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ong><font face="Arial" size="2">新中国外交史讲义<br /><br /></font></strong>来自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网(<a href="http://www.sinoir.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3366\\">www.sinoir.com</font></a><br /><br /><br />目录:概 论 <br /><br /><br />第一单元、新中国外交的缘起与形成(1949-19550) <br /><br />第1节:新中国对外政策的缘起 <br /><br /><br />第2节:建交方针的提出与实践 <br /><br /><br />第3节:抗美援朝与援越抗法 <br /><br /><br />第4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意义 <br /><br /><br /><br />第二单元、发展与动荡的十年(1956-1965) <br /><br /><br /><br />第1节:**八大外交方针的提出。 <br /><br /><br />第2节:中苏关系的发展与衰落 <br /><br /><br />第3节:中美关系 <br /><br /><br />第4节: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br /><br /><br />第三单元、**期间的中国外交(1965-1977) <br /><br /><br />第1节:**对中国外交的冲击和影响。 <br /><br /><br />第2节、中苏边界冲突与中美缓和 <br /><br /><br />第3节:中国外交的发展与挫折。 <br /><br /><br /><br />第四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国外交的转型(1978-1989) <br /><br /><br /><br />第1节:清除 <br /><br /><br />第2节: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其曲折发展 <br /><br /><br />第3节、中苏关系正常化 <br /><br /><br /><br />第五单元、冷战后中国外交概论 <br /><br /><br /><br />第1节:后冷战时代中国外交战略 <br /><br /><br />第2节:冷战后中国对外关系的新格局。 <br /><br /><br />第3节:新世纪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基本问题极左外交的影响 <br /><br /><br /><br /><br /><br /><br />概 论 <br /><br />三课时 <br /><br />一、讲授和研究的目的。(50分钟) <br /><br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中国对外关系。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以国家为主体的国家外交关系;二,以中国***为行为者的政党外交关系;三,特殊形式的非政府对外关系,“人民外交”所形成的对外关系,它是国家外交的重要方面和补充。 是中国人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历史,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重要知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首先是中国历史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2)学习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是认识自己以及自己与世界之的系的重要部分和重要环节。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研究必定会对中国当今和今后的对外政策产生巨大的影响。 <br /><br />二、学科研究概况。(50分钟)全面介绍有关研究的现状,目的是说明现在教授的内容是很不够的,深度和范围都不够。希望能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独立思考,积极讨论和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在中国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教研领域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20年来,经过学术界不断的努力,中国外交史的教研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研究中国外交史的群体最初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其一是国家外交部门(如外交部的外交史研究室、《当代中国外交》编写组)及所属院校(如外交部所属外交学院)中从事此项研究的人员。这支队伍已经出版了很有分量的通史类著作,着重从国家外交的角度,归纳、描述和介绍中国外交的发展演变过程。另一群体是党史研究工作者,他们的成果侧重于重大事件和决策的专题研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加入到教研的行列。中国外交史研究是因政治宣传和国际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一特点对研究的影响是明显的。如研究中重策论而轻学术,重诠释而轻批判、重描述而轻思辨等。这些特点表现在研究成果中则是欠缺独立思考,不重视学术规范,以及文化品味不高等。总而言之,中国外交史研究还是一块刚开始开垦的处女地。 <br /><br />三、关于时期的划分与重点。(50分钟)分为两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建国到1978年;第二阶段从11届三中全会到现在。第一阶段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建国到1955年是形成时期;**八大到1965年是发展与探索时期;1966年以后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第二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1届三中全会到冷战结束;冷战结束至今。 <br /><br />第四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意义 <br /><br />三课时 <br /><br />1、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50分钟) <br /><br />朝鲜停战后, 1954年4月在日内瓦召开了由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参加的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分,参加讨论重大国际问题,也是中国第一次通过大型多边的国际会议,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br /><br />(1)决定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原因主要是1951年开始,工作中心逐步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周边形势恶化和美国在印度支那进行军事干涉的可能性在增加。在以上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从1952年开始提出了新的安全战略构想,并开始调整对外政策。主要内容就是缓和周边形势,争取在周边建立和平缓冲地区,相应地提出了“和平统一战线”政策。在这个背景下,参加日内瓦会议促成印度支那停战,不是一个孤立的、临时的、和局部的停战问题,是中国外交战略转变的一个重大的关键的步骤,它决定了中国对会议中一系列洞达问题问题的基本态度和一些重大的外交决策。 <br /><br />(2)促成印度支那停战日内瓦会议要讨论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朝鲜问题,4月26日开始,6月15日结束,没有取得任何结果。第二个是印度支那问题。5月8日召开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在讨论过程中,中国的政策实际上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坚决促成印度支那停战;二是决定打开外交大门。周恩来负责会议准备工作,在2月初步提出会议方针:“加强外交和国际活动,以破坏美国的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以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以及尽一切努力,务期达成某些可以获得一致意见和解决办法的协议,甚至是临时性的或个别性的协议,力求不使日内瓦会议无结果而散。在具体方案上,设想了5种方案:1,就地停战、2,在统一选举基础上建立联合政府、3,北纬16度划线分治、4,先划区再停战、5联合国托管。周恩来提出,最上策是争取划线停战的方案。方案获批准。会议期间周恩来做了艰巨的说服工作,在周恩来的推动下,法、越双方终于达成妥协,以17度线为界停战。经过前后长达75天的讨论,在7月21日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有关各方终于达成了日内瓦会议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和三个停战协定并发表了最后宣言,只有美国拒绝在最后宣言上签字,。 <br /><br />(3)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外交成功的意义 有三个重要的意义:促成印度支那停战,使国际形势进一步的缓和,巩固了中国南部边陲的安全,为国内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内瓦会议是新中国打破美国孤立和遏制政策的重要一步,中美两国代表也就双方公民回国问题进行了接触;日内瓦会议成功的实践促使**中央决定大幅度调整外交政策,坚定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信心,下决心打开大门。 <br /><br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主要内容(50分钟) <br /><br />(1)提出与主要内容。 <br /><br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是在同印度谈判中提出,主要是针对当时中印两国间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周恩来希望双方以五项原则为基础妥善处理。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1954年6月25日至29日,周恩来借日内瓦会议休会,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在《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和《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都写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关各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原则,并倡议将其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其中改了一句,平等互惠改成了平等互利。1955年4月19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中,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他说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的。在保证实施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国际间的争端没有理由不能够协商解决”。至万隆会议时将表述方式最后确定下来,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条成为一个有机体,概括出中国倡议的新型国家关系准则。 <br /><br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渊源。 <br /><br />列宁首先提出和平共处思想,中心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可以和平相处,存在一个互相不使用武力的和平时期,他们可以和平共处,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进行正常的国家交往。斯大林提出了三大矛盾的学说,认为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等等矛盾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超过了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是社会主义的同盟军。思想根源是中国近代以来建立平等的国际秩序的追求。在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中,包含着大量追求国与国之间平等的思想。**继承了中国近代的平等思想。 <br /><br />(3)提出的背景。 <br /><br />首先,新中国外交包含着与生俱来的过渡性,新中国外交指导思想形成于革命时期,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渐进的方式实现的,复杂的经历形成了独特的经验,运用到后来的国家外交实践中便展现出处理对外关系的行为特征。其次,国内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和平的周边环境,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外交政策的调整已经势在必行。新的对外政策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第三,中国领导人对有关问题的重新认识,其一是调整对两大阵营理论的认识。其二是对国家外交的认识的深化。从目前已经公开的资料看,周恩来在1952年4月30日的谈话中第一次明确了外交“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这在今天看来是很简单的结论,在当时却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表明新中国外交与中国革命运动对外关系这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终于被认清并揭示出来了。 <br /><br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 <br /><br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为处理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而提出的,但它提出之后很快就彼中国领导人当作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普遍准则。从长远发展来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具生命力的政策。经过50年实践的检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而且成为被普遍接受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br /><!--editpost--><br><br><br><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白鹤 在 2005-06-06 01:44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