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堂》:还心灵远离尘嚣的翅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2-18 20:2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原载《新电影》,转自网易
<br>
<br>    记得有个喜好文学的朋友曾对我说过,“有那么一类作品,它既不会取悦你的感官,也不会撩拨你的欲望,它甚至不屑于点燃你的激情。但它会一点点轰击你心灵的外壳,让习惯于重重裹覆的内心重新品味到被撕扯的疼痛。”在文学世界里仅满足于浅尝辄止的我当然是无法感受到此话的妙谛。但影片《天堂》的故事却成功唤醒了我漠然于心的回忆,并由此解读出种种不同的滋味。
<br>     
<br>      《天堂》不同于我们所熟稔的那种好莱坞影片,拥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绚烂夺目的特技。相反,它是一部纯正的“欧式作品”。或者进一步讲,它是一部向已故大师致敬并遵循了传统欧洲电影对人性与社会高度关注的文艺片。这和《AI》的情况有几分类似,但也不尽然,具体原因笔者会放在后文加以阐述。这里首先需要的是对该片诞生的背景做一个大致勾勒。
<br>     
<br>       在喜欢欧洲文艺片的影迷心中,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白》、《蓝》三部曲当然是不会陌生的。而他生前构思完毕的新三部曲《天堂》、《地狱》、《炼狱》却随着大师的驾鹤西归而搁置。这次要将其中的《天堂》搬上银幕的是凭借《疾走罗拉》而迅速窜红的新锐导演汤姆·蒂克威。两者在导演风格上的差异之巨大一点不逊于斯皮尔博格和库布里克。但是,影片《天堂》却没有《AI》那种因融合了两位大师对作品不同角度的诠释所导致的梦幻迷离,却流露出几许散文诗式的清醇素雅。导演在此十分克制地收敛起了其擅长的高速运动镜头与颠覆性叙事方式,并最大限度的传承了大师以往作品中对小人物悲天悯人的同情及由此衍生出的哲学思考。
<br>     
<br>      所以,影片《天堂》不是一个智慧碰撞后的产物,它更类似于一个学生对大师的临摹,一位圣徒对真理的膜拜。它不追求水乳交融的灵感迸发却只会给你细致入微的还原。从影片的叙事手法中你不难看到“基”风格的不时闪现,几缕淡淡的忧伤贯穿始终,对纷乱世俗的逃避和受控于命运的无奈……这些“基”生前作品中极具象征意味的表达方式都被《天堂》一丝不苟的重现,而导演自身的特点却被彻底旁置。感觉上好似一个向来走至刚至阳路线的拳师突然改变风格,舞起了太极。
<br>     
<br>      既然《天堂》是一部延续了大师轨迹而创作的影片,那么“准确度”的高低似乎就成了评价其良莠的唯一尺度。如同我们要衡量一部改变自文学名著的作品忠实与否只需翻看书本一对照就了然于心了。在这一点上,笔者对《天堂》的评价是“无可挑剔”。不仅如此,很多地方它甚至都达到了传神的地步,然而,这似乎也“奠定”了影片一切拘谨的根源。那种过分谦逊所引发的不是艺术上的升华却使几许陈腐之气弥散其中。它使作品不见了“基”以往赐予我们的那种略显飘逸的恬静,却平添了几分刻意的沉重。
<br>     
<br>      影片的剧情并不复杂,甚至单调的有些“乏味”。它描绘的是一个为复仇而错杀无辜的女人如何在一个素昧平生的男人帮助下越狱并浪迹天涯的故事。这是一个如此有卖点的剧本,任何一个稍有经验的好莱坞编剧都明白该在何时何地添加进吸引观众的噱头并将欣赏的趣味维持在一个合适的温度。但本片导演却几乎摈弃了所有娱乐的要素,并以情绪代替情节来牵引影片。角色间不苟言辞的留白所营造的苦涩意境;镜头中浩大的自然景观和压抑的生存空间所产生的强烈对比;这一切明显带有符号特征的处理手法都在昭示着影片不同于一般的特质。
<br>     
<br>      《天堂》虽然借用了一个娱乐片最为擅长的故事框架,但却进入到了娱乐片根本无法企及的思想高度。其原因在于它从一开始就将艺术的目光锁定在了探究人物的内心而不是刻画其行为。导演在此一扫琐碎旁支的牵绊而直呈灵魂的内核。所以,纵然影片所描述的是“叛逆”的故事却不会带给你一丝畅快之感而只能让你体会到发自肺腑的震颤。
<br>     
<br>       作为本片的一个重要转折,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最让人关注的要点。这段突如其来的感情不仅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使故事朝着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前进。然而影片却将这段感情处理的相当平淡,给人以若即若离的感觉。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引发男主人公菲利浦那叛逆举动的背后动机绝非爱情这么简单。其中必然还有对直觉的笃信和对集权的厌倦,那种因内心干涸所间接导致的对探询和交流的“饥渴”都可看作是原因之一。只不过导演将这些理解表达的更加隐晦罢了。而后来的一系列事件也明白无误的透露出影片更深层次的含义。菲莉帕和菲利浦已不再被当作两个单纯的人物来刻画,而是导演(或者说是“基”剧本中的构思更为准确)借以鞭笞冰冷世俗的符号。当他们相互“剃度”后,这种符号化的作用就更加明显,此时的他们已慢慢蜕离了逃犯的身份而更象一对彼此舔舐伤口的精灵。
<br>     
<br>      片中菲莉帕的扮演者是实力派演员凯特·布兰切特,这是个本身即象征着演技的名字。象《天堂》这样的文艺片,留给其发挥的空间就更加充裕了。凯特细腻的表演再现了角色那果敢与柔弱并存的复杂性格,而在表现其获悉自己误杀了孩子后的震惊、自责与无辜时的表情更是整部作品中的神来之笔。男主角的扮演者乔瓦尼·瑞比西的名字稍显陌生,但如果你看过《拯救大兵瑞恩》就不该遗忘那个临死前呼唤妈妈的医务兵。在这部作品里“乔”的表演不算突出,甚至有一点呆滞的感觉,然而却和角色的特点十分契合,因为菲利浦本身就属于那种内向、执著的个性。
<br>     
<br>      影片为我们奉献了个十分“理想”化的结尾却诱发出一种无奈的绝望。“男女主人公截获了警察的直升机飞向了云层深处……”它让我联想到了《末路狂花》结尾那视死如归的洒脱,也使我回忆起了《天生杀人狂》结尾的那类反叛无稽。但本片给我的触动却是面对命运的嘲弄和尘世的冷漠,人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追求自由的努力虽然情真意切,但终将直面冷酷的现实,或许,唯一能达成的愿望就是在彼此心里培植一块共有的天堂,让备受煎熬的灵魂有稍事喘息的机会,也让孤身上路的人生多一个畅叙心怀的知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6 03:2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