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于轼:为什么市场能够保障粮食安全?
● 茅于轼
国家为了粮食安全,设置了一条18亿亩耕地红线,不许越过,用以限制任意将耕地转换成开发用地。从现实生活来看,我国的粮价并不高,国家还要抬高粮价以保护农民的利益。相反倒是房价太高。房价高不是建材贵或盖房的劳动贵,而是土地贵。土地供应有18亿亩红线的限制,所以贵。如果允许自由转换,一定会有大量土地转变成开发地。土地供应增加,开发用地也就不贵了,房价也就下来了。虽然这种转换能够增加社会财富,出让土地的农民愿意,开发商也愿意,各得其所。但是危害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所以国家从全国人们的利益出发要限制这种只顾财富增长的行为。这样做有没有道理?是有道理的。粮食安全显然比财富增长更重要。这也是一般人想问题的逻辑。
可是问题在于为什么是18亿亩,而不是别的数量,比如讲19亿亩岂非更安全?20亿亩又更安全一点。这样推断下去,全国的土地都拿来种粮是最安全。谁也不会要求只顾粮食不顾别的。可见这样的逻辑并不对。换句话讲,粮食安全固然重要,别的土地使用也很重要。想找出一个最合适的耕地数量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太多,别的用途需要多少土地也无法计算出来。谁也没有能力计算出一个最优耕地数量。所以结论是只能让市场去决定该用多少耕地。
“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谁也不敢忽视。可是安全有一个“度”的界限。无限度的安全只能做宣传口号,于事无补。真正的安全是计及各种利弊的综合。要粮食安全,也要交通安全,还要计及全面的经济发展,缺了什么也不行。这个安全的界限不断在移动。比如在粮食生产上有了科技的突破,单产增加,18亿亩的红线就可以减少一点。生物燃料的发展会挤占种粮用地,全球的粮食供应会减少,粮价会上升,红线就得朝更多的方向移动。这无数因素的作用谁也计算不出来。只能靠市场这台大计算机去求解。
下来的问题是,市场可靠吗?它能够保障粮食安全吗?要回答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没有简单的方法。这涉及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即市场能够最优地配置资源。市场不但能够保障安全,而且能够最优地配置,能够让大家得到最多的享受。这个理论的确不容易为一般人所接受。大家容易接受的是有个最优的计划。可是很少有人想一想这个最优计划算不算得出来?有计划按比例的设想是好的,就是没法计算这个计划和比例,只能退而求其次,请市场来解决这个计划和比例问题。这个结论是全世界花了死亡上亿人口为代价而得到的。搞计划经济的国家无一成功,最后都改弦更张,回归到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来。回顾过去,因粮荒而大规模死人的都是计划造成的。当市场存在的时候从来没有大规模饿死人。原苏联、中国,饿死几百万、上千万人,都是没有市场的结果,都是计划错误,而且这种错误极难纠正。
粮食安全并不是没有问题。生产,运输,分配,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问题。应付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方法是保有一定量的储备。联合国设立的储备标准是年消耗量的14-17%,据说我国的储备远超过此数,达到了40%。对中国而言,还有国际市场这个大储备库。说到利用国际市场保证粮食安全就会有许多议论,认为靠国际市场是危险的,自给自足是安全的。但是无论从经济学还是从事实来看,上述认识恰好错了。中国的国内市场就被计划破坏了,而世界市场要比国内市场可靠得多。当今全球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恰好就是自给自足的政策。相反依靠贸易和交换(国内的和国际的)才能保证粮食供给的安全。试问,对一个县来讲,是自给自足安全还是依靠交换安全?无疑,依靠交换更安全。因为一个小地区由于气候、天灾等原因发生供给不足的机会更大,如果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可以互通有无,供给的安全性肯定能提高。同样地,对一个省来讲,也是依靠交换更安全。可是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政策的要求是各省粮食自给自足。不论这个省有没有生产粮食的优势,统统要求自给自足。其结果是粮食生产有优势的省也发挥不出优势来,因为别的省不需要进口。事实上这个错误的政策一直执行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而到现在,在国际上我们的政策依然是自给自足。前年国际粮食价格上升,为了不让国内粮价受国际的影响而上升,国家规定不许粮食出口,使中国的粮农失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