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日子,见到一位厦门大学毕业的博士,他向我谈了一些厦门大学的怪现象。他说以一句,厦门大学越来越不像大学,别说世界一流,中国二流恐怕都有问题。应该是二流中的二流,厦门大学朱校长在闹出高球就是精英教育的大笑话之后,全国人民恐怕都会认同这个判断。
1
厦门大学,闽南人的独立王国
厦门大学一直是有闽南人控制,外人很难进入,非闽南人不能在厦门大学当官,厦门大学是闽南人的独立王国,他们闭关锁国,自私狭隘,思想僵化,可以说非常左。中国很少有一个部属重点大学完全这样被一个地方文化控制。绝大部分当官的闽南人,都不懂学术,但是,他们又自以为是,导致学术政工化,外行领导内行。外面的人,再优秀,在厦门大学也难以有发展的空间。任何人都难以突破厦门大学属于闽南人的围墙,即使突破了,你也难以走出闽南人的樊篱。
闽南人控制着厦门大学的所有资源。在厦门大学,外行领导内行,内行无可奈何,学术空气压抑。厦门大学作为一个大学,没有大学文化,没有学术传统,更没有思想自由,十分的悲哀。
厦门大学,是中国中国大学最闭关自守最没有活力的大学之一。
厦门大学,行政至上,学术完全行政化,不懂学术的行政教授掌握学术的生杀大权。厦门大学有由教职工6000多人,4000多人是行政人员。
行政人员管理学术,教学外行领导内行,学术核心学术领导没有资格参与院系的学术研究和学术规划,据说,厦门大学的系主任都没有资格参与职称评定和学术评价,主导学术工作,完全是行政党委门决策。
朱崇实是闽南人,这个人不学无术,一心当官,哗众取宠,天天高形象工程。朱崇实在厦门大学师生名声很差,在厦门大学师生中有“猪头”的美誉。
朱崇实校长,据说有很强的背景,论学术他没有什么学术水平,论管理,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大学,所以,才闹出高球是一流大学的闹剧。
因此,厦门大学教学体系一再瘫痪,厦门大学啼笑皆非笑话层出不穷,而且,这样的笑话很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中年教授断层,几十门专业课不开,制度创新,消灭人文学科博导
据说,1998年以前,厦门大学人文社科学科有将近30门专业课空置,没有老师开课,厦门大学也不招新老师开课,长期空置,没有人管,也没有人问。据说理科也有类似现象,导致厦门大学的学生到考研究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学过,以致无法考试。
据说,现在才补齐。
一个所谓的重点大学,连老师都不够,连专业课都开不全。这样的大学竟然还是国家重点大学,真是可笑之极。
厦门大学大批专业课不开,就是厦门大学长期关闭大门,人才进不来,一致人才断层。厦门大学只有青年教师和老年教师,缺少中年教师。这也是世界大学历史的奇迹。
据说,去年厦门大学博导制度创新,重新制定一流大学的新政策,博导57岁必须停招博士。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博导60岁退休后,门下不再有学生。即博导退休,最后一届学生也必须毕业,不能博导退休后,身边还有未毕业的学生。
因为,中国所有的大学,博导都是退休时才停招,退休后还要指导没有毕业的学生,这是大学惯例。对于博导来说,60岁退休的确太早,太浪费人才资源。
厦门大学博导政策大创新,搞出57岁必须停止招生的规定。
这个规定出台后,最大的后果是人文学科没有博导了。人文学科年轻教师没有资格招,中间是空白,年老的招不了。这是由厦门大学的学术中坚年龄断层造成的。
厦门大学博士点批的比较晚,现在新政策要消灭博导,这还了得。
所以政策一出,人文学科哗然,人文学科坚决反对,这个政策马上自我流产。
厦门大学一位教授说,厦门大学当官的,一天到头不务正业,除了权钱之外,只想着如何整治教授。外行干术,厦门大学还有什么希望。
厦门大学对于博导还有一个令天下称奇的规定,凡招收博士的博士生导师,每个月要发给学生100块钱,对于课题费充足的理科导师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课题费不多,甚至没有课题费的文科博导来说,这个规定显然就很荒唐。
有的博导没有课题费,只能从自己的工资里面出钱,一个博导一般要代9各学生,这样博导一年要给学生发10000元左右。所以,导致有的博导干脆少招或者不招学生。著名的文化明星,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就拒绝招收博士。
如此博导制度,如何让导师安心学术,如何让人才成长,让国内而三流大学世界一流。
厦门大学千方百计制裁老师讨好学生,不知道动机为何?但是,总给人以神经不正常心理阴暗的感觉。
