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挪威10余万人哀悼76名爆炸枪击案遇难者(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7 17:3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7月25日,挪威奥斯陆的街头,为血案遇难者哀悼的市民手持鲜花和告示牌,展现一个国家的宽容和团结。


7月25日,16岁的奥斯陆市民艾利萨贝斯泪流满面。


  挪威超过10万人25日在各自所在城市哀悼3天前爆炸和枪击事件遇难者。首相延斯·斯托尔滕贝格呼吁公众保持团结、相互宽容。
  国王广场悼念
  在首都奥斯陆和其他主要城市,大批民众手持白色和红色玫瑰,不时将玫瑰举向空中,悼念76名遇难者。
  挪威警方25日把政府大楼爆炸致死人数由7人调高至8人,把于特岛枪击致死人数由86人调低至68人,两起袭击死亡总人数为76人。
  悼念者多数为年轻人,不少父母带着年幼的孩子参加。一些遇难者的亲属举着逝者生前照片,不少人流下眼泪。
  组织者原打算在奥斯陆游*;鉴于参加人数超过预期,改为在广场聚集。为确保安全,市中心主要街道禁止车辆通行。
  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出席奥斯陆市政厅前广场的悼念。他告诉现场听众,“今天晚上到处充满了爱,”政府大楼前和于特岛的恐怖袭击导致许多人死伤,“伤害了我们所有人”。
  活动结束,人群陆续散去,地上摆满玫瑰。
  *会并非宣泄
  警方估计,悼念者超过10万人。挪威媒体报道,大约15万人参加。挪威人口大约480万,奥斯陆人口60万。
  一些官员说,25日*会规模为挪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
  首相斯托尔滕贝格发表讲话,呼吁公众努力保持团结、宽容。他说,如此多的人上街悼念遇难者,显现挪威公众的团结和决心,“邪恶能杀死一个人,却无法使一个民族屈服”。
  现年36岁的斯泰默恩说:“我们走出来,共同承担悲痛。对我们的国家,这是一次重要的心灵交流。”
  不少悼念活动参加者说,*会目的不是宣泄仇恨,而是展示团结。多数市民认为,更重要的是着眼未来。
  罗伊·卡瓦特宁根37岁,女儿7岁,一同参加。“我们想借助*会表明,挪威社会将致力于保持开放精神、(民众之间)相互尊重。”
  奥斯陆市秩序25日基本恢复正常,商店开门营业,有轨电车行驶,行人与往常一样乘车、购物。
  韩建军(新华社电/专稿)
  【焦点1】
  布雷维克作案前有何“狂想”?
  疑犯惦念“拯救欧洲”
  布雷维克目前被挪威警方羁押,只有律师才被允许与之会面。因此,目前有关布雷维克的相关消息,几乎都是通过其律师利普斯塔德转述。
  布雷维克涉嫌制造的血案,令利普斯塔德本人都觉得骇人听闻。这位律师26日在记者会上表示,他看到相关资料后,觉得布雷维克“精神失常”。
  利普斯塔德认为:“整个案件已表明,他很疯狂……他是一名非常冷酷的人,在制造恐怖袭击之前,还吃了能够保持清醒和让他更强壮的药物。”
  利普斯塔德称,在同布雷维克对话时,对方曾表明自己希望是欧洲人的“救世主”。他说之所以要实施袭击是要拯救欧洲,反对穆斯林移民。(张乐)
  【焦点2】
  欧洲右翼暗流正涌动?
  欧洲刑警组织监控右翼行为
  布雷维克在一份长达1500页的“宣言书”中曾提到,自己在2002年就在伦敦与志同道合者会晤过,并加入了一个右翼组织。而“保卫英格兰联盟”是布雷维克在“宣言书”中提到最多的一个组织。不过该组织否认与布雷维克相识,并谴责其在挪威制造的袭击事件。
  该组织一位高级成员透露,2010年3月,布雷维克曾参加了一次“保卫英格兰联盟”发起的游*示*活动,其间与该联盟高层会晤。该成员介绍说:“我在‘脸谱’(社交网站)上与他进行了好几次交流。他非常聪明,口才很好,也很面善。”
  “保卫英格兰联盟”的领导人斯蒂芬·莱农25日晚警告称,倘若和平抗议的权利被取缔的话,类似挪威发生的袭击将在英国发生。他还说,横跨欧洲的愤怒的暗流已经出现。
  欧洲刑警组织负责人罗伯·文莱特26日表示,该组织密切监控右翼行为,并开始对一些在互联网上出现的右翼宣传和右翼组织进行调查。(张乐)
  【焦点3】
  血案将使挪威国门“收紧”?
  首相称挪威社会保持开放
  挪威首相斯托尔滕贝格26日表示,尽管首都奥斯陆发生了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然而该国将继续保持开放社会的特性。这位首相同时承认,血案让国家发生了改变。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斯托尔滕贝格介绍说,恐怖袭击案是如此之严重,以至于让他不知道该如何对外界解释它是怎么发生的。
  由于疑犯布雷维克具有极端右翼的排外主义倾向,外界于是担心,此次袭击事件是否会令挪威对外来移民的态度发生变化。
  斯托尔滕贝格对此称,袭击案将让挪威发生改变,之前的挪威和之后的挪威将会有所不同。“然而,即便发生如此可怕的事件,挪威还将拥有一个开放的社会。”不过,斯托尔滕贝格并未解释这前后不同的具体所指。(张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6 02:34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