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东东莞市水务局公布市区内涝十大原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7 19:3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集中且猛烈的暴雨是城市内涝的主要客观因素。图为2008年6月18日发生在东莞的城市内涝。 苏仕日 摄


  ■东莞城市内涝十因
  1.极端暴雨天气频发;
  2.径流系数增加,雨水流量增大;
  3.雨水调蓄设施减少;
  4.河道排洪能力不足;
  5.明渠覆盖影响排涝;
  6.旧排水设施难以满足城市排涝需求;
  7.排水设施陈旧、损坏严重;
  8.排水设施未能与城市建设同步升级;
  9.排水设施管理维护水平低;
  10.破坏排水设施行为严重。
  南方日报讯 (记者/段思午)昨日,市水务局首次公开详尽地介绍了东莞市区内涝的成因和应对措施。
  市水务局认为,雨水流量增大、调蓄设施减少等十个问题是东莞内涝的主要成因,根治内涝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
  很明显,现在降水多了
  首先,集中且超标的暴雨是导致东莞市区发生内涝的主要客观因素。
  东莞市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降雨充沛且相对集中。近年来,城市“雨岛效应”的出现日趋频繁,小范围、高强度的暴雨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极端暴雨天气,导致市区出现严重内涝。
  东莞市区最大时降雨量从2006年的53.3毫米增加到2010的103.1毫米,5年内最大时降雨量几乎翻了一倍。
  2010年5月7日,市区8小时平均降雨总量为185.1毫米,接近多年平均降雨量的1/10,达到50年甚至10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超过了东莞市现行20年一遇的水利防洪设计标准,及1至2年的市政排水管网设计标准。
  很可惜,土壤渗水少了
  随着东莞城市快速发展,原有植被和土壤被不透水面替代,地面雨水难以渗入地下,大量雨水形成了地面积水。这是城市内涝的另一个重要成因。
  过去,不少地方还有大量的湖泊、鱼塘、湿地及低洼的地方及时蓄水,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的河道、雨塘、湿地及低洼地方被填埋,导致受纳水体、雨水调蓄设施减少,城市“蓄水”功能大大削弱。市区主要的河道排洪能力也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大雨时甚至出现反灌现象。
  水务部门说,一些市区道路升级改造时,相关部门没有充分考虑对片区或流域的排水需求,较多排水设施没有同步升级改造,甚至还对原有排水设施造成了破坏。部分地区排水系统维护水平低。还有一些地方城市雨污水管网混接,建筑余泥和垃圾堵塞排水管渠,严重影响排水设施正常排水,极易形成内涝。
  重在增加地面渗水功能
  逐步增加地面渗水功能是减少内涝的当务之急。
  市水务局说,应该对道路、绿地、庭院、广场等配套增渗设施,减少外排流量、减轻区域防洪压力。同时,应尽量保存天然绿地、湖泊等“蓄水”场所,禁止破坏受纳水体,逐步增加小区的雨水调蓄设施。
  东莞还应提高运河、黄沙河等河涌的排洪能力,降低洪峰水位。城市建设中应禁止实施明渠覆盖,甚至恢复被覆盖的明渠,增加明渠的自然纳水能力和排涝能力。
  水务部门认为,要对设置不合理、标准过低的陈旧排水设施,实施升级改造。在旧城改造、道路升级的同时,对地下排水管要尽量做到同步升级。东莞还应建立排水管网市场化的长效清淤维护机制,加强雨天巡查、及时启闭雨水口、清理雨水口垃圾等应急工作,保持排水畅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21 15:1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