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FP供图
早在2005年,中国政府曾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和坚定决心,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时隔6年之后,中国政府再次发表新的和平白皮书。
这份新的白皮书,除了重申中国的防御性国防政策以及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以外,也显示出了新国际形势下中国更积极有为的外交新趋向。专家认为,这一立场,将伴随中国和平崛起的整个阶段,逐渐形成国际政治和外交舞台的中国风格。
★亮点1
强调周边睦邻友好关系
与周边国家关系比2005年白皮书表述得更清晰了,更加强调中国同周边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主张地区各国通过谈判对话和友好协商解决包括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在内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昨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这份13000多字的白皮书,全面阐释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开辟、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方针政策、中国和平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的世界意义等内容。
与2005年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相比,新旧白皮书有何差异?新白皮书有何亮点?对此,南方日报专访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教授。
南方日报:此次《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与2005年发布的旧白皮书有何不同?
王逸舟:这次发布白皮书,中国面对的是一个与6年前完全不同的国内及国际背景。近来来国际社会的民主化潮流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也在经历奥运会、会、亚运会等一系列世界盛典后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现在的中国,就像一个从山底往山顶不断攀登的巨人,在达到一个顶峰后,面临着“高处不胜寒”的处境,正力图向世界彰显其和平发展要打破“国强必霸”这一大国崛起传统模式,打消西方国家及周边领国对“中国威胁论”的忧虑。
不仅如此,与周边国家关系也比2005年白皮书表述得更清晰了,更加强调中国同周边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主张地区各国相互尊重、增进互信、求同存异,通过谈判对话和友好协商解决包括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在内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亮点2
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
中国外交这种新趋向是一种新的积极态度,它要求中国增强进取心和“下先手棋”,积极介入地区和全球事务,拿出更多的方案并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及援助,以使未来国际格局的演化和人类共同体的进步有中国的印记、操作及贡献。
南方日报:这次白皮书出台有哪些亮点?
王逸舟:最大的亮点应该是更加强调积极有为的国家责任观。中国不再只是接受者,而是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以积极姿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和国际规则制定,参与全球性问题治理,提供自己的解决思路,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此外,反对“国强必霸”,明晰六大核心利益,进一步强调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都是新白皮书的几大亮点。
南方日报:这种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是否是对“韬光养晦”外交政策的一次重大突破?
王逸舟:是的,但并不是对过去外交策略的片面否定,并不等同于否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既定方针。邓小平提出“韬晦”方针的精神仍有继承的必要,中国仍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始终不称霸、不当头、不对抗。
中国外交这种新趋向是一种新的积极态度,它要求中国的各个涉外部门和更大范围的中国公众,在坚持邓小平改革开放基本路线的同时,增强进取心和“下先手棋”,积极介入地区和全球事务,拿出更多的方案并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及援助,以使未来国际格局的演化和人类共同体的进步有中国的印记、操作及贡献。
实际上,这种新的“创造性介入”立场,既是对“韬光养晦”姿态及做法的(哲学意义上的)扬弃,又绝非西式的干涉主义和强权政治,而是符合中国新的大国位置、国情国力和文化传统的新选择。这一立场,将伴随中国和平崛起的整个阶段,逐渐形成国际政治和外交舞台的中国风格。
★亮点3
明确细化六大核心利益
如何在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同时,认清我们的核心利益到底是什么,这次白皮书可谓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也有利于日后中国在对外事务上更好地分辨、维护这些核心利益。
南方日报:此次新版《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明确界定出中国核心利益的范围,您如何看待这一举动?
王逸舟: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吸取了一定教训的。
新中国成立的30多年间,不干涉内政一直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之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世界上其他国家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往往只是从外交层面做出原则表态,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融入国际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已发生重大的变化。今天,中国实际上已在经济层面介入了许多国家内部,并且随着经济介入也带来了政治层面、文化层面等方面的影响力,形成了一些利益共同体。
为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我国要维护国家利益,必须积极性介入对外事务。如何在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同时,认清我们的核心利益到底是什么,这次白皮书可谓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也有利于日后中国在对外事务上更好地分辨、维护这些核心利益。
◎评价
外交进步是国内民主改革的外化
■其他声音
和平发展上升为国家意志
和平发展是长期策略
[白皮书“原声”]中国和平发展的不懈追求是,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合作、求和平。这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意志,转化为国家发展规划和大政方针,落实在中国发展进程的广泛实践中。
[解读]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这个总体目标表明,和平发展不仅是外交政策,而是中国内政外交的结合,表明中国秉持的内外原则是一致的。
和平发展上升为国家意志表明了几层含义:和平发展是中国政府总结多年历史经验,凝聚整个国家决心的重大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表明我们认为这条道路能成功、能走得通;作为国家意志,这个政策不是一个短期的、暂时的策略,而是长期坚持的战略。
防御性国防并非权宜之计
[白皮书“原声”]中国将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不会也无意同任何国家搞军备竞赛,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
[解读]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孟祥青:这些年国际社会有关中国的议论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国防现代化的发展。去年以来我们试验了一些新型装备和平台,包括改建一艘旧航母,都引起国际社会广泛议论,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军事威胁论”。
一国的国防政策是国家利益的能动反映;一国的战略意图,对走什么样的道路起到风向标的作用。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绝不是权宜之计,它是由中国和平发展的根本任务,政策和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这一政策本质体现在:维护国家利益与反对军事扩张相统一,主张和平解决争端与不损害我们自己的利益相统一,推进国防现代化与促进地区安全合作相统一。
没有国防现代化,我们不可能很好地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再到现在的利比亚战争,世界军事变革在不断加快,中国的国防现代化也必须跟上全球军事变革的步伐。推进国防现代化是中国的客观选择,也是和平发展战略的应有之意。
不会把发展道路强加于人
[白皮书“原声”]无论什么主义、什么制度、什么模式、什么道路,都在经历时代和实践的检验。各国国情千差万别,世界上不存在最好的、万能的、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只有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新的伟大探索和实践,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我们欢迎一切友好建议和善意批评。
[解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中国认为自己的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但并不以此认为中国的道路比其他国家更好,从而把自己的发展道路强加于人。各种制度在现实操作当中应该相互借鉴,表明了中国一种谦虚的心态。据新华社分享到: 1 相关阅读:
2011.09.07
2011.09.06
2011.09.06
2011.08.15
2011.08.05
推荐微博: 庞哲 张国庆 陈思进 时殷弘 方静全部收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