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年考研:北大政管政治学经验谈(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2 16:2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625476 于 2013-5-2 16:30 编辑

分享师兄:王KG

2012级总分第一名



   

    作为一个中国的学子,北大是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孟子曾经说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热烈赤诚的孩童之心,想攀登最高的峰巅。对于本科不是一流院校的同学来说,考研无疑提供了一条考上顶尖名校的机会。

2007年的高考因为保守的估分报志愿,分数过了北大线,但报考了人大,我与北大失之交臂。然而心中依然无法割舍上北大的情结。2012年以政治学理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实现了多年来的夙愿。我很想给有志于考北大政管政治学理论的学弟学妹们分享我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是兴趣,有志于考政管政治学理论的同学要么是因为喜欢政治学而打算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教学,有的是借此提高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从而踏上仕途,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不温不火的“屠龙之术”,政治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学术殿堂的大门。所以,为考研最好的最大准备是高涨的热情和持久的兴趣。

考研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和持久的战役,更需要耐力和定力,要抵御住很多的诱惑,切忌浮躁。

关于公共政治课的建议。对于高中文科出身的同学,政治课相对容易复习,基本上高中政治课学得差不多了。对于理科出身的同学,政治课需要花大力气来理解和记忆。红宝书一定要从头到尾看一遍,市面上充斥的任汝芬系列教材其实挺不错,题目挖掘地比较深,做得比较细致。建议是先看一章节的红宝书,然后做配套的联系。在这方面,尤其要注意总结和归纳,尤其哲学常识那块儿的唯物论、矛盾论、辩证法、认识论等知识体系要建立起来,然后再往里面填充枝节。当把红宝书所有的知识点都过了一遍之后,就要开始研究往年真题的阶段了。研究真题,需要总结出选择题出题的范围,考察的角度,其实大多是记忆性的知识点,有少数是知识运用、扩散迁移型的。在选择题这块儿多选题是最容易丢分的环节,这里提供一些小tips。比如真题会考某个历史运动有哪方面的作用或者意义,这就特别要注意红宝书中那些历史作用或意义有三条或四条的内容。比如往年有一道题考察洋务运动具有哪那些特征(三性),比如往年有考我国刑法的基本特性(四条)。还有一些要借助推理判断来做,比如有年考下列哪些学堂不是洋务运动创办的。根据所学知识的推理,洋务运动是只器物,而不学习西方制度。所以很明显,法政学堂就不会由它来搞,而这是之后的戊戌变法运动搞的。

关于大题,要非常细致地分析材料,找出关键词,分析背后所涉及的知识点。比如,“……发挥其热情,帮助……办……”,从这些字眼中可以迁移到课本上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容。那么进而可以想到“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知识点上。此时,要非常注意题干的要求,是让你用矛盾论、还是认识论、还是辩证法来分析,一定要看清题干的要求。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要尽量全面地铺开来分析。要按照夹叙夹议的方法,摆出了理论,不要忘了结合材料来具体分析理论。我们看真题所给的答案都是很简略的,所以我们要不惜笔墨,尽量把能想到的原理都写上去,“宁滥勿缺”。当然一定要把标号做清楚,层次弄分明。

其实,个人感觉,成败在多项选择题,因为材料分析大家答得差不多。所以在教材的细枝末节上花费一些功夫还是很有必要的。用不同的颜色笔把作用、意义、特性等分条分点论述的知识点都重点标记下来,反复地记忆。

关于英语课,我拿了78分的成绩,个人比较满意。英语很重要,是能够拉开分数差距的一项。很多研友的专业课成绩很高,但往往栽在英语上,尤其对于那些工作了再来考研的考生来说。英语是个重在积累和练习的科目。至少应提前半年时间开始复习。第一步是找一本单词书,从头到尾过五遍。每一遍不断地把生词或陌生的词汇挑选出来,下一次做重点记忆。可以把比较难记的词汇摘录在一个本子上,每天都温习一遍。于此同时进行的一步是做往年真题。研究真题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要确保真题做够十遍,做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当你看到一篇文章时,会猜想出命题人会在哪些句子上出题,那你就到家了。当你做了十套真题后,会发现阅读题的出题规律和出题类型。比如细节理解题、题目推断题、语意推断题、同义反复题、段意归纳题、作者态度题等。据我的经验,张剑那套黄宝书模拟题,号称与真题同源,质量不错,可以当做平时练习的题来用。我的感受是英语成败系于阅读理解题。阅读文章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总分还是并列还是递进。有的时候作者先提出一种观点,后面再把它推翻,所以要高度重视那些句子之间的连接词,它指示作者的态度变化。阅读题做好了,新题型也就顺理成章了。最后关于写作,我的建议是背诵几篇经典的范文,掌握几种优美的句式,行文最好长短句结合,长句子里套用些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动名词结构等高级句式,在句子之间注意用好连接词,并且用上有两个高级词汇。当然为了求稳起见,还是要保证词汇拼写正确,不可贪图高级词汇而写错词。英语的积累是每天都要进行的,我当时的做法是上午给政治课和英语单词,下午用来做英语阅读,晚上复习专业课。持之以恒地做阅读题,这不仅能够提高阅读速度,还能提高准确度。

