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讯 (记者 屈建成 通讯员 周前进) 昨日下午2点,我国、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兼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刚教授因病在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8岁。
1934年,张培刚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学系,随后在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1953年调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任教。
作为我国具有国际影响的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20世纪40年代中期,张培刚在哈佛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奠定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农业国工业化)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他再次扛起开拓创新的大旗,全面提出创立新发展经济学的思想。
1992年,“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在华中科技大学设立,林毅夫、吴敬琏等知名学者都曾获得“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昨日上午,该校决定授予张培刚先生“华中科技大学终身成就奖”,这是该校第一次颁发该奖;且已定于23日下午举行颁奖仪式。然而,颁奖仪式未能举行,成为该校师生的一件憾事。
著名的“四个一”学生
昨日下午,记者走进武汉大学档案馆。1929年张培刚考入武汉大学预科,该校的档案馆至今还保存着他当年的学籍表。在“籍贯”一栏,他填写的是:湖北黄安。
当时国立武汉大学刚刚成立,招生非常严格,张培刚只读了一年半的高中跳级考入武大预科。
张培刚在武大历史上是著名的“四个一”学生:毕业时成绩全院第一;3年一次的庚款留美考试全国第一;第一个拿到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第一个中国人获得哈佛大学最高奖——威尔士论文奖。
1941年,张培刚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工商管理,在这里,他用9个月写下了英文稿《农业与工业化》。成为首个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奖威尔士论文奖的中国人,有人称之为“小诺贝尔奖”。
1946年,张培刚从哈佛大学毕业时,他的导师张伯伦还曾邀请他在哈佛任教。张培刚还是决定回国,应武汉大学邀请担任武大经济系主任。直至1953年调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任教。
(上图:改革开放年代,张培刚在学术讲台上意气风发;左图:张培刚1934年武大毕业照。)
张老最后岁月
本报讯 (见习记者 武叶 通讯员 涂晓晨)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张教授从容淡定,从未有一丝抱怨。对照顾自己的医护人员,张老一再表示感谢;在病情相对稳定的时光,张老艰难地借助放大镜读书不辍,并多次提及工作未完成,想赶紧回家去写作。
10月18日下午,张老因感染引起心肺功能衰竭,被家人送往协和医院急救。在情况稍稍得到控制,勉强能开口说话的时候,张老不断地向医护人员表达着自己的感谢和不安,催促他们都回去休息。
干部病房夏漫护士长告诉记者,看到医护人员,他总是努力坐起来,嘴角上弯,露出谦和的笑意,对医护人员道一声“好!”
在精神略好的时候,张老总会要求护士帮他拿来眼镜和放大镜,坚持阅读。夏漫说,张老经常对陪伴他的人提出,想要赶紧回书房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留下怎样的背影
经济学家眼中的他:
中国人的骄傲
厉以宁:他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在国内经济学界是没有争议的。因为他是最早建立自己的、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一条模式。
胡鞍刚:在五十年代,南有张培刚先生,北有马寅初先生,他们俩都对中国的发展做出历史性的知识贡献。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钱纳里:“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你们中国人,是张培刚先生。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亲人眼中的他:
相识就是缘分
武大经济学教授谭崇台是张培刚的大舅哥。
说起两人的相识,颇为传奇。1944年冬天,谭崇台在哈佛大学遇到彼时也游学美国的胡适。得知他来自武汉大学,胡适追问:“那你们可知道张培刚?他在这里很有名气。”1953年,谭崇台的妹妹谭慧成为张培刚的妻子。
“我刚刚听闻张先生逝世的消息,现在我的孩子们都已经赶去了医院,我很难过。”
门生眼中的他:
写文章要带着感情
“最后一次见到张老是在10多天前。”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张建华回忆说。
1988年,张建华成为张培刚的弟子,硕士毕业后,他继续在张培刚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张老告诉他,写文章要带着感情,要有思想有观点,不能光有文字,辞藻的堆砌是没有用的。“词的使用也要讲究,甚至‘的’和‘地’的使用都不能疏忽。”
分享到: 已转播 4 相关阅读:
2011.03.30
推荐微博: 南方日报 湖南电台 科技生活周刊 鞍山日报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全部收听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0000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