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术信息] 『国际观察』 [大国战略]成熟文明冲突之儒家文明的崛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4 17:3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人韩国高丽大学国际政治外交系硕士生。通过唐纳德•帕查拉所撰写的著作《 Theory and Histor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而写了韩语版的《成熟文明的冲突之儒家文明的崛起》受到很大的好评,后本人将其翻译成中文。请欣赏,由于翻译的匆忙,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望大家多指教。通过这篇文章本人只是想用文明冲突的理念,中国古典的‘阴阳学说’融入国家的理念以及将一些现象假象成‘力学中的作用力’的理念,用来解释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的关系,儒家文明与普世主义的关系,其实在研究中我们会发现过去中国的儒家文明也有普世主义的倾向,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的限制导致这种倾向的逐渐消失,直到最近几十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的衰落,儒家文明又有复苏的倾向,本人的理论体系虽然还不完善,但相信这一方法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从著作《 Theory and Histor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一种悲剧式的循环史观’而著称的帕查拉教授认为“人民间关系就是一种文化间关系, 也就是说, 人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重新的定义其是文化之间的关系,但,国际关系学者还没有对此进行集中研究。并且从历史上看的话,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及文化传播应该属于一种循环现象。”从这一点上看,帕查拉认为研究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与相遇对理解当时的国际关系、指导认识今天乃至未来的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历史观、文明相遇、成熟文明的传播、儒家文明、普世主义、看不见的手、政治人理念、文化缓冲区、阴阳学说融入国家。
  
  一 国际关系中的文明相遇的原因及结果
  
  文化或文明并不能脱离于国家。 在讲述下面内容以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弁言》中写到:惟文明偏在外,属于物质方面。而文化偏在内,属于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向外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积业而产生。也就是说,文化可以产出文明,文明却不一定能产出文化。也就是说文化是文明的表现形式,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一种。
  上面所讲的文化是为下文帕查拉认为的文明作用做铺垫,在帕查拉看来,“文明不是政治实体,但文明内部有政治组织。这种政治组织既被用于保护自身文化免于外部渗透,又在动机与机遇均备时推动文明向外扩张。”从其观点上,我们可以联想到在亚当斯密所撰写的《国富论》中提及到的‘看不见的手 (invisible hand) ’的理念, 那么,如果我们将市场对于经济的无形调节,看成是通过亚当斯密所讲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做动力的话, 同样我们可以将文明对国家的无形调节,想象成为是通过帕查拉所说的‘动机和机遇’来做动力。如果按照这样的方法持续想下去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国家使‘看不见的手(文明)’逐渐变得大而强健的同时‘这只手’也在无形中指引着国家的进程。如果亚当斯密将市场内在的机制维持的原则看成是一种‘经济人理性原理’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将以文明调节下的国家机制维持的原则看成是一种‘政治人理性的原理’呢?在经济人理性的原理中,最核心的便是利己心 ,而且我们应该知道是:亚当斯密认为利己心可以被认为是形成的‘看不见的手’的最原始的动力因素。那么,以上所推到出的政治人理性的原理中的那双‘看不见的手’,它的最原始的动力因素是什么呢?对于这一点,让我们来看一下帕查拉的观点,他已经很详细的阐述,那便是人民之间的关系,人一旦出生便会产生各种各样关系。即使我们不愿意涉及各种关系,但只要你走进你所归属国家,你就会在这种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形成一种特定的关系,并且在这些特定的关系中不断成长,更重要是在这些关系的形成的同时,也就形成了各自的独特的文明。
  接着我们来看,帕查拉所说的文明的向外扩张,其实这也是‘看不见的手’的牵引。而这种扩张的有机表现形式便是政治组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帝国,多数文明内部都有一个核心帝国。因此,“国际关系历史的大部分实际上是强大帝国的对抗史。”帕查拉考察文明相遇主要是通过考察历史上的帝国相遇来进行的。在这里帕查拉以公元前5世纪时的希腊人与波斯人的战争,与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关系为例加以说明。当然,相遇文明各方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而且文明也可能和另外一种还称不上文明的共同体相遇,帕查拉将相遇的主体分为三种类型:成熟文明、早期文明和非文明。文明相遇也因此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两种发展充分或成熟的文明相遇;一种是发展充分的文明与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文明相遇;一种是文明与其他类型的共同体如部落、游牧群体、民族或是历史上所谓的野蛮人等。
  那么,国际关系中的文明相遇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帕查拉通过历史考察,绘出了如下表格
  
