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王晟李洁) 与地面高差大于6米的过街天桥,都应设置上行自动扶梯或电梯,且为防止骤停或逆行等故障发生,新建人行天桥及人行地下通道的自动扶梯需设置附加制动器。
记者获悉,《人行天桥与人行地下通道无障碍设施设计规程》地方标准将于今年9月1日起实施。
该标准对中心城区、新城、城镇中心区等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的无障碍设施设计进行了规范。同时,设计中还特别考虑了行动不便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群。
服务对象:全体市民,包括行动不便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群,如残疾人、老年人、病人、儿童、孕妇、携带重物者等
服务范围: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的服务范围为1平方公里
行人过街目的
根据国外有关研究发现,主要是购物、健身、就医、访友等
现场调研1
四环内商业区过街天桥“负担”重
在四环内特别是大型商业区、活动聚集区、广场等地,比如西单、王府井等,由于人口密度大、市政用地紧张等因素,所以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的人流量较大,使用频率较高。
据专家现场调查发现,在这些人流量较大的地区,加上购物等因素,所以,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的“负担”比较重。
●专家解读
须设公共交通型扶梯装附加制动器
在大型商业区或医院附近等携带重物或乘坐轮椅出行的人流量较大地区,过街天桥应设置坡道或电梯。其中与地面高差大于6米的过街天桥,应设上行自动扶梯或电梯。
与此同时,在人口密集区设置的自动扶梯,必须为公共交通型扶梯,因为与普通商用型扶梯相比,其每周运行时间可达140小时,且在任何间隔3小时内持续重载时间不少于0.5小时,载荷为百分百的制动载荷。
而考虑到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负担”较重,所以标准还明确了公共交通型扶梯应设置附加制动器,这样可防止在发生停电等故障时引起骤停或逆行。
现场调研2
楼梯无平台走起来有点儿累
在早期设置的一些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中间并没有设置平台,如果提着重物走的话,就会觉得有些累,舒适感较差。
与此同时,调研发现,在一些繁华的地区,过街天桥与马路离得很近。
●专家解读
楼梯两个平台间阶梯最多不超18级
在梯道阶梯的设置方面,标准借鉴了《美国残疾人法案可达性导则》的规定。在人行天桥、地下通道设置梯道时,每个梯道的顶部及底部都要设置不小于1.5米×1.5米的平台,同时,相邻的两个平台间的阶梯不得超过16级,特殊情况下不超过18级。
此外,梯道与地面人行道的连接处应“舍弃”台阶,设置坡道,这样可解决大量乘轮椅、提重物者的过街需求。同时,坡道入口宜设置雨棚。表面防滑处理应采用表面拉毛或防滑条,不能使用釉面防滑砖,因其积灰后更易打滑。
如果坡道下方与车辆经过的地方相连,须在距离坡道底部不少于2米处,设立横跨整条坡道宽度的护栏,防止沿坡道滑出的轮椅遭到车辆撞击。
坡道适合设立的地区
大型超市、火车站、长途车站、大型体育场馆、剧院、医院等
现场调研3
交通枢纽地区宜设电梯
调研发现,在城市繁华地区、交通枢纽地区,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宜设置电梯。不过,因等待时间较长,所以剧场、体育馆等可能瞬时人流爆发的地区不宜设电梯。
●专家解读
电梯门全开启时间不得少于5秒
在繁华地区,因为人流量较大,所以电梯门的全开启时间不得少于5秒,并应有防夹功能。
面对电梯门的内墙应安装镜子或采用镜面不锈钢,镜子下沿距离轿厢地面的高度不大于0.6米,这主要是为了方便乘轮椅者进出电梯时观察门内外的地平衔接。而最初设定的为0.9米,降低至0.6米,主要是考虑到坐轮椅者视线的高度为1.2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