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老移民成中日民间大使 自费办展览推动交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26 08:4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8年洋子在汶川地震现场。 本报记者 陈杰 摄 资料图片


大久保洋子(左二)主办“真爱与和平”中日友好书画交流展。


  日本老移民成中日“民间大使”
  “北京大姐”大久保洋子自费筹办文化展览,推动中日两国民间交流
  3月12日,日本大地震后的第二天,去往东京的国际航班上,很多中国记者遇到了一位名叫大久保洋子的“大姐”。随后的几天里,洋子女士忙来忙去——主动帮中国记者雇翻译、租车,还安排她的朋友田嶋勇全程陪同记者到宫城县的灾区采访,让记者们非常感动。
  “应该的,我做的就是中日友好的事业,很愿意提供各种帮助,”洋子日前在北京的办公室里向记者表示。
  移民日本近20年的洋子女士,现在是日本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日中文化经济交流机构”的理事长,每年推动中日两国举办书画展和摄影展来实现文化交流。9月,她回到北京,为明年中日邦交40周年的庆祝活动而忙碌。
  ■ 链接
  前首相为画展挥毫
  洋子女士说,在筹办中日文化交流展的时候,有很多故事,不仅中国文化界大力支持,连日本的政治家们也非常感兴趣。
  比如,当年曾经在东京都政府大楼内举办过展览,日本议员们还专门对此表示过欢迎。
  今年1月25日在国家画院举办的“真爱与和平”书画展上,人们看到了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和著名政治家海江田万里的书法作品。洋子女士说,这也是她和同事们争取的结果。
  “由于我们是东京都的注册机构,所以想邀请一些选区在东京都的议员们参展,就想到了鸠山由纪夫。”洋子说,“日本的很多政治家其实都很喜欢书法的,比如,海江田万里本人有时间就和中国人学书法。”
  正因为为两国交流做了很多实事,洋子女士被中国文化界称作是“中日文化使者”。
  移民日本不容易
  “我的原名叫吴洋,嫁给日本人之后随夫姓改成大久保洋子。”对自己和日本的渊源,洋子女士侃侃而谈。
  其实提到渊源,还要从她祖父那代人说起。
  1901年,吴洋的祖父辈东渡到日本留学,随后在日本扎根,家族里甚至出过华人侨领,但远在国内的洋子及家人并不知道。
  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中日关系的蜜月期。中国政府邀请3000名日本人访华,访华团的一名华裔副团长突然来到吴洋当时位于永安里的家中拜访。
  “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我姑父,由于之前政治气候不允许,所以我们两家从来没有联系过,”洋子介绍说。
  和生活在日本的姑姑一家联系上之后,吴洋开始对日语有了兴趣,就跟着收音机学日语。1987年,28岁的吴洋决定到日本发展。她进入东京新宿的一所学校学习,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未来的丈夫大久保,两人在1989年结婚。
  “组成了家庭,我又怀上了孩子,丈夫决定让我入籍。”洋子女士回忆说。“不入籍的话,出门旅游、在日本经商,或者养育子女,都会遇到手续上的麻烦事儿。”
  但是在日本,入籍非常难。由于很多人以结婚为幌子,留在日本打工赚钱,或享受日本的福利政策,所以日本官方首先需确认入籍者不带特定目的。警方也会主动上门调查入籍者的情况,与之面谈。洋子说,几年来,她家所在地的警察曾多次和她谈话,结论是,她的条件完全符合官方要求。此外,由于大久保家族也是日本的名门望族,当时日本法务省的高级官员原田明夫还特意出具了一封推荐信,证明洋子符合入籍条件。最终移民得以顺利进行。
  拉面馆的北京大姐
  “刚到日本那几年,我和很多传统的日本女性一样,相夫教子。丈夫是公务员,待遇不错,我们家在东京有一栋四层小楼,生活无忧无虑。”
  那段时光,是洋子女士生活得最为惬意的日子。
  不过洋子天生是个闲不住的人,喜欢自己做点事情,也喜欢广交朋友。所以在孩子长大上了小学之后,洋子开始工作了。
  “我在中国的时候喜欢料理,就想到在东京开一间拉面馆。”
  拉面馆在立川地区开张之际,赶上90年代又一拨中国人赴日潮。结果拉面馆在东京的华人圈里越来越知名,这一切都源于洋子女士的“经营理念”。“说实话,我的家境挺好,并没有把赚钱当作开拉面馆唯一的目的。有时候我甚至还会亲自下厨,为顾客制作料理。那是我的兴趣所在。”
  洋子性格开朗,甚至可以用豪爽来形容。她把光临的客人都看作朋友,对华人更是如此。一来二去,不仅拉面馆生意不错,她在当地华人圈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我喜欢交朋友,也知道刚到日本的中国人非常不容易,人生地不熟的,所以有人只要张口托我办事,我都会答应下来。”于是拉面馆慢慢就成了一个“中国人服务中心”。
  洋子女士的身上有北京人特有的热情劲儿。很多华人因此叫她“北京大姐”。“有人遇到困难,就说找那个热情的北京大姐去。”
  很多刚到日本的留学生,需要找个地方打工,就托人打听“北京大姐”的拉面馆。洋子问明情况后,通常都会收留。不仅包吃包住,还给工钱。“我收留过好几个,尽量帮他们减轻点学习生活负担。”
  直到现在,洋子女士还和这些当年的“打工仔”们保持着联系,他们有的人已经在日本事业有成,有的人回到国内成家立业。
  自费推动民间交流
  开了几年的拉面馆之后,洋子女士结识了很多朋友。鉴于自己特殊的身份,她想为两国友好做一些更大的事情。
  2005年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两国官方交流陷入冰点,洋子女士打算成立一所致力于两国文化交流的非营利性机构。“不能让政治阻隔了文化交流。”
  这个想法得到家人的大力支持。“儿子鼓励我说,妈妈是中国人,这么做是应该的。”
  在家人的支持下,洋子准备了厚厚的申办材料,递到东京都政府。2006年,洋子的非营利性组织——“日中文化经济交流机构”获批。“总部”就设在洋子家四层小楼的第一层。
  这个机构有10多位对中日文化交流充满感情的人士参与。“他们都是志愿者,不拿工资。”机构的工作主要是在中日两国举办书画展、摄影和其他文化交流展,邀请两国文化人士互访,加深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虽然洋子女士满腔热情,但困难也并不小。
  “首先是资金问题。我们是非营利性机构,所以向日本政府递交了资金支持申请。本来他们是计划提供的,后来由于政权更迭,没有了下文。我决定干脆利用自己的资金来支持这个项目。”
  洋子说,投入的资金其实没法用金钱来衡量,比如拍卖了自己收藏过的不少书画作品,为展览筹资。“此外耽误了不少照顾丈夫和儿子的时间,也比较遗憾。”
  2006年,“日中文化经济交流机构”成立后的重头戏——“素颜的日本”美术展在东京等城市顺利开展。中国文化界名人高占祥、刘大为、马未都、贺延光等受邀访日并展出作品。
  现在,洋子的展览已经成为中日民间交流的一大品牌。
  “其实中日友好看起来题目很大,实际上要从点滴做起的。只有身在他乡,才能真正明白友好是多么重要。我和我周围的人都是情不自禁地开始奉献于这个事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21 09:49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