面是否受到威胁;确保国家安全主要凭借军事力量。而非传统安全是指区别于传统政治军事安全,又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实质影响的更加广泛意义上的安全,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传统的政治和军事领域扩大到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和环境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安全,由此引出经济安全、金融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社会安全等多种概念。
<br>
<br>
<br>而至于民族认同,文明认同,环境社会安全这些安全因素也在冷战中占有一席之地。 都属于非传统安全
<br>
<br>而且非传统安全的作用并不是单单的"在非传统的安全问题上的较量的最终结果就是要消灭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和解除或者减弱地区性大国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影响。"
<br>
<br>这是古代的社会主义思想,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提法了,非传统安全不是冲着任何意识形态来的.
<br>
8#
发表于 2005-6-22 09:37:23 | 只看该作者
<p>。。。小弟说两句</p><p>冷战的关键在于结构:在核恐怖平衡下,一个只有两个大国的体系必然走向冷战,至于现在是不是冷战那就看你对冷战是怎样定义的了。</p><p>楼上师哥这点说得对,上上楼的非传统安全的定义确实有问题,解释如师哥所云。</p>
9#
发表于 2005-6-22 12:09:24 | 只看该作者
白鹤兄;
<br>      
<br>       我并未将文明认同和民族认同归纳于传统安全领域中\r<br>       相反,我一直将其视为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因素。\r<br>       在下语言逻辑不够严谨,为求语言的简单明了,
<br>       而使白鹤兄部分曲解了我的意思。\r<br>       我对传统的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概念的理解与你相同。\r<br>       目前,我们的分歧在于 “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于传统安全
<br>       问题的影响”\r<br>       首先我阐明我的观点:即非传统安全并非必然影响到传统\r<br>       的安全,但于一定层面而言,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混乱和破坏
<br>       会构成对传统安全领域的制胁。\r<br>       美国通过军事手段发动两场战争来达到对中东政治进程的\r<br>       有选择性影响。以伊拉克的地缘为中心对中东诸国进行
<br>       辐射似政治影响(以伊拉克为范本的文明改造,用以达到对\r<br>       中东诸国的非西方文明政体的影响而并非仅用高昂军事为
<br>       代价,伊肆兰文明招致的破坏将影响国家的政体安全。)
<br>       横观中亚,颜色革命的爆发直接危及国家政治安全。阿塞拜疆\r<br>       橙色革命的参与者高举步什肖像要求现政府下台。我们应该\r<br>       看到一种“文明领域遭至的破坏”---旧有的自由价值理念被
<br>       新的西方(美式)理念破坏和取代,继而影响政治安全。\r<br>       89年6.4运动是中国人第一次民主意识的觉醒,一种类西方
<br>       文明的民主诉求在坦克和56式步枪的冲击下被扑灭。(邓主席\r<br>       说过,只顾改革开放没有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抓好...).西方
<br>       文化——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曾经在北京高校受到不少学生膜拜\r<br>        ,美国的文明理念影响进步学生,成为影响6.4运动的一个重
<br>        要精神因素)。——文明理念的非传统安全因素在一定的层面上\r<br>       会影响到传统安全。\r<br>       关于能源安全,中国的石油需求中有75%需要从国外引进,\r<br>       假设石油的进口运输航路几乎被霸权国家堵截。中国的发展
<br>       被遏制,国家政体在亲西方势力的叛乱下面临威胁,并且\r<br>       石油进口的受阻将影响国防军事的发展和强大。军事领域受
<br>       到威胁。如有霸权国家进行强大的军事打击,中国危矣。\r<br>       .....................
<br>       文明的散播如果只与一个异己文明非剧烈碰撞。\r<br>       影响的层面仅停留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倘若碰撞剧烈
<br>       可直接影响至传统的安全领域,
<br>       能源的竞争若非剧烈,影响面也仅仅停留于非传统安全领域,\r<br>       如若剧烈,传统安全亦受制胁。\r<br>       如果,各非传统安全因素受到激烈的威胁并且综合作用,\r<br>       对传统安全因素的威胁会明显甚至剧烈。\r<br>      
<br>       对于中 ,美日,之间的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竞争和影响,\r<br>       可以看作是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但不能仅仅如此看待。\r<br>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的政治影响以及军事威胁\r<br>       对美日等国是一种压力。中国的七快论并没被美日等国忽视
<br>       相反,他们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对中国影响也有间接削弱和\r<br>       消灭中国的意图。<!--editpost--><br><br><br><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昌明 在 2005-06-22 12:13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12345678 该用户已被删除
10#
发表于 2005-6-25 17:35:5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9 20:2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