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际政治概论》教学大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12 17:0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际政治概论》教学大纲
========================================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3-2004学年第1学期本科生用) 
 
   
[课程主题]
着重讲授有关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分析框架、研究的基本方法,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演变,国家及国家利益、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等内容,进一步讨论国际关系中的冲突与合作、战争与和平,以及经济因素、民族宗教因素和国际组织等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及影响。
 
[教学目标]
通过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分析,使同学们:1、掌握基本的国际政治理论和分析框架及方法;2、阅读有关的著作;3、提高学术论文的写作水平;4、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加强课堂交流;5、为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国际问题、学习和研究国际政治理论提供初步的基础。
  
[讨论与作业]
从第6周(10月14日)开始,每双周二的课安排两组同学,每组各  人,分为正反方(每方各  人),自行结合,根据事先选定的讨论题,在课前进行小组内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具体要求如下:
1、推荐一位同学代表本方在课堂上做重点发言,时间10分钟。该同学的发言,代表本方所有同学的观点;根据他/她的发言、本方其他同学的补充意见、以及双方讨论交锋的情况所给出的成绩,就是本方全体同学的课堂讨论成绩,此项成绩占最后成绩的10%。
2、讨论双方的所有同学还需对当天课堂讨论时,对对方的主要观点进行评论,并整理成不超过1,000字的小论文,于本周五前直接贴到网上课程讨论区中(注明“评论”及自己的学号),此项内容占最后成绩的10%。
3、除了这两组同学的代表首先发言及组内其他同学补充意见外,欢迎其他同学针对两位同学的观点当堂发表评论(时间1—5分钟),也可以在网上课程讨论区继续发表批评意见。
4、如果一学期中没有在任何一次课堂讨论中发言(代表本方发言和补充发言除外),也没有在网上课程讨论区发表评论的同学,则在最后总成绩中要减去2分。
5、凡参与课堂讨论(代表本方发言和补充发言除外)一次,最后总成绩加0.5分,但加分总和不超过3分;凡在网上课程讨论区就课堂讨论的问题或是你所感兴趣的其它问题继续展开讨论(对对方的发言进行评论除外),每参与一次,最后总成绩加0.5分,但加分总和不超过2分。
 
这种课堂和网上讨论,主要检查同学们的阅读情况,旨在锻炼大家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即时思维能力,讨论参与的过程最重要,只要言之有据,发言内容是否符合主流观点或教员本人的看法,不是考核该项内容的主要依据。
  
[论文提纲]
从下列选题中任选一范围,选择较为贴切合理的角度,自拟题目,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和主要观点,并对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行综述,全部篇幅在2,000字以内。此项作业占最后成绩的30%,必须在2003年12月12日(星期五)之前提交到网上课程讨论区,否则,本门课成绩只计算参与讨论和期末闭卷考试的得分。
(1)民族主义与国际战争
(2)单极格局与世界和平
(3)恐怖主义与贫穷
(4)国际组织与国际机制
(5)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地区安全
  
[期末考试]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占最后总成绩的45%。
  
[阅读材料]
主要参考文献已在图书馆教学参考书阅览室准备好(新馆E3-1内);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1:50,下午2:00—10:00,周日晚6:30—10:00。
  
[教学大纲及参考文献]
第一章 导论
一、准备工作
1、学期论文的注释要求
2、对课程安排的意见及建议;
二、国际政治理论建设
1、什么是理论
   (1)国际政治理论与国际关系理论
   (2)国际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
2、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范畴
3、际政治的基本内容及其学科特点
4、理论建设的主要困难和努力的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际政治学
1、研究国际政治学的指导思想
2、马克思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际政治的主要理论观点
4、中国国际政治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国际政治研究的发展及趋势
四、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1、西方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2、西方理论的学派分歧
3、西方理论的评价和借鉴
五、建议阅读的参考文献
(1)“《美国研究》注释体例说明”,《美国研究》1995年第1、2期。
(2)“《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注释体例说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年总第5期。
(3)“《国际政治研究》稿约及注释体例说明”,《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
六、讨论话题
讨论1:1:10月14日(第6周)
正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际问题的论述属于国际关系理论
反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际问题的论述不属于国际关系理论


第二章 国际政治的体系、格局与秩序
一、国际政治体系
1、国际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
   系统论在国际政治学中的应用
2、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和演变
   国际关系的历史类型:帝国、商业城邦、现代国家
二、国际政治格局
1、国际政治基本格局
   格局与体系
2、国际政治格局
3、国际政治格局的转型
4、国际政治格局的历史演变
   (1)国际经济政治力量的组合分解
   (2)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
   (3)两极的国际政治格局
   (4)多极还是单极的国际政治格局
三、国际政治秩序
1、秩序与体系、格局
2、国际秩序的发展与演变
3、冷战后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讨论
   (1)各主要大国关于国际新秩序的观点
   (2)中国倡导的国际新秩序
4、伊拉克战争对当前国际格局的影响
四、讨论话题
讨论2:1:10月28日(第8周)
正方:当前的国际格局是单极格局
反方:当前的国际格局是多极格局

讨论2:2:10月28日(第8周)
正方:围绕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主要反映了大国争霸
反方:围绕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主要反映了南北对立

 

