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控政策应当少用大词哄百姓
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今天,各项调控政策如雨后春笋,一个接一个出台,而且一个比一个说得中肯、有决心,但似乎没有一个是具体明确的,没有一个是“可操作的”。先有楼市调控政策,什么让房价回归到“合理水平”;又有央行货币调控政策,说什么“适度宽松”;再有物价调控,说什么“稳定物价”,这个还不过瘾,还要硬是再些其它的修饰语;这些语文水平是越来越高,措辞是越来越天衣无缝,结果却是相同的:光有雷声不见雨点,甚至越调价越涨。
细想起来,这些所谓“合理水平”、“适度宽松”之类的大词,没有一个能让人看得明白的。它们就像股Shi中的“高抛低吸”一样,标准的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费话。这些语言都十分模糊,听起来比哲学还哲学,比真理还真理,但没一个对中国经济治理实践有正面作用的,结果反而越“合理”越乱。究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这些大词没有可操作性,都是政客们的文字游戏,对于一个真心治国救国的决策层来说,就不会如此玩朦胧。别的不说,就看看美国人是怎么治国救国的吧!他们有讨论美国债务上限问题时,是讨论“合理水平”吗,还是“适度欠债”呢?不会的!他们讨论的是十分具体的数值,14万亿还是多少,毫不含糊。其二,这些大词作为行政指令下达之后,根本就是飞机上作战--“空对空”,因为无论哪一项调控政策,都没有清楚地规定“责任追究方式”。任何一项法律或行政指令的出台,如果没有相应的规定好违法者与违背行政指令应当承担何种责任,那么这些“规定”就都只是纸老虎。
令人玩味的是,偶尔有少数具体化、细化的地方政策,也是用一些小把戏来骗百姓。比如河北廊坊的楼市限价政策规定,每平方米不得超过9000元,看起来十分详细具体,极具可操作性,可有网友暴料,当地楼盘目前均价只有6000多元。殊不知,这种政策究竟是要“限价”房价还是要“促销助涨”?!同样在上一轮限购令中,各地方出台的所谓的楼市调控政策,也是限定在“每年涨幅不得超过5%左右”。如此大词式地玩朦胧,如此没有诚意的虚伪“空调”或假调控,最终受伤害的不只是百姓利益,最终损害最大的是中国经济未来与政府的诚信度与公信力。
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的时候了,同样,中国的通货膨胀也到了必须彻底治理的时候了。不仅要治理,而且要真真切切地治,再也不能玩朦胧、混日子,最后把问题拖延给后人了。中央及其各部委(甚至包括各地方政府)在出台一些大词式指令的同时,必须同时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具体数值指标或调控目标数值,二是责任追究方式。否则就不要弄那些假洋鬼子放空炮吓唬人,是没用的,除了能哄哄老百姓之外,于事无补。这里另外要提到一点,不得不说的。有人主张中国继续走通货膨胀之路,保持物价逐年适度通胀,实质上就是凯恩斯主义发展路线。这种主张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而且祸国殃民,尤其当年提议中国发展楼市经济、每年保持楼价适度增长来获得经济数值即GDP增长一样,最终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骗得了百姓三五年,却骗不了一辈子。中国如果敢坚持走上述通胀之路,那么就会使企业成本不断抬高而最终被迫倒闭,后果就是中国资源耗竭、经济崩盘。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去年有文章讲过,“警惕中国陷入资本主义死循环”,当警惕!
中国经济多项调控政策,之所以只敢用大词来玩朦胧而不敢明确具体地提出一个目标数值,其最大心病在于这些政策制订者的政治立场。政策制订者首先考虑的是“维稳”,而不是“民生”。以楼市调控为例,他们制订政策的目标不是让百姓买得起,而是“保持”房价在“合理”水平,以物价为例则是“稳定”物价等,其中你看不到十分具体明确的调降目标,比如“把房价在3年内降到年工资7倍以内的水平”,甚至出现在“调控”中价格不断上涨的怪现象,因为政策的初衷或基调就是“调”而非“降”。
用大词套出来的政策,现实中缕缕失灵,但“失灵”都是因为目标不具体、责任不明确使然。若明确制订出具体调控目标数值,再与省部长们乌纱帽挂勾,你再试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