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防御性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时代的悲剧(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6 13:5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取大国安全庇护的国家反而能保全下来,何者更好,很难泛泛而论,只有针对具体情形才能得出

有说服力的结论。进一步来看,就算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的两项指标都亮红灯,委身于进攻性现

实主义国家也可能使之获得足够的生存时空,最终的结果不见得就是灭亡。我们不妨比较一下进

攻性现实主义国家和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的生存质量。跟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一样,进攻性现实

主义国家也会战败并丧失重要的物质利益甚至自主性,可是,在整个存续期间,意图加害他国的

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总是念念不忘掠取额外利益( 包括曾经受损利益) ,而且获得成功。因此,

在总体衡量之后,我们有理由认为,在进攻性现实主义时代,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的重要物质利

益呈增长之势,自主性也随着利益的膨胀而愈加稳固。总而言之,其生存质量优于防御性现实主

义国家———即便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的寿命更长———这也反衬了防御性现实主义的悲剧。下

面,本文将以中国宋朝和 17 世纪中叶后的波兰为例,分别论证前述理论。这两个案例在时间上

跨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Peace of Westphalia) ,在地理上各处东西两端,凸显防御性现实

主义国家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它们先前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辉煌经历可以强烈地反衬出防御性现实

主义的惨痛教训。三 宋朝: 转向内在的宿命宋朝太祖、太宗时期,正值开国之初,武风极盛,两

朝皇帝延续昔日武功,先南后北,发动一连串征讨战争,南方诸国几乎尽入版图,最终连北汉也

收入囊中。这时的宋朝,崇尚霸道。公元 975 年,南唐使者徐铉见宋太祖,认为“煜以小事大,

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宋太祖回答说: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①979 年,宋

伐北汉,辽景宗遣使问原因,宋朝答复: “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和约如旧,不然

则战”,②完全不把辽朝放在眼里。灭了北汉之后,宋朝又大举进攻最强大的对手———辽朝,

有胜有负,直至 986 年岐沟关之战失利。从此以后,它再没有大规模地征服北方,而是转向内在

,③专事防御( 偶有进攻) 。从公元 960 年至公元 986 年,宋朝的进攻历时不过 26 年,只占

其全部统治时间319 年的 8. 15% ,因此,总体而言,可以说“宋代的国防精神是防御性的,不

敢主动攻击


①[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一册,北京: 中华书局 1992 年版,卷十六,第 49 页。

②[元]脱脱等: 《辽史》第一册,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年版,卷九,第 101 页。
③刘子健用“转向内在”这一表述指称宋朝政治和文化转型,参见[美]刘子健著,赵冬梅译:

《中国转向内在: 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这里借用此说来

描述宋朝的军事转型。




,用意始终在防守”。① 这已是公论。(一)统治的铁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宋太祖唯恐唐朝

节度使拥兵太重,君弱臣强,帝王易姓的历史重演,遂收兵权、削藩。对张光翰、赵彦徽、慕容

延钊、韩令坤、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和张令铎等一批节度使,“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

精兵”,②使他们到头来成为没有兵权、无法****的地方行政长官。宋太宗甚至认为,“外忧不

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③“欲理外,

先理内,内既理则外自安”。④先祖若此,后世唯有顶礼膜拜。于是,防内甚于防外成为宋朝及

至之后延绵不断的统治铁律。防内甚于防外的理念渗透到军事领域之后,宋朝的一系列兵制就有

了不同于其他大国的另类内涵。重禁轻厢( 禁军守京师,备征戍; 厢军镇诸州,承役使) 、募兵(

招募农民、失业流民和灾民终身服役) 、枢密院和三司并立( 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掌诸军)

、内外相制( 在京师和诸道各置人数接近的禁军) 、更戍( 禁军更番迭戍) 和将从中御( 皇帝战

前制定战略,尽授纪律,遥控将帅,并派朝臣监督) 等体现的是赵氏皇帝强干弱枝、对武臣处处

设防的逻辑。这样的逻辑推演到最后便是褒文贬武。早在宋太祖时期,崇文抑武已经扎根于国家

的政治生活中,初始的措施包括: 保护文臣,重视文臣,任用文官掌管地方,尊崇儒学,重视科

举,立碑告诫后世勿杀文臣士大夫。经由宋太宗发扬光大后,这一治国方略稳定成形。到宋真宗

、仁宗时期,又衍生出以文驭武,达到某种极致。至北宋中叶已经完全形成文臣治国的局面; 在

枢密院和在外出征、驻守的军事体制中,文臣也逐渐成为主宰者,武将则沦为辅助性的副职、部

将。终宋之世,崇文抑武的风气一开,再也收不回来,即使在风雨飘摇的南宋小朝廷,它同样受

到推崇。⑤如此氛围纵容了后太宗时代赵氏子孙怯战求和、不思进取的习性。比如,宋真宗

①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 三联书店 2001 年版,第 96 -97 页。更准确地说,宋

朝的防御是消极防御。相关论著有王曾瑜: 《宋朝兵制初探》,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331 - 334 页;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 《中国军事史》第四卷,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70 - 171 页; 张洪久: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

第 314 -317 页; 杭侃: 《两宋———在繁华中沉没》,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 24 - 35 页。
②[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一册,卷二,第 49 页。
③[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二册,卷三十二,第 719 页。
④[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二册,卷三十,第 678 页。
⑤参见陈峰: 《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年版,第 251 -303 页









就认为,“祖宗开疆光大,当谨守而已,不必劳费兵力,贪无用之地”; ①他还下手诏给王继忠:

“朕丕承大宝,抚育群民,常思息战以安人,岂欲穷兵而黩武! ”②以尽快达成“澶渊之盟”。

宋高宗为防止金把徽、钦宗放回来抢夺帝位,不惜委曲求全,“去尊号,用正朔,比于藩臣”,

③并不断释放甘于偏安一隅的求和“善意”,终于达成“绍兴和议”。宋高宗之后,宋孝宗本是

有雄心壮志的皇帝,无奈一贯消极的太上皇在背后掌控,只得“以太上圣意,不敢重违。”④既

然作为最高策者的皇帝如此,权臣中投降派、求和派层出不穷也就理所当然了。由于长期共事,

他们消极对外的本事可以说得上是君臣相长( 参见表 1)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7 19:44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