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讯息] 國際關係理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26 14:1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國際關係理論又常被稱作「典範」,因為美國政治學界主導國關理論的發展,當實證主義主宰政治的科學發展,國際關係也因實證主義發展兩大典範:現實主義以及自由主義。以美國學界主導之國際關係研究,既未能預測冷戰之結束,也提不出一套解釋現況之理論[1],因此後實證主義下的女性主義、批判理論以及後現代主義興起,在冷戰期間就盛行的馬克思主義期下分派依賴理論與世界體系理論在國際經濟理論的重要地位不受動搖,而有別於美國宰制政治學界的發展,英國學派以全新的方法論來研究國際關係,並啟發中國學者希望建立「中國學派」的想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歐洲聯盟整合的經驗,啟發國關學者對區域整合的重視,因此建立功能主義與新功能主義的「整合理論」。

現實主義是為了反對自由主義而產生的,他們否定國家之間會互相合作。早期的現實主義者如漢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主張國家都是自私的、追求權力與國家利益的理性參與者。任何國家間的合作都只是意外造成的。現實主義者以二戰來證明他們的理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經典的作家如修昔底德、馬基維利、和托马斯·霍布斯都時常被現代現實主義者視為是現實主義的奠基者。不過,儘管這些作家的作品可能支持現實主義的學說,但他們都不曾自稱為現實主義者。

作為國際關係的主要典範,現實主義也進行了數次典範移轉,而有以下流派:

古典現實主義
傳統現實主義
新現實主義(結構現實主義)
攻勢現實主義
守勢現實主義
新古典現實主義

自由主義可以被視為是第一個國際關係的理論。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浮現,以解決國家在國際關係上控制和限制戰爭的無能。早期的擁護者包括美國總統伍德罗·威尔逊以及英國下院議員諾曼·安吉爾(Norman Angell)。安及爾主張國家互相合作才能獲得更多利益,而戰爭所帶來的毀滅註定是沒有益處的。不過自由主義的理論要直到被愛德華·霍列特·卡爾嘲笑為空想主義 (utopianism) 後才被定型。

如同現實主義一班,自由主義亦有數次的典範移轉形成一下流派:

理想主義
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
民主和平論
自由制度主義:有以下流派
自由歷史主義
自由共和主義
自由社會(學)主義

社會構成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亦稱建構主義)試圖將一些後實證主義的認識論和實體論前提與實證主義的理論結合。它的擁護者宣稱他們是實證主義與後實證主義理論的綜合。社會構成主義專注於那些定義了國際系統的權力上,它的創始人—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指出無政府狀態便是由國家造成的,意味著國際架構並非只是限制在國家的行動上,事實上也包含了國家媒介的本體和利益所促成的行動。

不過,實證主義和後實證主義兩派都提出了批評:後實證主義者主張專注於研究國家會造成其忽略了種族/階級/性別,使它成為另一個實證主義的理論。而(新)自由主義/現實主義的支持者則認為社會構成主義拋棄了太多的實證的假設,因此不能被視為實證主義的一種。
國際社會理論(International society theory)聚焦於國家之間共有的基準和價值觀,以及它們管理國際關係的方式。這樣的基準包括外交、秩序、和国际法。與新自由主義不同的是,他們並非採取實證的方式,同時由於此一學說興起於英國和澳洲而不是美國,因此也被稱為英國學派 (The English School)。這些理論家專注於人道的國際介入(國際人道干預)上,並將其分割為兩種群體,一種團結主義的群體擁護人道介入,而另一種多元論的群體則強調主權的觀念和秩序。

馬克思主義和新馬克思主義的國際關係理論反對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對於國家衝突或合作的觀點;相反的他們專注於經濟和物質上的觀點。他們假設經濟是高於其他一切問題的;強調階級是主要的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國際系統是結合了資本主義制度追求資本聚集的結果。也因此,殖民時期帶來了殖民地的原料,也帶來了控制的殖民地市場以供出口,而殖民地自治化帶來的則是新的依賴殖民國的形式。

馬克思主義的依賴理論 (Dependency Theory 或 World Systems Theory) 主張,已開發國家為了追求權力,藉由政治顧問、傳教士、專家和跨國企業滲透開發中國家將其融入資本主義體制內,以此佔用他們的自然資源,並使他們必須依賴已開發國家。

馬克思的理論在美國較少受到注意,但它在歐洲和其他地方較為常見。

國際關係批判理論跨越多種社會科學,在本質上而言也不僅限國際關係。擁護者如羅伯特·寇克斯(Robert Cox)和 Andrew Linklater 強調人類對於解放的需要,因為國家減少了在提供個人服務和安全上的角色。因此,這種「批判」的國際關係理論是以國家為中心的。

國際關係批判理論包含多種理論流派,不可能出現一個完整的列表。有人認為女性主義、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和構成主義都算是批判理論的分支。
後實證主義/後結構主義理論後實證主義的國際理論試著結合各種形式的安全問題。他們主張國際關係是以研究外交事務和關係為主的,國家和非國家的參與者都應該包含在內。與一般研究高層的國家政治不同的是,國際關係也應該研究世界上較為平常的國際政治—包含了高層與低層的政治部分。因此,一些議題例如性別(通常以女性主義為名突顯女性附屬於男性的關係—雖然最近一些女性主義也允許加以逆轉)和種族(例如沒有國家的參與者例如庫德族或巴勒斯坦人)都是與國際安全有關的—替代了傳統上專注於外交和戰爭的國際關係研究。

後實證主義的理論經常明確地提倡一種倫理學的國際關係研究基準。這在傳統的國際關係裡通常被排除,因為實證主義的理論在實證的真相和判斷的基準之間已經劃清了界線—而後實證主義者則主張理論是由現實所構成的;換句話說,由於不受權力影響的知識並不存在,因此完全獨立而真實的理論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後實證主義理論並不試著按照科學或社會學的方向進行。相反地,他們試著以研究有關問題的方式來講述國際關係,以判斷國際現狀是如何提升某些權力關係的。

一些例子包括了

女性主義(「性別之戰」)
後殖民主義(挑戰歐洲中心的國際關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1 12:06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