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印度政府的农技推广工作重点主要是实施A T M A模式,邦农业局负责在各县建立农业技术管理局(A gricultural T echnologyM anage-m ent A gency),现在已在28个州和3个中央直辖区的603个县中开始运行。A T M A是一个县级自治机构,主要负责县里的农业技术管理,针对当地特定情况制定农技研究和推广重点等,它享受政府拨付的专项经费,并有订立合同、维持发展基金、收取服务费用等的权力。
印度农业科研教育系统所做的农业推广工作,主要是由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IC A R )及其下属的研究机构和农业大学等承担。ICA R隶属于国家农业部的科研教育局,负责协调全国的科研和教育活动,并参与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目前,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已有49个研究所、6个办事处、25个项目处和17个国家研究中心,并已在全国建立了52所农业大学。
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的使命,是对全国农业研发项目以及农业科技与教育资源进行协调管理,建立广泛的国内与国际合作,促进全印农业科研、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农业科研方面,ICA R建立了一大批农业领域的研究所;教育方面,负责指导邦农业大学的教育任务,通过邦农业大学提供农业方面的学位教育,并组织农业推广方面的人员培训;农技推广工作方面,主要是通过设立农业科学中心(K V K )项目进行职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成熟的技术成果。
时下,印度农业技术服务的重点内容主要集中在提高粮食产量等生产环节的技术传播上,很少涉及诸如市场营销、金融、组织管理等方面。印度“十二五”计划制定委员会也指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提供这类综合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农业技术管理局(A T M A )也将此列入自身职责,但是该机构主要的服务仍集中在技术传播上,提供的市场信息和管理咨询等综合服务非常有限。其他组织一般都集中在某些特定品种和区域,加上人力资源和经费的短缺使其仍只能在小范围发挥作用。
印度诸多涉农技术都来自农业技术研究部门已有成果,或嵌套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中,加上农民反馈机制不健全,农业技术服务内容很难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认知能力和当地的资源条件。印度农技服务体系确立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需求驱动型的技术服务体系。在县级区域建立的K V K和A T MA,目的要健全农民的反馈机制,鼓励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方式,使服务内容符合农民实际,但其效果还不明显。
印度非常重视各层次农技服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但是由于人力资源紧缺和经费保障不足,农技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难以得到提高,整个农技服务的覆盖范围较低。印度州政府农业部门在整个农技推广体系中是占主导地位的,但调查显示,27个州的政府农业部门143863个职位中,有36%空缺。在职工作人员任务繁重,承担着实施政府补贴计划、项目等多项任务,进行农技服务工作的时间和精力相应减少。为增加人力资源,2010年印度对A T M A的修订方针中,提出在乡镇增设农技服务相应职位。但由于这些职位工资偏低,很难吸引高素质的求职人员或者长期留住有能力的工作人员。
印度公共部门的农技服务支出占G D P的份额,在1989到2006年间基本没有增长。自2011年起,随着在A T M A下增设乡级职位增加乡级农技推广的预算,但每个拥有一万人以上的乡仅仅只有10万卢布的预算,很难保障农技工作的有效开展。政府农业机构大部分的开支都花在人员工资上,机构的运行成本、培训和能力建设的经费严重不足。这限制了技术服务人员经常性地深入田间指导实践,还使农技推广机构不能长期进行更新推广人员技术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