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荐] 中国经济学家正在觉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7 18:1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些经济学家正在重新考量过去的一些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失误。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7月25日,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举办的研究论坛”指出:央行选择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在资本流入不断升温的情况下,或许正面临着恶性循环的效果,挤出正常信贷,融资结构扭曲。谢天谢地,我们终于看到了经济学家中明白人越来越多了。

今年上半年,外汇占款增加了20880亿元,外汇储备增加3500亿美元,而6次提高准备金率回收2.25万亿资金。这就是说,六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恰好回收了流动性当中,新增的资本流入部分。少量过度回笼部分,由债券公开市场操作平衡。

应当说,这样的操作基本上属于“中性操作”,不存在大力度回笼货币的情况,但为什么从实体经济层面我们却看到“贷款过紧”?连平明确指出:央行能够收紧是正常信贷渠道,而影子银行、资本流入这部分并没有控制到。正常的融资渠道收紧,中小企业等只得从这些影子银行、境外渠道获得融资,进一步促成资本流入,融资结构扭曲。

这就是我们曾经一再指出的问题:劣币驱逐良币。央行只有本事收紧正常渠道的信贷融资,但没有本事管住“热钱”流入。这样的调控就像本来是“一杯净水”(正常信贷的“良币”),现在流入了“污水”(热钱流入的“劣币”),央行为了保障“一杯水总量”,它们从水杯中抽取“净水”,而不是阻止污水流入。结果,水的总量没变,但这杯水中“净水”越来越少,“污水”越来越多。如果企业只能依赖“净水”生存,那是不是会“渴死”?

同时连平还看到,水杯中“净水”越少,水的价格(利率)就越高;水的价格(利率)越高,“污水”流入的越快、越多。这就是连平看到的恶性循环。

于是连平建议:首先,经济增速可以适当减慢,控制投资、减缓融资和投资之间的矛盾;其次,货币供应适当宽松,放松下半年的信贷控制,并加快直接融资等。

据报道,就在这次会议上,经济学家普遍质疑现行货币政策导致“恶性循环”。他们认为:这种恶性循环央行应该已经意识到,但货币政策操作似乎并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如此的恶性循环,在中国不止一次地发生。实际上,2003年到2008年的一轮紧缩性宏观调控正是真实写照。那是,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刺激下,“热钱”大量流入,炒地、炒房、炒股。境外金融巨头几乎全都成立了“中国房地产投资基金”,规模动辄就是10余亿美元。这时中国开始货币紧缩,利率越高,汇率升值越快,热钱流入越多。但实体经济的信贷越来越短缺。由于当时外需、内需都还比较旺盛。所以,实体经济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以应对央行紧缩。

结果是什么?“热钱”炒高了所有资产价格,中国楼市、股Shi泡沫化严重;而实体经济加大生产与销售周转,尤其是中小企业,“快进快出”削弱了它们的正常盈利能力,利润越来越薄。两者相加,中国经济落入泡沫化陷阱。

当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时,正赶上中国经济最为脆弱的时候――“双碰头”。其实,许多人不明白,现如今的高楼价正是上一轮“紧缩调控”的后果。再加上,2008年之后又力挺楼市,楼价大起大落之后,现在很难再回头。这其实是十分惨痛的教训,可是我们并没有多大长进。

      
2008年物价大跌,明明美国金融危机的所导致的必然后果,可我们却认为这是宏观调控的结果。说说成绩也无所谓,但如果真这样认为,那就不可能避免再犯错误。今天的问题可过去没什么不同,只是我们的中小企业没有条件再通过加大周转去应对货币紧缩了,因为市场需求远不及当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8 10:23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