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数:
香港《大公报》日前发表文章,题为《内地孕妇赴港产子求安心》,作者甄城。摘编如下:
基于内地产妇赴港“产子潮”的持续压力,港府不得不在日前推出规范管理的“七辣招”,其中包括“先检查后分娩”、“由卫生署统一发放证明书”、“规范公私营医院检查方式”、“统一评估公私营医院产科及初生儿的服务接纳能力,制订服务限量”、“打击非法仲介、非法受益,滥收病人”、“制订配套方案”、“提前公布非本地孕妇接收预算”等。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应对之策虽然可解燃眉之急,仍属权宜之计。因为“两制”之差所生的难题并非于此,各方应该携起手来,共谋国人长远幸福之未来。
一般来说,不到利益锥心痛定思痛,或万般无奈万不得已,人们很少会在香火延续的人生大事上作出“舍近求远”的选择。而且,这舍近求远的选择,还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成倍的风险系数,包括生命的安危在内。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一个将要临盆的妇女,挺个大肚子奔波千里万里的去异地生产,都算不上是高明之举。因此,内地产妇舍近求远赴港产子,是一种不可否认的病态需求。
“两制”差别回避不了
当然,“两制”在福利待遇方面存在的落差,以及由这落差而引发的种种诱因,也是一个不能无视的原因。具体到产妇们面临的医疗服务,“两制”之差同样是一个想回避都回避不了的事实。譬如,医生在香港是个非常受人尊重的职业,原因不仅在于他们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而且产科医生也几乎都是“全武行”,产妇们在产检时所需的检查、验血、B超等服务均能“一肩担”。产后,护士们还会主动助其家人料理付费、打印病历、配药,详细说明服药须知,处处都能让人心安气顺。临产前的每次产检也是井然有序,事先都要与诊所或医院预约,即便是医生有急事不能应诊,护士也会提前通知,不用产妇挺大肚子来回跑。
点击数:
相比之下,内地医生的形象已经大不如前,服务水准下降早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产科医生的知识能力和服务水准更是参差不齐,即便是在国字头的大医院就诊,服务环节的“掉链子”现象也是时有发生。与此同时,孕妇们也不可能心安气顺,每一次产检还要不断地在挂号─预诊开单─付费─验血─B超等环节上折腾,楼上楼下地奔波……让人看不到应有的做人尊严。锥心之痛的后果不仅会使本人痛定思痛,还会给更多的“准产妇”看客们造成巨大心理阴影。在此前提之下,“两制”对比,赴港产子的长远利益,仍要大于短期面临的风险,而且还有后续福利的系列保障,有财力的家庭,当然会作出“舍近求远”的安排。问题是久而久之,这种病态需求还会在一些人群中形成并不健康的观念。
压力不能单方承担
此间观察家认为,无论做何事,观念总先行,而凡是生根的观念,都有一个“动摇、观望、痛苦、徘徊、比对、决绝”的生长周期。内地产妇赴港产子的需求,之所以会潮汐式连绵不绝,深层原因就在于“近”之劣,已经难与“远”之优相匹敌。
据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的数字显示,去年全港8.8万名新生婴儿中,约有4.1万名为内地孕妇所生,而且势头不减,未来还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逐年上升的数字中,“母婴平安”是为题中首义,否则也不会令人产生如此愉快的联想。这些数字还可见证香港特区政府的公信力,是香港误诊率极低的有力保障。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即便是口口相传的“好事”,有时也会向反面转化,无形中加重不可再生的资源性负担。就像大量内地孕妇涌入香港分娩,已经给当地服务体系造成了巨大压力一样。港府在如何面对这一资源性紧张的难题时,首先面对的就是决策性压力,因为问题之源并不在港,而是来自于人潮汹涌的内地。用“独木难支”来形容特区政府的压力,决不过分。因此,内地各级政府都有责任面对“赴港产子”难题,而不能做“壁上观”,当笑话看。
点击数:
事实上,因为“一国两制”之别所引发的现实问题不止于此。譬如,在如何面对内地与香港、澳门的资源性不对称等客观原因时,“两制”双方都应该在决策上未雨绸缪,在举措上与时俱进,除地方政府需要积极应对,中央政府也应该主动出台有针对性的保护性政策和相关的法制措施。
共谋民众长远幸福
分析人士指出,内地与港澳的“两制”现状,对于台海两岸的和平统一,实具借鉴作用,目前的优劣得失,积极还是消极,都会对于台海两岸未来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香港之难也是内地之难,人人都应该主动为此出谋划策,即便是讲医疗水准,也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国策上,高扬“医疗水准,尊严至上”的旗帜,逐渐与港澳之长贴近,直至形成良性互动。非如此,是不可能在“可持续上”谋求多赢的。
北京观察家指出,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内地的方方面面都在围绕改善民生大作文章。这个起点,对于解决资源不对称下的“两制”难题,同样是一个不错的契机。上下各方都应该携起手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以全面提升举国之民的幸福指数为目标,两岸四地共谋民众长远幸福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