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两会述评: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14 14:2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2011年的全国,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会内会外最响亮的声音、最重大的主题。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就业状况全面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中国书写出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2011,当我们对下一个五年规划布局时,“民生”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提出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还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处处体现着对民生的高度重视。
  走进“十二五”,一幅更加美好的民生图景在人们眼前展现。
  改善民生成共识
  站上新起点,开启新征程。代表委员们对“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共识格外清醒而坚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发展经济,为了什么?人们在思考,也更加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
  “如果只有GDP的快速增长,而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不快、幸福感得不到提高,享受不到发展的成果,那么我们推动经济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提出,民生是第一目标,抓住了“民生”,我们前进的方向就不会出现偏差。
  “先有百姓幸福感,才有政府满意度!”全国人大代表、西宁市市长毛小兵说,相比种种经济增长指标,老百姓更看重出门、看病、买菜是不是方便,看重饮食用药是不是安全,冬天有没有暖气。群众利益无小事。“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真正让改善民生成为科学发展、转变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不能等、不能慢。
  走过“十一五”,中国综合国力空前跃升,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与此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明显增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坦陈,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等,基本上集中在民生领域。可以说,中国所处的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
  正视问题方能找到应对之策。不少代表委员表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中国必须直面矛盾和问题,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下大力气弥补民生短板。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其意义绝不仅仅限于人民生计本身,同样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当前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重庆市有这样一笔“促就业”账:通过政策扶持,创办发展6万户微型企业,新增约30万个就业岗位,为地方创造6亿元税收……惠民生和促发展,完全可以实现“共赢”。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谈到,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需求,有助于促使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转为内需拉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存在不少有利条件。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积累了雄厚的财力,这为“十二五”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社保、医疗、教育等多项改革的扎实推进,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创造了有利的制度保障。
  更重要的是,党和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把民生追求更加深刻地融入发展进程,一个个民生“路线图”、“时间表”昭示人们,改善民生成为更加自觉主动的国家行为。这让代表委员们感到鼓舞,也给亿万百姓带来希望。
  真抓实干惠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怎么干?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要让百姓的“钱袋子”更鼓。
  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首先要促民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年均增长7%,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要超过7%,迈出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历史性一步,并强调“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这符合新时期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乃众望所归。”他表示,实现“民富”的目标,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切好“蛋糕”。一方面,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提高居民收入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收入分配改革,规范分配秩序,健全收入分配体系,实现共同富裕。
  就在两会召开之际,部分省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国务院原则通过个税改革方案,这些有助于“民富”的政策措施受到代表委员们的充分肯定,“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需要这样实实在在的惠民之举!”
  要为百姓创造更多“饭碗”。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二五”,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确定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这给人们在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吃了一颗“定心丸”。
  “促就业,渠道还要更多些。”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认为,帮扶大学生就业,应多采取措施,引导和鼓励他们到基层去、到中西部地区去。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教授蔡建国认为,“小企业、大就业”,从扩大就业的角度看,今后应多扶持中小企业,让其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要编织一张更加坚实细密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未来几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将面临城镇化加速、老龄化加剧等冲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成为‘十二五’时期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表示。他说,经过“十一五”的探索实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今后还要继续扩大覆盖面、不断提高待遇水平,“只有建立健全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社保体系,才能为百姓解除后顾之忧,让百姓拥有更多的安全感,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
1  上一页   推荐微博 张春贤 民生建议回复 蔡奇 郑继伟 胡坚全部收听 相关专题:  



发布]] 对话]] 建言]] 观点]] 人物]] 声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6 07:37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