  
   文明相遇及其结果
  相遇的文明 相关的文明层次 文明影响的主要指向 文明相遇的
  主要结果
  日耳曼人和罗马人,
  c.600 C.E. 非文明vs.
  文明 罗马人→日耳曼人 吸收
  罗马人和希腊人,c.200 C.E. 新文明vs.
  成熟文明 希腊人→罗马人 混合
  唐朝中国和日本人/韩国人,c.700 成熟文明vs.
  新文明 中国人→日本/韩国人 霸权
  希腊人和波斯人/埃及人,c.300 B.C.E. 成熟文明vs.
  成熟文明 开始:希腊人→其他
  后来:其他→希腊人 DIZHI/复兴
  西班牙人和阿芝台克人, 1500+ 成熟文明vs.
  成熟文明 西班牙人→阿芝台克人 屠杀/文化灭绝
  奥斯曼土耳其人与欧洲人,1300-c.1870 成熟文明vs.
  成熟文明 很少感知到文化影响的流动 孤立、隔绝、怀疑、敌意
  大夏国,c.100 B.C.E. 200 C.E. 成熟文明vs.
  多种文明影响 来自多方面的文化流动的混合与合并 创造性融合
  请注意查看下方的图片:
  
  
  
  通过以上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当各种文明相遇时所产生的结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成熟文明间的直接相遇将导致冲突,而不是借鉴或融入。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事实,帕查拉重点分析了亚历山大的例子。亚历山大在征服东方特别是波斯人的过程中,有意融合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甚至强令军中将士与本地人结婚。当然,他此举意在希腊化而非形成一种新的文明。但成熟的本土文化并没有屈服。虽慑于亚历山大的军威及后继的塞琉古(Seleucid)帝国的压制,本土文化对希腊文化采取了一种被称帕查拉称为暗中抵抗(sullen resentment)的方式。在希腊化的高峰过后,特别是随着亚历山大的去世,希腊化便遇到了挫折。在许多被征服的土地上,本土宗教、本土生活方式、传统的艺术形式、本土语言、本土的文学派别、本土的社会政治组织以及本土的统治者和王朝最终重新出现并再次普及开来。本土化最终战胜了希腊化,“在塞琉古王朝的许多部分,希腊定居点和城市仅是伊朗海洋中的仅有的几个孤岛。”帕查拉由此得出结论说,在埃及和伊朗,希腊—马其顿式(Greco-Macedonian)的殖民化在政治上是成功的,但在文化上失败了。成熟文明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二 成熟文明之间的冲突
  
  冲突为什么会在成熟文明相遇时产生?其他层次的文明相遇或是仅一方为成熟文明的相遇为什么又没有导致冲突呢?在帕查拉看来,文明成熟或发达与否显然是一个关键。在引出成熟文明导致冲突这一观点时,帕查拉就已指出,成熟文明的封闭性和由此导致的自命不凡是一个重要因素。前面案例中希腊化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因为“埃及人、伊朗人、多数犹太人和许多其他民族并不接受希腊文化的优越性,因为他们强烈地认为他们自己的文化是优越的。”但帕查拉对成熟文明为什么冲突还有更多的理解,在书中的第九章,帕查拉又专门花了一章的篇幅,进一步论证了成熟文明的普世主义及其所引起的反应对冲突所起的作用。
  帕查拉分析了三个成熟文明,即西方文明、儒家文明和印度文明。在他看来,这三个成熟文明都有一个普世主义神话,即认为人类是一个道德共同体。这个神话的根本要义是,“在根本道德与伦理事务方面,共同的人性超越了人们间的文化分歧”。 这几种文明之间的道德动机与本质都是类似的,如强调同情、尊重、正义和慷慨等等。由此来看,不同文明传统在道德层面并没有根本的互不相容。那么,普世主义与文明冲突又有什么关系呢?帕查拉认为,“要实现普世主义,必须穿过大量而又相互矛盾的层次,这些层次包括本土主义(provincialism)、部落主义、民族主义、地区主义(regionalism)、宗派主义、种族主义、排外主义、例外论、民族优越感、东方风格、西方风格等,这些特殊性导致了相互之间的冲突。就好比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下,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价值判断、成长的背景、欲望的不同,相互之间会产生矛盾与冲突一样。虽然给予各国同等的施压 ,但相互的不同点也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所以根据帕查拉的论述,并非是普世主义,而是成熟文明中对普世主义的DIZHI才导致了冲突的发生。按照上面发动机的原理我们继续设想下去,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的话,我们会毫不犹豫的得出自由主义者的观点,历史是不断前进着的线性趋势。但,如果我们从其内部看的话,我们会发现,其实并不像自由主义者认为的那样乐观,而是帕查拉所描述的那种循环反复的过程,就好比上面所说的发动机内部的循环反复是一样的。上述帕查拉的这种文明的冲突观点,补充了他关于成熟文明具有封闭特征的看法,也与他前面所举的关于波斯人DIZHI希腊化的历史案例是一致的。上面我们说,文明的发展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性相遇,而在一些文明的相遇中,成熟文明的相遇往往会导致冲突。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产生其冲突的原因什么?
  
