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尽管近几年中国汽车消费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但这种改善的步伐始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与新车销量激增和汽车保有量膨胀相伴而生的便是日益抬高的汽车投诉案件以及更多投诉无门的无力申诉。盖世汽车网在"3·15"前夕展开的主题为"直击汽车消费维权"的业界调查投票结果显示,七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相比其他行业而言,汽车消费者所受到的权益保障相对较差。
政策因素成投诉增长的主因
根据中消协1月份发布的消费者投诉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汽车投诉同比增幅达到了51.1%,使得汽车成为投诉量升幅最大的商品;另据由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清华汽车工程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汽车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投诉分析报告,在过去的一年中全国汽车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投诉由2009年的41.9%增长到了61.62%。
在调查中,来自政策层面的因素被业界视为导致当前汽车消费环境改善进程缓慢的主因:"政策滞后"和"政策执行不力"分别获得了26%和24%的投票率;"整车厂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21%的投票率凸显当今整车厂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具备着强大的干预能力。
此外,"消费者话语权弱" 以及"媒体舆论监督不足"也各获得了22%和7%的投票率。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在法律政策未完全健全的背景下要想很快提升话语权至少在目前看来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汽车产品召回条例即将出台
从业界预测的现阶段中国市场上应召回却未能召回的汽车数量比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整个汽车消费环境的另一面。参与调查的1611位业内人士几乎一致认为,目前至少有10%的汽车逃避了召回之责。其中,预估这一比例在10%~30%的人士达到了35%,30%~50%的为37%,认为50%以上的亦高达28%。可见业界对汽车召回制度的缺失抱有极大的担忧。
目前中国市场的汽车召回制度主要是按照2004年10月1日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由于该规定在多方面不完备无法引起整车制造商在产品召回上的重视,由"部门规章"上升至"法律法规"的《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曾在去年年中拟了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根据媒体最新的报道,这一条例有望即将出台。相信随着该条例的出台,召回制度的不断完善能有效改善整体的汽车消费环境。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刘平均13日表示,法制办对汽车管理召回条例的出台非常重视,这一条例计划今年出台。
刘平均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13日举行主题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对于进口汽车、合资品牌的汽车和自主品牌汽车的召回管理始终一视同仁。2010年我国汽车召回的总数累计达到117.7万辆,其中进口汽车召回17.6 万辆,国产合资品牌的汽车召回96.2万辆,自主品牌汽车召回3.9万辆。
刘平均介绍说,丰田汽车在全球的召回,质检总局出面干预,有效保护了中国消费者利益。对于潜在的一些安全风险,国家质检总局正在组织专家和有关的实验室进行分析和研判。
刘平均建议,现在的法律规定是5万元才能移交公检法,建议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惩处力度,把假冒伪劣的行为由结果罪修改成行为罪,凡是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犯罪,不论数据大小,一律移送公安机关严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