第三章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一、国际政治行为体
1、国家行为体及其特征
2、非国家行为体及其特征
二、民族与国家
1、近代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2、民族、国家与国际体系
三、民族主义与当前国际政治
1、两极格局的瓦解与民族主义的复兴
2、多极化趋势下的民族主义
3、民族国家的未来:超民族主义,还是超越民族主义?
四、国家利益
1、确定国家利益的标准
2、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和目标
3、国家利益与国家权力
4、综合国力及其判定
五、国家对外战略
1、国家的对外交往职能
2、国家对外目标的形成与对外关系
3、内政与外交的关系
4、大国战略
六、外交政策
1、影响外交政策的基本因素
2、外交政策的决策
七、讨论话题
讨论3:1:11月11日(第10周)
正方:世界卫生组织应该接纳主权国家以外的实体参与活动
反方:世界卫生组织不能接纳主权国家以外的实体参与活动

讨论3:2:11月11日(第10周)
正方:民族主义对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影响很大
反方:民族主义对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影响不大

讨论4:1:11月25日(第12周)
正方:军事力量是国家权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反方:经济力量是国家权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讨论4:2:11月25日(第12周)
正方:有效的外交是古巴导弹危机得以化解的主要原因
反方:有力的威慑是古巴导弹危机得以化解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 国际冲突与合作
一、国际危机、冲突及控制
1、国际危机与危机处理
2、国际冲突
3、军备控制与扩军备战
   (1)军备控制与国际冲突
   (2)军备控制与裁军
4、权力平衡与集体安全
   国际法与国际组织
二、战争与和平
1、国际战争
   (1)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
   (2)西方关于战争根源的不同理论观点(兼评“民主和平论”)
   (3)核战争与核时代的常规战争
   (4)超限战
2、和平研究
   (1)当代世界的和平因素
   (2)通向和平的普遍道路
3、恐怖主义
三、和平与发展
1、当代国际政治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抑或战争与革命?
2、相互依存与国际合作和发展
   (1)相互依存理论的现实依据
   (2)相互依存理论的评价
3、国际竞争与合作及其发展趋势
四、讨论话题
讨论5:1:12月9日(第14周)
正方:核武器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的行为方式
反方:核武器的出现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行为方式

讨论5:2:12月9日(第14周)
正方: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采取的自杀袭击是正义行动
反方: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采取的自杀袭击是恐怖行动


第五章 国际政治中的经济关系
一、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1、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2、关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不同理论观点
3、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4、国际经济合作的趋势
5、国际经济危机与国际政治危机的关系
6、全球经济和生态问题的宏观控制
二、一体化理论
1、国际一体化的条件及其进程
2、安全联盟与地区经济共同体
三、依附论和经济发展理论
1、依附论的理论渊源
2、争取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和行动
3、跨国企业的经济渗透和政治影响
4、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
5、依附论和发展理论的评价
6、南北关系的发展趋势
四、讨论话题
讨论6:1:12月23日(第16周)
正方:国际商业的发展会使得军事手段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下降
反方:国际商业的发展不会使军事手段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下降

 
主要参考书目
(一)
1、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3、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张季良:《国际关系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5、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修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7、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8、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的实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9、资中筠:《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二)
1、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国际关系理论初探》,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
2、袁明:《跨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
3、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4、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5、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6、黄硕风:《综合国力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7、陈忠经:《国际战略问题》,北京:时事出版社,1987年。
8、陈汉文:《在国际舞台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9、鲁毅等:《外交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
10、李琮:《第三世界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
11、王杰:《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
12、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乔良、王湘穗:《超限战--对全球化时代战争与战法的想定》,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
(三)
1、汉斯•J. 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徐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
2、肯尼斯•N. 沃尔滋:《人、国家与战争》(倪世雄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
3、肯尼斯•N. 沃尔滋:《国际政治理论》(王红缨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
4、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历史与理论》(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5、J. 多尔蒂等:《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6、R. 基欧汉等:《权力与相互依赖(第3版)》(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7、R. 基欧汉等:《霸权之后》(苏长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8、R. 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郭树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9、R. 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武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10、R. 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
11、R. 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杨宇光、杨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S. 斯特兰奇:《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杨宇光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
13、大卫•A.鲍德温:《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肖欢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14、亚力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5、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6、J.D.代元:《国际关系理论批判》(秦治来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17、Y.拉彼德、F.克拉托赫维尔:《文化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金烨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18、M.哈德、A.纳格利:《帝国》(韦本、李尚远译),台北:商周出版,2002年。
19、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
(四)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论波兰》、《论波兰问题》
2、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论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后果》
3、恩格斯:《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4、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论民族自决权》、《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社会主义与战争》、《论欧洲联邦口号》、《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5、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6、毛**:《中国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7、邓小平:《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和平共处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两大主题》、《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
8、人民日报编辑部:《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1977年11月1日)
(五)
1. Robert C. Art & Robert Jervis, eds, International Politics: Enduring Concept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5th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 2000).
2. Phil Williams et al. eds, Classical Reading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3. Charles W. Kegley, Jr. & Eugene R. Wittkopf, The Global Agenda: Isues and Perspectives, 6th edition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2003).
4. Bruce Bueno de Mesquita,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Washington, D. C.: CQ Press, 2000).
5. John T. Rourk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 the World Stage, (Dushkin/McGraw-hill, 1999).
 
有关的学术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
《欧洲》
《国际政治研究》
《太平洋学报》
《国际经济评论》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
《国际问题研究》
《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国外社会科学》
《国外政治学》
《国际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
《世界经济》
《世界民族》
《战略与管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21 23:06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