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关系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但是这个专业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可以说,在短短的几年里,有关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的文章和专著迅速膨胀。如果同学们经常到书店里去逛的话,你会发现,这类书籍往往会成为许多书店的主打数目之一。这种新兴专业在我国的迅速走红,与我国当前在国际上的地位的迅速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我党提出的“中华民族的崛起”有密切的关系,还与近年来我国国民更加频繁的涉及到国际事务和国际纠纷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轰炸我驻南斯拉夫领馆、中美撞机事件、中日关于靖国神社、教科书、东海油田、日本入常等的争议、台湾问题等等热点问题,对于全体国民的国际关系意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是每个国民都对中国的外交和中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从购买和阅读《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等大众媒体中可以得到映证。前段时间,我在搬家时,有个棒棒也在和我谈论台湾岛“倒扁案”的进展。这说明国民对我国外交等的关心。
应该说,在中国不断崛起,从“世界历史之外”到开始真正融入“世界体系”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不论是政府高层还是普通国民,对国际关系的关注,都必将会有一个持久的过程。这为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动力。
当前,我国的国际关系学届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很多还是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能够上升到理性高度,具有大视野、全球意识、中长远战略构想的还不多见。在理论上,还主要是处在引进西方理论的阶段,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这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报考,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会。毕竟,在这个借鉴西方的阶段,精通外语无疑会具有十分难得的竞争力。
从当前学界的著名权威学者的教育背景来看,有很多导师在本科阶段的专业就是英语。比如清华大学的阎学通教授、外交学院的秦亚青教授,后者不仅是国际关系的导师,本是也是英语专业的导师。
当然,这个专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由于其适用的面并不是很宽,所以存在就业面窄的问题。企业一般不需要,主要的就业面是高校和政府机关。考虑到目前研究生比较饱和,政府机关有一些无形的的门槛限制,所以,如果要考这个专业的研究生,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争取是国内著名大学;第二,如果有硕士阶段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长远打算最好。
在国内,这个专业比较权威的学校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复旦大学公共事务管理与国际关系学院。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在这个专业上大约可以排在第二个梯队。还有一些学校也有,但是肯定会存在很大的就业问题。比如西南大学也准备开设这个专业、云南大学也有等等。另外有的大约还有: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校、外交学院、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等。
在学习国际关系专业以及复习备考过程中,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是针对非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而言)。
1.阅读的书目大致范围:(1)国际关系史;(2)国际关系理论;(3)国际关系研究方法;(4)国际关系的学术论文。
现在国际关系史的书籍比较多,比较权威的书籍有: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学会主编)《国际关系史》(11卷),这是一套大型的国际关系史学术著作,可以说,代表了当今我国国际关系史的最高水准。对于复习备考来说,它的缺点在于过于详细,因为有11卷之多,所以单单是翻阅一遍,大概也需要两个月左右。相对而言,复旦大学唐兴贤教授所著《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则是一个简写本。往往是前者用了将近一本书的章节来写的,在后者只有区区一章甚至几节。后者的优点在于比较简明扼要,容易掌握国际关系史的全貌和梗概。再有北京大学方连庆教授主编的三卷本《国际关系史》,分为古代卷、近代卷和现代卷,这是比较适中的一套教材。它详略得当,是目前北京很多高校国际关系考研指定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也曾经出版过一本比较厚的《国际关系史》,我曾经在武汉大学校内的书店里买到过,这本教材的突出优点在于它对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关系史有比较详细的论述。我们知道,在复习国际关系史的时候,可能会遇到的两个重大问题时,近现代的国际关系史内容庞杂,条约甚多,体系多变,遗忘速度快;另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对苏联解体之后的国际关系比较难以掌握,因为这段时间是世界体系的转变过程,至今还没有完成。在这段时间里,发生很多重大事件,对这些事件比较全面和准确的把握,是很困难的,而且这些问题又是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不说在国际关系史的笔试卷上会成为重点,可以想见,在面试的时候,肯定要被问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国际关系史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是一本不错的好书。
