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数: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1月7日文章 原题:谁说中国不能创新? 在最近的一次商务午宴上,在讨论有关中国知识产权剽窃问题的时候,美国某科技大公司的一位高管向前探出身子自信地说:“这对我们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我们打算让自己的产品创新速度,超过中国人抄袭旧产品能够达到的速度。”
你常常能从美国公司听到这样的说法:美国在他们最擅长的创新方面将打败中国,因为中国官僚式的、国家控制的资本主义使他们掌握不了创新。
但历史并不能证明中国掌握不了创新,经济史学家弗格森说。弗格森在哈佛商学院任教,本周刚刚出版了他的新书《文明:西方与非西方》。他说,中国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已经吸收了西方取得成功的很多因素,在很多方面,他们甚至比西方做得更好。
弗格森还说,我已经不再相信中国人存在某种文化缺陷,导致他们缺乏创新能力。他们将拥有推动创新的“原材料”,那就是接收了很好教育的孩子们。
陶氏化学公司首席执行长李伟诚(音)认为,工程与制造能力正在从西方向亚洲转移。他最近在沃顿商学院说,创新已经跟随制造业来到中国。
如果从统计数据上看,世界经济论坛最新的各个国家年度竞争力指数,也显示了这种趋势。美国的排名已经连续3年下降,而中国的名次在上升。虽然美国仍然排名世界第五,中国排名26,远远落后。但这个差距也在慢慢收缩。
弗格森还在他的新书中写到,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支出在过去10年内已经达到原来的六倍之多,科学家数量也翻了不止一倍。目前,中国的科技论文年产量仅次于美国。
“中国制造”在本土受冷遇
点击数:
有关达芬奇家具的争议表明,很多中国人偏爱外国制造的产品。一些顾客在得知他们所买的这些昂贵家具可能是在中国生产的之后勃然大怒。中国消费者通常非常爱国,但是显然很多事情与“中国制造”无关。香港浸会大学孔庆勤副教授说,不仅是中国人,发展中国家的人都倾向于认为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更值得信赖,质量更上乘。
在北京很容易就能找到对购买中国产商品怀有警惕心理的人。在瓶装水工厂工作的徐强(音)说,外国制造的商品质量高,而中国制造的产品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34岁的室内设计师王长河(音)说,大多数中国人真的想购买中国品牌产品,但是被一再发生的骇人丑闻吓退了。
就汽车产业而言,外国制造的汽车显然太贵,那么本地组装的全球品牌汽车就是下一个最好的选择。而在电子产业中,外国品牌的价格也较高,即使这些产品是在中国制造的。很多中国品牌取了西化的名字,希望消费者认可他们的产品质量。
中国制造商面临着形象问题。潜在购买者可能认为中国产品不错,但是他不太可能认为中国产品的质量是一流的。形象问题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公司很难进入奢侈品市场。有咨询公司指出,中国公司在奢侈品市场中很可能成功的领域是瓷器和玉制产品。
孔庆勤表示,如果监管环境改善,那么中国人会对“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安全有更大的信心;如果国内公司能够发展出更强大的品牌形象,那么中国人偏爱外国产品的倾向最终会减弱。然而,到目前为止几乎还没有出现这样的迹象。看来当中国人变得更加富裕时,他们购买外国产品的倾向更加强烈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