接下来要讲讲专业课,专业课无疑是重头戏。专业课分为专业一政治学原理,专业二综合课(中国政府、西方政治制度和党史)。先看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理重视政治学基础理论、方法论、意识形态流派等知识的考察,考察的基本框架未超出自由主义政治学理论的范围(近年来引入了社群主义等批判自由主义的理论资源)。鉴于对政治学基本理论的考察,考生有必要翻看一下《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上面的一些词条以及对重大问题的解析都很有权威性,另外安德鲁海伍德的《政治学核心概念》也是一本好的入门读物。还有参考书中所列的基本政治学原理教材(王浦劬的、王惠岩的)都应该过一遍。把这些书看过一遍后,名词解释就没问题了。当然往年曾经考过帕累托最优、公共用地悲剧等比较新颖的词汇,这就需要我们关注时下政治经济学的新动向。尤其是新制度主义、制度经济学对政治学的拓展。关于解答题,一定要重视的教材是燕继荣的《现代政治分析原理》,这本书对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分章条列,深入浅出,一般有两道简答题会从书中出。所以对这本教材不能有盲点。政管近几年政治学原理出题比较重视基础,西方社会契约论、有限政府理论、代议制政府、**民主等理论、制度是考察的重点。而且要引起注意的是命题人近来比较关注西方新制度主义背景下的公共治理理论,制度经济学、组织理论、国家社会关系等成为新兴的出题点。因而要特别注意奥斯特罗姆、奥尔森等一批理论家的著作。在答论述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全面,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比如往年一到论述题论述你是否同意政府是必要的恶。那么不能只讲政府的坏处,还要讲政府存在的必要性和公共服务的功能。

关于综合课,这是比较难拿分数的一门课。首先来看中国政府,杨逢春老师的《中国政府概要》是很有必要吃透的一本书,比如往年考过的“论国务院”“论中国的选举”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相应的内容。还有一些知识性的内容,比如建国以后书记处的演变,国家主席的演变、中央军委的演变,以及人大主席团在会议期间的功能等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关于党史,可以配合公共政治课来复习,对于党的历次重大会议、决议、历史地位要很清楚。虽然现在党史的参考书换成了大部头的党史资料丛刊,但是个人的经验是胡绳的《中国***的七十年》依然是很好的复习参考书,没有那么繁琐,却又重点突出,在重大问题上的细节也很到位。在这方面我非常建议考生阅读《毛选》,之前出过一道题是“简要分析毛**在中国革命史上几次重大的农村调研”,如果你读了毛选,就会很清楚地勾画出这几次调研的背景。要特别关注每个时代主党的方针政策的变化,以及做出变化的背景。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毛**、刘少奇、邓小平的重大活动要进行了解,比如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路线的斗争,比如农村公社化运动中邓小平的态度和做法等。

最后关于西方政治制度,我的经验是曹沛霖的《比较政府体制》是本很好的教材。他明确地指出了现代西方政治体制中行政集权的发展趋势和问题,并且在多个维度上比较了英美法德日意等过政治制度的差异。往年都会考察英法美三国政体的异同,所以建议考生做专题复习。而且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把中国的政体跟西方的做一个比较,已明确背后各自的原则和运行机制。西方大体不脱开分权制衡,中国脱不开民主集中制,中西方政治文化的差异也是重要的因素。另外随着参考书目的变化,考生应加强对西方政党理论和体制的了解。萨托利的《政党体制》是一本权威性的著作,还有选举跟政党制度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迪韦尔热的《政党概论》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只是泛泛的经验之谈,也只是一家之言,不过还是希望能给后来人一些帮助,这也是我的万分荣幸。

来源:http://page.renren.com/601690178 ... rTime=136522103100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4 22:44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