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政治学概论 复旦大学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学
一、 政治的内涵
二、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第二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 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
二、 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三、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 西方政治研究的历史变迁
二、 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演变
重要名词
思考题
第二章 政治权力
第一节 权力与政治权力
一、 权力的界定
二、 权力、权威与暴力
三、 政治权力的维度
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一、 合法性的政治意义
二、 合法性的基础
三、 合法性与合法化
第三节 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
一、 阶级的概念
二、 社会阶级与政治权力
三、 “新阶级”的兴起
重要名词
思考题
第三章 国家政权
第一节 国家政权的本质
一、 关于国家的概念
二、 国家政权的本质
三、 国家主权
第二节 国家政权的历史形态
一、 国家的起源
二、 古典国家政权形态
三、 现代国家政权形态
第三节 国家与社会
一、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展
二、 国家与市民社会
三、 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
重要名词
思考题
第四章 国家政体
第一节 国家政体的一般理论
一、 国体、政体、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形式
二、 国家政体理论的历史演变
三、 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
第二节 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
一、 君主制与共和制
二、 民主政体
三、 极权政体
四、 威权政体
第三节 国家政体的民主化
一、 民主的政治含义
二、 政治民主化与国家政体
三、 政体民主化的历史趋势
重要名词
思考题
第五章 政府组织
第一节 现代政府的组织体系
一、 政府的概念
二、 现代政府的组织体系
第二节 立法机构
一、 立法机构的结构
二、 立法机构的功能
第三节 行政机构
一、 行政机构的结构
二、 行政机构的功能
第四节 司法机构
一、 司法机构的结构
二、 司法机构的功能
重要名词
思考题
第六章 政府职能
第一节 政府职能界说
一、 政府职能的含义
二、 政府职能的范围
三、 政府职能的两重性
第二节 市场机制与政府职能
一、 市场与政府
二、 市场失灵与政府介入
三、 政府职能的层次界限
第三节 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
一、 安全和秩序
二、 公共物品
三、 公共政策
第四节 政府治理模式的革新
一、 “新公共管理运动”
二、 政府治理的新模式
重要名词
思考题
第七章 政党
第一节 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政党制度
第三节 政党政治
重要名词
思考题
第八章 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含义与功能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主体
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途径
第四节 政治参与和政治现代化
一、 现代化与参与危机
二、 政治参与和政治民主
三、 政治参与和政治秩序
重要名词
思考题
第九章 政治发展
第一节 政治发展的概念
第二节 政治发展的类型
第三节 政治发展的一般模式
第四节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
重要名词
思考题
第十章 政治文化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含义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构成与功能
第三节 政治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 政治社会化
重要名词
思考题
第十一章 世界政治
第一节 世界政治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
第三节 世界政治的权力格局
第四节 主权国家与国际环境
重要名词
思考题
参考书目
后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的内涵
二、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第二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
二、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西方政治研究的历史变迁
二、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权力
第一节 权力的定义
一、权力的界定
二、权力、权威与暴力
三、谁得到权力?
第二节 政治权力
一、政治权力的特征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
三、政治权力:精英的、大众的
抑或多元的?
第三节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一、合法性的政治意义
二、合法性的三种类型
三、合法性与有效性
四、合法性与合法化
第三章国家
第一节 国家的兴起
一、国家的定义
二、国家的形成
三、国家理论诸流派
第二节 国家的演变
一、前国家的古典政治形态
二、过渡性的绝对主义国家
三、民族国家
第三节 国家与社会
一、国家—社会关系与国家自主性
二、国家与市民社会
三、国家与阶级
第四章政体
第一节 政体的一般理论
一、国体、政体、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形式
二、政体理论的历史演变
三、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
第二节 政体的基本类型
一、君主制与共和制
二、民主政体、极权政体与威权政体
第三节 政体的民主化
一、民主的政治含义
二、政治民主化与政体
三、政体民主化的历史趋势
第四节 国家结构形式的转型
一、单一制与联邦制
……
第五章 政府
第六章 政党
第七章 政治参与
第八章 政治发展
第九章 政治文化
第十章 国际政治
推荐阅读书目
第二版后记
前言
“复旦博学”是复旦大学出版社重点推出的精品教材
“复旦博学?政治学系列”教材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师大等国内多所高校的资深教授及学有专长的骨干教师参与编写
在内容上力求涵盖政治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相关的基础知识
讲清政治学这门古老学科的产生、演变及其发展
准确阐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政治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关于政治学(包括各门分支学科)的基本范畴、理论与各种社会政治现象的经典表述和精辟分析
旨在为国内各类院校政治学等相关专业师生提供一套比较规范的政治学基本教材
文摘
第一章 绪论
作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主题领域
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由于不同区域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类对政治本身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
政治学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所提供的政治知识和研究方法也就随着政治内涵本身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所以
我们在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知识框架、研究方法及各主题领域之前
必须先了解政治内涵本身的变迁
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的内涵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常常将政治等同于国家或政府的活动
严谨的政治学家们则认为
在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和政府还没有出现之前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一些地方就已经出现了政治实践活动
而且
即使在国家和政府出现之后
也不是所有的国家和政府活动都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活动
在理解政治的起源时
我们之所以要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古希腊时代
是因为
现代汉语中的“政治”一词
所表达的是英语中的“Politics”的含义
而“Pol—itics”的源头
则在于古希腊时代的城邦活动
(一)政治内涵在西方的演变
1.古希腊政治的内涵
在古希腊人的政治语汇中
国际关系论坛www.newslist.com.cn
“政治”一词源自“波里”(Polis)
该词在《荷马史诗》中指堡垒或卫城
同“乡郊”(demos)相对
雅典的山巅卫城“阿克罗波里”(Acropolis)
雅典人常常简称为“波里”
堡垒周遭的“市区”称“阿斯托”(asto)
后世把卫城、市区、乡郊统称为一个“波里”
综合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而赋予其“邦”或“国”之意
由“波里”衍生出的名词包括:属于城邦的人即公民、城邦政制、政体或政府、政治家、政治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