有厦门学者说,这就是闭关锁国外行领导内行的结果。
3
研究生招生高考化
厦门大学今年的研究生考试又进行了创新,研究生考试高考化。不少院系研究生考试教授说了不算,行政人员说了算。行政说研究生怎么考试就怎么考试。
所谓高考化,就是研究生考试基本不考专业课,同一院系的研究生无论什么方向一律一套试题试卷,可以说取消专业课考试,考试高考化,只要死记硬背就能过关,或者说,只有死记硬背才能过关。考试完全不考察学生的学术能力。
2007年中文系和哲学系的研究生考试,就是如此执行,教授们反对白搭。中文系研究生有文艺学、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中国古典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等9个方向,除了语言学之外其他8个方向都是一套试题,即政治、外语、文学和文艺理论,所谓的语言学方向——政治、外语、文学和语言学,也只是一门不一样,其他完全相同。当然,参考书也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语言学一门的区别。
文学是综合题,据说每个教研室出一套题,然后合成一套。
2007年哲学系的招生,更是令人啼笑皆非。
哲学系有马克思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科学技术哲学等8个方向,但是,所有方向考生一套试卷,就是政治、外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伦理学,可以说没有专业,几乎全部是公共课。政治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甚至有重叠。
哲学系考试除了政治外语之外,考试用书只有3本书,即《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年出版)和《伦理学》(罗国杰,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这些教材非常陈旧,都是80年代初出版的教材。
可以说,厦门大学哲学系是中国研究生考试最简单的,只有3本书,一切只需要背诵就行了。
4
学生至上,老师至下。
厦门大学学生的物质待遇是中国大学一流的。
大学本科宿舍4个人一间,研究生两个人一间,博士生1个人一间房子,都有空调电话阳台单独卫生间卫生间,热水器,甚至自动洗衣机都具备,厦门大学学生宿舍堪称国内一流。实在是中国大学的安逸之所。
厦门大学硕士博士的工资待遇是每个月400和600元,在国内也是名列前茅。
但是,厦门大学的学生认真搞学问的人很少,几乎没有什么研究风气。厦门大学不是搞学问的地方。厦门大学只是自然和物质条件好,但人文学术环境糟糕。厦门大学这么多年来没有出现什么杰出学生,在人文社科界活跃着的中青年学者根本没有厦门大学的人。
所为一流,物质待遇一流,但是,学术实在不见流。
与学生相反,老师的住房却是非常狭小。厦门大学的老师说,厦门大学重视学生轻视老师。老师的待遇,特别是住房,在国内属于三流。所以,厦门大学很难吸引国内外一流的学者到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除了环境气候好之外,没有什么好,第一缺少学术传统和环境,第二重学生轻教师,教师待遇差。中国二流学者也不愿意来。只能招收刚毕业的青年博士。
厦门大学,似乎也不在乎什么一流学者二流学者。厦门大学的领导层不懂学术,当然不会把学术的发展看在眼里。近年来很多社科院系统和内地高校的著名学者大流动,他们纷纷走向北京上海广州和国内重点大学,没有人听说要去厦门大学。厦门大学有环境没文化,环境一流,学术末流。这是厦门大学师生和外面对厦门大学的评价。不是说厦门大学没有人才,而是厦门大学不重视学术,不重视人才,没有学术环境,人才得不到发展。导致人才断流和人才外流。
厦门大学的老师很压抑,但是,面对乌烟瘴气的学校也没有办法,没有勇气向上级或者社会反映厦门大学的问题,也没有人反映。大家无可奈何,冷漠以对。反映没有用,还可能导致报复。只能在安逸中绝望叹息,在绝望中安逸人生。
之所以学生住宿条件一流,老师三流,因为学生待遇完全是学校的面子工程,好宣传,教授靠学术成果,很难立竿见影,难以宣传。
在厦门大学,朱校长眼里的所谓创新的大公无私的精英是不存在的,而且也不可能在厦门大学发展出现。没有学术环境的厦门大学,本身就是反精英的,反创新的。行政至上的大学,所谓的创新只能是反学术常识的笑话。
朱崇实这样的人都当校长了,厦门大学还能是精英的摇篮吗。
这样独树一帜的大学应该是几流,请大家论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