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硕士“回炉”学焊接是教育需调整的信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15 12:29: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年34岁的李强,是青岛大学文学硕士,换过很多工作,目前定居在青岛。7月30日,他读研[微博]期间的老师徐鹏绪教授,带着他来到莱芜技师学院报到。他将在这里开始两年的焊接技术学习。
  这让笔者想到另一则新闻:山东数十名电焊工移民[微博]澳大利亚,月入两三万,住两百多平米的大房子。两则新闻放在一起,足以掀起一场讨论——有人会借李强的例子抨击高等教育:纵使你把人从学士练成硕士、博士还是圣斗士,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仍然是纸糊的老虎。有人也会借移民澳大利亚的电焊工为职业技术教育唱赞歌:学历比不上名牌大学,但实打实都是技术,赚得一点都不少。
  教育的职责在于培养人才,教育培养人才的过程,需要联系当下经济结构和社会现状 ,即实现人才与市场的匹配。但是受民众重视学历的传统思想和教育产业化的影响,国家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高等教育身上,而对于职业技术教育,近年来虽多有关注,但始终难以满足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2012年,我国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 )的计划招生规模达到了584416人,这一数据,是2003年的2.18倍。招生人数的增长并没有带来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大量的高学历人才面临的却是“毕业即失业”“史上最难就业年”这样冰冷的现实。而与之对应的却是,社会上大量技术性岗位面临着高薪但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
  没有教育的国家意味着贫穷,而教育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则意味着社会与个人的自我迷失。焊接工人移民澳洲,成了名副其实的香饽饽,而李强们却拿着高学历文凭处处碰壁之后选择回炉学习技术,对比如此鲜明,无疑需要对现行教育进行反思。当经历了高等教育的个人需要回炉自救时,我们的教育是否需要作出调整?与其让个人在浪费了大把青春之后才明白自己怎样才能与社会协调一致,不如从一开始,教育机制就迅速做出反应,因材施教,输送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
  文/何利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19:1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