  1.普世主义的被传播方式
  
  帕查拉认为普世主义并不必然导致冲突。 因为他认为对于任何一种文明,特别是成熟文明来说,普世主义或普世情结总是存在的。然而,普世主义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冲突,是否导致冲突取决于普世主义赖以推行的手段与方式。推广普世主义有硬、软两种手段。有些文明完全将其他文明置于对立面上,主要以武力推广其普世主义,要求在短时间内毕竟其功;有些文明即使也看重推广自身的价值观,但能够以较为平等的态度对待其他文明,较为注重以和平的、开放的手段对其他文明进行吸收、融合。前者往往导致冲突,后者则可能使文明相遇在和平环境中进行。相对而言,前者在历史上的实例可能更多些,从而给文明冲突论提供了不少实证支持,但后者也确实是存在的。不能不提及的是,儒家文明在这方面就有很多可取之处,如强调示范、教化而非武力推广,强调“和而不同”而不是“一个上帝”或“一个真主”,等等。综上所述,普世主义既可以导致文明冲突,也可以导致文明对话,具体情况取决于相遇文明的自身性质及其所采取的文明推广手段。
  对于普世主义的传播这一点上,李开盛教授认为:“视对普世主义的DIZHI而非普世主义本身为冲突起因既于逻辑不合,也与历史事实不符。从逻辑上看,没有一种文明对外扩展,怎会有另一种文明DIZHI的出现?在文明之间,特别是成熟文明直接相遇之前,瞧不起另一种文明,自我满足、相互冷淡甚至自命不凡都是可能存在的,但这只是产生DIZHI的条件,而非DIZHI本身。DIZHI与扩展就像反作用力与作用力一样,反作用力总是产生于作用力。把成为扩张对象的成熟文明(主要是非西方文明)的DIZHI行为而非进行扩张的成熟文明(主要是西方文明)的扩张行为作为冲突的起因,是倒果为因,于理不合。从历史上看,也是普世主义的强制推行即文明的野蛮扩展而非DIZHI才是导致冲突的根源。在希腊人与波斯人相遇的例子中,帕查拉突出了波斯人采取的各种DIZHI措施,但如果没有亚历山大的扩张与强制希腊化,又何来这种DIZHI呢?分析到这里,笔者不禁怀疑帕查拉的观点有“西方中心论”之嫌。”
  对于这一点,本人认为,普世主义的‘对外扩展’,就好比市场的对外扩张一样,当国内的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下,就会自然而然的做出扩张的倾向,市场在文明这双‘看不见的手’的‘操纵’下,将其由地区性发展为世界性。同样普世主义作为一种文明的发展趋势也应该具有这种世界性的‘倾向’。
  纵观历史,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是一种倾向而不是一种指定的行为。因为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儒家文明不可以得到这种倾向的发展呢?前面所说的文明这双‘看不见的手’必然推动国家之间的相遇,但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成熟文明’后,再通过文明这双‘看不见得手’的推动,却不一定会形成普世文明。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看面的内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3 19:0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