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提醒
今年汛期降水量为550-650毫米,较近10年平均的703毫米偏少一成;其中梅雨量为170-210毫米,比近10年平均208毫米略少;入梅为6月中旬后期,与近10年平均6月19日持平,出梅为7月上旬中期,比近10年的7月9日略早;预计影响上海的台风数为2个,与近10年平均2个持平;大于35℃的高温天数为20-24天,比近10年平均26天略少,极端最高温将超过39℃。
□晨报记者 谢克伟 韩小妮
记者从昨天召开的2011年上海市防汛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年汛期(6月-9月)气候将呈降水略少、高温热浪增多、影响台风个数持平等特点,其中大于35℃的高温天数为20-24天,比近10年平均26天略少,极端最高温将超过为39℃。为防患于未然,各相关部门将仍然按照最坏的可能制订预案,预防汛期台风、大暴雨突袭申城。
入夏早,高温出现也早
气象部门透露,今年以来上海气候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冬季气温偏低、降水持续偏少。截至5月29日,徐家汇站测得的今年总降水量为132.9毫米,较常年(1971年-2000年)偏少6成,总降水量为1873年以来最少值。
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变化幅度大。
比如,5月20日的最高温达35.5℃,随后冷空气来袭,5月23日的最高温仅为16.7℃,最高温的降幅达到18.8℃。
入夏早、春季短。本市今年5月13日进入夏季,是1873年以来第三个入夏偏早的年份(平均入夏日为6月2日),今年春季长度仅为48天,为历史较短年份。
高温出现早。5月20日,徐家汇站最高温超过35℃,成为今年第一个高温日。1950年以来,五月份就出现高温的年份只有4年。
将对六大区域加大督导
今年年本市将对虹桥商务区、长兴岛开发区、铁路建设影响区域、世游赛涉及场馆及其周边、大型居住区建设范围、迪士尼项目区等六大区域进一步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开展重点整治。
今年,本市还将改灾后政府救助为政府与商业保险共同救助,即年内要求对黄浦江沿线的堤岸进行商业保险,由黄浦江沿线堤岸相关单位对堤岸进行商业保险,一旦出现险情,保险机构将进行理赔。
上海存在重度气象干旱
中央气象台昨天18时再次发布气象干旱黄色预警:包括上海在内的多地存在重度气象干旱。这已经是中央气象台自本月27日以来第三次对上海提出重度气象干旱预警。
此前,中央气象台在29日发布气象干旱黄色预警时,也曾提到上海存在重度气象干旱。截至5月29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浙江7省(市)大部地区今年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8成,部分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
三峡水库将“无水可补”?不会断流但水量变小
专家称中下游抗旱不应完全寄托在三峡水库上,最关键还是靠降雨缓解,但需警惕旱涝急转
□晨报记者 李晓明
长江中下游的罕见干旱仍在加剧,三峡水库持续向下游“补水”以缓解旱情。有报道称,如果旱情持续,三峡水库可能面临“无水可补”的尴尬局面。昨日,长江委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峡水库“无水可补”的论调太过悲观,基本不会发生。
库容6月10日前消耗完毕
为应对长江中下游的旱情,三峡水库从5月份起,连续三次进行调节,加大下泄水量,为下游“补水”。在上游来水未增加的情况下,增加下泄量导致入不敷出、缺口增大,三峡水库库存水量消耗颇大,水位持续下降。
长江水资源专家翁立达介绍,三峡水库从每年9月份开始蓄水,一直到次年的4、5月份,蓄水至175米的最高位,然后在长江汛期前降水至145米的防洪限制水位,为防汛抗洪做准备,这中间高达30米的落差水位为水库的调节库容。
从175米到145米,三峡水库有高达221亿多立方米的调节库容,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运行处处长王海说,借助这221亿多立方米的调节库容,三峡水库可实现补水和抗旱功能。今年的罕见干旱,三峡水库持续向下游“补水”,目前三峡水库水位已降至152米附近,水库调节库容已消耗约4/5。
据介绍,按照目前的“补水”流量,如果6月10日长江上游来水还未见涨,而中下游地区又没有大范围强降雨的话,三峡水库剩余的1/5调节库容即将在6月10日前消耗完毕,有人到时三峡水库极有可能面临“无水可补”的局面。
不会断流,但下泄量变小
对于三峡水库“无水可补”的论调,长江委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认为太过悲观,他直言基本不会发生。“按照长江多年的水文历史分析,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发生,上游总会有一些降水补充。”王井泉说,马上就要进入长江汛期,长江的水量会得到极大的补充。长江委三峡水库管理局副局长王威也认为,上游即将进入水季。据长江委水文局气象预报处一位负责人介绍,近两天长江中上游会有一次局部中到大雨的降水过程。
即使没有降雨,三峡也不会断流。水利专家解释,目前三峡水库的下泄流量远超过入库流量,一旦调节库容消耗完毕后,就没办法再向目前一样以超大流量往下游泄水。“但这不等于不泄水,而是上游来多少水就给下游放多少水。三峡并不是断流,只是下泄流量小了。”
王井泉还说,目前长江中下游抗旱不应该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三峡水库上,“最关键的还是靠降雨来缓解旱情,即将到来的长江汛期非常关键。”
据专家介绍,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在4、5月就进入雨季,降雨的增加正好可满足早稻、中稻插秧的用水需求,今年的雨季已经推迟。专家还提醒,尽管目前遭遇干旱,但也要小心洪涝灾害。“长江‘下大洪水’多发生在5、6月,‘上大洪水’多发生在7、8月,二者一般不会重合,一旦前者推迟或后者提前,就会给防汛带来很大压力,所以当前还需警惕旱涝急转的可能性。”
洪湖4天后也“无水可取”
“洪湖水浪打浪”的景象不再重现,目前,受干旱影响,洪湖也面临“无水可取”的境地。
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洪湖是湖北最大、中国第七大淡水湖,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最重要的238个生态区之一,正常年份的水面约400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南之肾”。据荆州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计,旱情导致的洲滩面积达108平方公里,约占整个洪湖湿地保护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洪湖水面比正常年份缩小了三分之一以上。在新增的洲滩中,大部分为原有的沉水植被分布区,极端干旱条件将会对沉水植物造成较大影响,影响整个洪湖湿地生态。
洪湖“缩水”的原因在于降水量少。据统计,洪湖1-4月累计降雨量仅为143毫米,比去年同期减少七成。据洪湖市气象局助理工程师丁鹏介绍,今年4月洪湖地区的降水是自1957年洪湖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的。
洪湖市政府统计,从洪湖引水每天只有9.2立方米/秒,再过4天就无水可取。洪湖境内沟渠、坑塘已经干涸,洪排河、内荆河、汉沙河、洪湖大湖也基本干涸,东荆河来水量小,加之上游县市筑坝拦水,水位下降很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