如果说国际关系史是为学习提供了原始材料,提供了可供分析的标本和进行理论论证的案例,那么,国际关系理论则是分析和研究的工具,是一把“刀”,一条“枪”。从这个角度看,国际关系理论是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深入掌握,那么我们对于国际事务,对国际交往,甚至是国际关系的核心——战争与和平——都只能停留在表层,停留在一般评论水平,停留在普通老百姓的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层次,停留在人云亦云的棒棒状态。可见,学习国际关系理论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在对国际关系理论有深入了解后,一个最显著的效果是,你可以很容易,很清晰的辨认出对方在谈论一个国际问题时所持有的根本态度,他的思想水准,他的立场,以及他之所以这样认为的深刻原因。从某个角度看,这就是你已经具备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一门专业,你绝对不是采取人云亦云的附和态度,你需要有你自己的眼光和看法,而且,这些眼光和看法,是经过理论的抽象,得到过实践的检验,并且是可以预测和反复印证的。这才是一种科学的精神。
目前,在我国,有很多的所谓学者正在从事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这个你可以在很多书店里看到一排排的书籍。但是,如果你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辨读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的绝大多数都存在相互抄袭。用一种比较批判的观点来说,当前,我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学界,普遍存在,低端的抄高端的,高端的抄国外的现象。从某个角度看,“抄”成为一个“特征”。如果不是从贬低我们的成果来看,如果从一门学科发展的初期来看,如果从借鉴国外的先进水平来看,这样说是完全行得通的。对于我们考研究生的人来说,其实并不在乎谁抄谁的,怎么抄,抄多少的问题。就现实的角度看,我们可能更关心的是到底哪位或者哪些人抄的水平更高一些。一般来说,以下一些机构和学者在国内是比较权威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副所长,王逸舟先生,曾经用一年的时间,在哈佛大学深入专研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得出了他的研究成果:《西方国际关系:历史与理论》。这本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最近又有了第二版。这本书还不错,比较全面的介绍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和各种理论的不同和差异。由于作者是社科院的研究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社科院的书卷气息,也比较符合王先生本人的写作风格。这本书,在重庆市图书馆可以找到,也可以在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的图书室里找到。本身并不算太厚,是学习的好教材。既介绍西方的理论,也有自己的一些评论,值得一看。
复旦大学公共事务管理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张,倪世雄教授,曾经在美国学习多年,与国际关系大师霍夫曼先生有一定的渊源。回国后,组织他的博士生们编写了一本《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这本书的特点是它以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的大师为线索和切入点,通过介绍这些学术大师的学术成果和观点,来描绘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状况。这本书洋洋洒洒几十万,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是一本不错的好书,本身也是很多学校考研的指定教材。
关于国际关系理论,有一本极为重要的教材,只是为了避免崇洋媚外,我觉得还是把这本书放在后面来介绍。这本书是《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由美国两位学者联手撰写。名字有点难写。这本书曾经是作为中国现在顶尖学者在最初接触国际关系理论的入门教材。现在,这本书出版到第六版,是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必读书目。可以说,这本书对西方东方的国际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和核心内容作了全景式的描述,并对各种理论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论收集。每章后面有非常丰富的资料源。这位我们打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殿堂,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途径。这本书有接近1000页,比较厚,而且字字珍贵,值得反复阅读。如果不是夸张地说,能够把这本书搞通,在目前中国,你不需要再看其它的国际关系理论的书了。
其实,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书还有很多,他们也许没有以“国际关系理论”名字出现,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阐述了某种或几种流派,而且,这些流派,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然,由于我国学者本身在这一领域的失语,这些著作,清一色是西方的著作。比如《国家间政治》,《20年危机》,《国际政治理论》,《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等等。有时间有精力,能够多看看这些书,对开阔视野,加强理论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