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伦敦雾”如何驱散:严格的法规和清洁技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 10:0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链接标记宏观 | 链接标记金融 | 链接标记公司 | 链接标记产业 | 链接标记艺术投资“伦敦雾”如何驱散:严格的法规和清洁技术
正文链接标记我来说两句(人参与)2013年02月01日02:22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链接标记手机客户端
链接标记打印
链接标记字号
链接标记大|链接标记中|链接标记小链接标记保存到博客

原标题 [“伦敦雾”如何驱散:严格的法规和清洁技术]
  眼下中国正在经历的雾霾,很容易让人想起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伦敦雾。尽管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但英国的经验告诉我们,治理雾霾并非没有办法。

  连续数日,雾霾笼罩中国,在探寻原因的同时,我们更迫切需要一剂解决问题的良药。《第一财经日报》日前采访了英国驻华大使馆可持续增长参赞吴侨文,探寻中国大气污染治理之路。

  1952年12月伦敦大雾持续5天,能见度只有几米,当时有1.2万人死亡。据英国驻华大使馆提供的数据,伦敦大雾期间,平均每天排放1000吨的烟雾颗粒、2000吨的二氧化碳、140吨的盐酸、12吨的氟化物以及370吨的二氧化硫,它们最终转化成800吨硫酸,也是造成污染最大的罪魁祸首。

  吴侨文告诉本报记者,1952年的伦敦雾,主要的污染源在于燃煤取暖和工业排放,产生了大量的废气以及烟离子,再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导致污染物无法及时扩散,灾难由此发生。

  “总的来说,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劣质煤燃烧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其污染物主要为一次污染物。”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办公室主任蒋大和曾告诉本报。

  而中国很多城市眼下所发生的雾霾天气,和当年的伦敦雾在本质上并不完全相同。像北京等大城市,雾霾最主要是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且是二次污染物居多,成因非常复杂。

  吴侨文称,伦敦雾之后,英国空气质量得以改善的两大利器是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清洁技术的发展。“剑桥大学有500家技术尖端的清洁技术公司,这些公司把学院里的科技理论转化为产品。”

  他说,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大雾之后,伦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1956年和1968年曾先后两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这些法规严格禁止城市居民和工厂主排放黑烟,并要求必须使用无烟燃料。

  但他坦言,接受新的法案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大雾还是多次出现。即便是到1962年,还曾经发生过750名伦敦市民死于大雾。但这和1952年上万人的死亡相比,改善不小。“直到今天,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这得益于严格的法律以及新技术,比如居民的集中供暖等。”吴侨文说。

  2010年12月英国发布了最终版本的“国家空气质量战略”,旨在从交通、住宅、办公以及发展的各个角度减少排放,并且还强调要提高人们对空气质量问题的意识。具体措施有鼓励发展电动汽车等低排放的交通工具,推进环保驾驶,对老式公交车进行改造,针对空气质量差的地区制定专门的应对方案,对居住和办公场所进行改造,使其更加节能等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21 10:0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