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9日,常宁市柏坊镇推行群众评议干部制度,要求乡干部当“秤砣式干部”沉到群众中去。记者-龚磊摄
华声在线6月19日衡阳讯(记者 蒋小康) “做井里秤砣式干部,不做水中浮萍式干部;做冲锋舟式干部,不做钓鱼船式干部;做推土机式干部,不做拖拉机干部。”
走进衡阳市常宁柏坊镇政府,三条略显怪诞的标语迅速吸引了记者的眼球。柏坊镇党委书记尹建恒告诉记者,通过推行群众评议干部制度,一大批作风漂浮、脱离群众的蹲点干部开始勤入村庄,与村民们打成一片,当起了“狗不叫式”的干部为村民办实事。
6月19日,“热土潇湘—纪念中国***成立90周年采访团”一行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衡阳。
“民管官”倒逼干部转变作风
柏坊镇地处衡阳市常宁北部,下辖37个村。镇政府现有机关工作人员96名,其中,参与镇中心工作的蹲点干部42人。
“第一次测评的时候,我满意度没有及格,排在倒数第三。”回忆起2009年柏坊镇刚刚推行群众评议的时候,鲤鱼村蹲点干部朱艳云仍觉得很尴尬。他说,“那次测评结果对我触动很大,很有压力,觉得自己辜负了领导和群众的信任。”
自那之后连续三个月,朱艳云几乎每天都去村里走访,了解村民的需要,解决村民的难题。路不通,他就为村里修起了水泥路;电不稳,他就找电力部门协调。账目混乱引起民愤,他就彻查全村账目,并张贴公开。
作风的改变,换来的是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三个月之后,当第二次测评结果出来的时候,朱艳云如释重负,因为他已经从倒数第三进入正数的行列。
当然,村民的认可也激发了朱艳云更大的干劲。如今,面对村里因自然条件差,大量村民南下打工,800人口的大村落仅剩下200余名老人和小孩在家。他正在谋划引进一种适合在鲤鱼村种植的树木,发展经济林,吸引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乡创业,解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
“群众评议实质上就是民管官,给干部最直接的压力。”尹建恒说,自2009年全镇开始推行群众评议干部制度以来,柏坊镇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和干部作风取得长足进步。既改善了干群关系,同时又促进了村里招商引资等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群众满意度高的都升官了
经过2年持续不断的为民办实事,朱艳云已从当初的柏坊镇综治办副主任变成了柏坊镇政府工会主席,并解决了副科级职称。据了解,而且像他那样的还不止一个,尹建恒介绍说,镇政府多名蹲点干部凭借群众满意度高的评议结果,均获得了提拔或者重用。
制度的落实,取决于它的奖惩制度是否科学。据了解,衡阳市将群众满意度纳入乡镇干部的考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