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我考的真的真的不算好,复试扑街的很惨淡。但是总归努力了很久,有点想法。一直在论坛潜伏很久,国关史考试又深得白鹤老师的帮助,就想贡献出来一点自己的东西,希望给后来的人有些用处。
初试文传综合主要考四大方面,传播学专业知识,公共关系,软实力,中国文化(我在考场听也有同学归纳为三个方面的,我自己是这四个方面复习的)
首先是真题。不管什么参考书,不管什么攻略,首先千万不要忽略了真题。
通过分析每一年的真题,能得出很多东西。我把能拿到的历年真题里面,所有名词解释归类,所有简答归类,所有大题归类。再把名解里再分四份,文化的归文化,传播的归传播。最后做完挺费劲,但是对于考题分布重点有了个大概了解。其实后面我的很多总结都是基于对真题的琢磨。所以一定要仔细看真题!
再说参考书。文传的参考书这么多年都是用的07年版本。
《传播学教程》——非常重要
《当代国际公共关系》——院长的书,要仔细研读
《软力量与全球传播》——前几章很重要
《中国文化概论》——只作为课外扩展,木有见到考点。但是第一章要仔细看看
最后说说这几方面。
传播方面:
郭庆光的那本《传播学教程》非常重要。
我刚开始在复习传播学方面走了不少弯路,因为是三跨考生,虽然喜欢传播的东西,但是理论知识毕竟没有专门去学习。先是拿了以前同学的一个北大书单在看,看了半个月再看真题发现自己看的偏离了正方向。以后的学弟学妹千万别犯我这个错误。《传播学教程》是传播学的最主要参考书,如果在刚开始的时候不知从何下手,网上有很多这个版本的笔记攻略,打印下来,自己找个空白本子,每章节自己看自己画重点,最后自己总结出纲领。不管网上的攻略再怎么全面仔细,只有自己总结的才是记得最深的。
辅助性的,有本书叫做《<传播学教程>笔记和习题详解》,我是在11月份才看到,大呼太迟。因为上面有许多其他学校的入学真题,分章节罗列,再加上纲领也比网上的大多数攻略都要整齐。如果是刚开始复习传播无处着手,建议可以看看这本。偷偷说,我在上面的其他学校往年真题里看到了不少咱们真题的身影……
其余的书,坛子里也有不少前辈推荐。我自己看的是《仿真、超真实、内爆》,其实这也是一本北大的擦边书,但是自己受益匪浅。因为初接触传播,郭老的《传播学教程》是最浅显的,很多理论东西也都说的简略。《仿真…》这本书也不算最详尽的,但是当时看它就是因为全书六个章节考过四个。看完第一章才真算摸到了点法兰克福学派的门道,当时晚上激动的又加了份餐,咳咳,题外话。
坦白说,文传里面的传播方面考得都很基本。这也就要求考生要对基础性的知识掌握的牢靠。不要高深点的理论都记会了,最后栽在基础问题上。尤其是容易在简答里找个书里的细节点问一下,念书不细的立马扑街。
公共关系:
我本科学的是工管,侧重的是企业公关案例,结果考试就悲剧了。真的不是我特别擅长的东西,怕写出来耽误大家复习T~T公关考的以理论为主,我在考前对于公关也是很抓狂,考试时也是尽量跳着走,求高人。
软实力:我在同学学校的图书馆里泡了三个月,难得这个机会,就把书架里有关软实力的书都大略性的翻过一遍。然后再总结成笔记。其实这个东西没什么说的,就是阅读,思考,总结。软实力我最看重考大题,因为文传最后三个大题三选二,大概就是这四个方面挑三个出三个大题。结果今年木有考o(╯□╰)o
肯定软实力的来龙去脉要清楚,很多东西也可以结合时事发挥,所以还是需要对时事稍微了解一点。今年文传考巧实力,我没答上。其实国关史的红宝书里最后几页有巧实力的概念,但当时一直想,国关都没考,文传肯定不考,结果悲剧了。惨痛教训证明了,知识面啊童鞋们,这就是嘴边的肉飞了……
木有推荐参考书,因为我也不记得我看了什么……
中国文化:这几年考试,文化的比重也越来越多。
重点在知识面。因为传播学考的大多都能通过书本按图索骥,文化方面很多时候成为拉开差距的重点。看诸年的文化方面的名词解释就能了解。
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儒家文化啊。要对文化史有自己心里的轮廓,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和中国文化的地理影响范围,以及随之而来的重点事件、人物。
在网上搜了些关于文化的文章,自己也边看些书边做点笔记,基本都是东抓一点西抓一点。我大概也翻了能找到的有关文化类的高校教材,其实也是漫无目的,一边看一边把自己认为重点的东西笔记一下。
韦政通的那本《中国文化概论》,我就记得首章是全书总结,细细说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当时还看得挺细做了笔记。结果复试问到文化的题目也是扑街,出了考场就想起来怎么答,好悲剧。
考完初试,我自己脑子过了一下。其实最后大题里的文化题目,最看重的还是考生的条例脉络逻辑,所以还是那句话,自己形成自己的知识网。当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以后,不管看什么书,都是在为这个知识框架添砖加瓦,而不会是越看越混乱。
其实课外扩展的书目,可能真的没办法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对于安慰我这颗心脏很有用。每次总结烦了,抓本书,名义上算是满足知识面的需求,其实是换换脑子让自己愉悦一下。
考研也不像中考高考的必杀,不是每本书看完就一定能做多少题目。但是可能三个月前看的一本书,总觉得自己记不住的东西,经过积淀和思考,最后能在考试时候如有神助的浮现在脑海里。这就是积累的力量吧。
推荐个课外闲扯的网站,中华传媒网的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 有很多老师和大牛的文章议题,看了未必对考研做题有行之有效的帮助,但是可能更多的是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思维脉络看法。
我记得在最后冲刺的一次面授课上,白鹤老师在讲国关史的时候讲到,看完书,可以自己静下来做一套题。我觉得文传也适用。看完书,自己默一下知识框架,闭眼想一下各位大牛的理论,拿一道真题放自己面前,如果自己做要怎么构思。文科的考试,很多最后的大题都没有固定答案,老师除了看得分点,也看考生的思维和逻辑,一定要先把自己弄清楚,别乱。
考研其实是个很神奇的过程,因为自我的不断施压,何和不断计划不断实现的过程,造就了一个压力下发奋读书的自我认知。考试后我曾几次想回到那种每日不读几页书就坐立不安的状态,可惜都没有坚持几天。真讨厌:(
找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天天一起泡图书馆,比孤军奋战要让自己容易承受的多。两个人很容易就可以互相监督,这次考试,托福有了个好姐妹:)
最后要再次感谢白鹤老师。木有你的红宝书和面授课,我本来就惨不忍睹的国关史要肿么办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