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太原26日电(LIPENG飞)“当前山西省各银行信贷资金中,70%以上投向国有大企业,可供非国有经济使用的不到30%,导致非国有经济资金需求难以有效满足,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矛盾突出。”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李志强说。
在资源型产业始终主导经济增长的山西,市场在工业化中期对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需求的刺激下,其资源型产业的金融业务也占据了该省金融业务中的大部分。
参与编辑即将出版的《山西省资源经济转型发展报告2012》的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翟晓英认为,一方面要创新金融产业发展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通过解除产业锁定来消除金融锁定,通过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来防范、化解潜在风险,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在山西转型中的支撑作用。
“产业锁定”挤压中小企空间
1978年以前,阳泉作为国家最大的无烟煤基地,其产业定位主要是按照计划要求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产业结构在资源赋存和国家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的支撑下,形成了以“黑”(煤炭)、“白”(铝矾土)、“黄”(硫铁矿)资源采掘、初级加工为主的畸重单一形态。
据阳泉市统计局综合科科长和继明介绍,1990年煤占工业比为45.1%,2009年,煤占工业比为78.3%,2010年煤占工业比为82%,财政收入一般来自煤。而当年曾与唐山、宁波并列为中国三大手工业城市的阳泉,其轻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1%萎缩到2010年前三季度的1.6%。
即使在煤炭资源整合后,习惯了与煤打交道的中小企业还是很多转行投入了煤炭交易、运输等领域,“真正转型创新型科技企业的很少”,阳泉市科技交流中心主任郭启明说。
能源基地战略作为国家计划经济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延续,客观上就带有排斥和压抑其它产业发展的必然性。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提供的2006——2010年《山西省金融统计快报》显示,金融资源过多集中于资源性行业,对其他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
山西省统计局对全省10个地市的十大行业的调查统计表明,2004年以来全省新增贷款中有70%以上的贷款投向了煤炭、焦炭、电力、化工四个领域,2007年,全省新增贷款中采矿业和制造业两大行业的新增贷款占各项贷款增量的6成左右,虽然2008年、2009年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占比仍高达37.8%、27.36%,2010年该比重又再次上升,达38.71%。
“目前银行机构设立呈现出‘资源领着金融机构走’的普遍现象,即哪里资源产业发展迅速,就到哪里抢占市场”,翟晓英认为:“大量的信贷投入过度集中于资源性企业或国有企业,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弱势群体因规模限制,生产、销售和成本控制基本不具备规模优势、抗风险能力较弱、财务收支透明度差、无法提供有效担保等,其合理资金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
专家建议解除金融锁定扶持中小企
资源价格波动会直接导致资源型地区更大幅度地增长波动,乃至经济动荡和发展衰退,翟晓英提醒说,一旦发生资源萎缩甚至耗竭,产业风险的连锁效应必将殃及金融业,导致金融业经营的亏损和资产质量的下降。她提议,可考虑建立能源价格稳定、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基金缓冲能源价格剧烈波动对经济和金融带来的重大影响,降低资源型地区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对资源行情的敏感程度,并可集合社会投资,分散投资风险。
此外,翟晓英建议政府应通过启动资金(种子资金)适度介入的领域对风险投资的方向予以引导,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行为集中支持有利于带动资源型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的创新项目;完善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式,疏通资源性收益向风险投资转化的渠道,并采取税收优惠、担保、政府采购等措施对其进行补偿,同时在法律保障、中介服务等方面对风险投资进行支持,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难题,翟晓英表示,银行机构应积极调整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对不同客户甚至是不同时期的同一客户,执行不同的贷款利率。信贷政策向守信企业倾斜,对小企业专门制定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单独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优先向信用等级高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降低守信企业的融资成本;对块状经济龙头企业、成长型企业、小企业联保等的贷款利率,实行不上浮或少上浮的优惠政策;不断完善现有信贷激励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小微企业、三农、妇女创业、下岗再就业贷款审批施行“扁平化”管理,适当放宽风险“容忍度”,创新担保机制,降低担保门槛,简化审贷手续,促进民生工程和弱势群体应贷尽贷。
“依托已建立的信用评级系统,发挥担保风险的功能,在担保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建立联动保障机制,使其共同承担资源型经济及其转型过程相关联的金融风险”,翟晓英说:“为了保证担保业务市场化运作,还应警惕由于政府短期利益驱使而采用行政手段干预担保资金运作。”
翟晓英认为,应支持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立足为中小企业、为市民服务的理念,鼓励其跨区域特别是在空白地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股份制银行进驻山西,大力推进股份制银行设立地市级分支机构;积极探索创设专职服务于小企业的社区银行服务体系。逐步在全省形成机构种类全、网点覆盖率高、资金供给充裕、市场竞争充分、专业化水平高的金融机构体系,更好地服务山西经济转型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