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9月4日,广东碧桂园学校在礼炮、鲜花、掌声中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一所崭新的民办学校诞生了。
1995年9月4日,在建校一周年之际,我成了广东碧桂园学校的一名新成员。这一年,我32岁,在教育战线上整整工作了13个年头。
为什么选择广东碧桂园学校?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我当初选择广东碧桂园学校,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体制灵活,去留自由。我曾经有两次调入内地重点中学和一次调入上海市某中学的机会,都因当地教育局不肯“放人”而只能作罢。1995年8月底,经朋友介绍,我来到了朋友很向往的广东碧桂园学校,利用面试的机会,在校园里转了一圈(由于校园太大,差点迷了路),便走进了中学部。面试通过后,经过三天的试教正式聘用了,“调动”办好了,手续再简单不过了!第二是挡不住高工资的“诱惑” 。当时的工资接近内地10倍,且从不拖欠,因此更加坚定了不再回原单位的念头。我算了一笔小账:趁年轻,干几年(相当于内地几十年的收入),有了一定的积蓄,吃利息(那时的利息很高),回去养老算了。
为什么留在广东碧桂园学校?本打算干几年就回去,可为什么一干就是15年?我现在想:如果可能,我愿意干到退休。我梳理了一下,理由可用“四好”来概括:
有一位好老板
杨国强先生斥巨资办碧桂园学校,兑现“善教者奖其屋”的诺言,办学不为赚钱(杨总说:即使学校赚了钱,我一分不要,赚的钱一部分用于学校发展,一部分用于提高教师待遇,一部分作为教师退休基金),世界屈指可数,中国绝无仅有,杨总的大气魄、大手笔令人钦佩。杨总的办学思想是超前的,对学校的定位也是很高的:碧桂园学校要办成国际学校;碧桂园学校的教职员工都要会讲英语,包括扫地的阿姨;碧桂园学校的学生用英语与外国人交谈,要能对答如流;虽然公司的资产几百亿,但学校比公司更重要;碧桂园人要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树立光辉典范;碧桂园学校要办成经济大潮中的“黄埔军校” ;碧桂园学校要成为未来成功人士的摇篮;碧桂园学校要办成中国名校和世界名校。杨总卓识远见,高瞻远瞩,碧桂园学校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有一批好领导
碧桂园学校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可谓高手如云。因工作关系,我陆续结识了胡百良校长、梁怀林校长、徐玉勤校长、于惠玲校长、吴兴 校长、廖校长、梁校监、程晋升校长、季德华校长等一批老领导。他们中有全国知名的校长,有全国知名学校的领导;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有学者风范,潜心教育教学研究,管理经验丰富;他们对工作满腔热情、全心投入,对事业孜孜以求、务实创新,对生活严谨俭朴,对教师关怀备至,对自己严格要求。他们的言谈举止、敬业精神、人格魅力深深地感动着我,影响着我,改变着我,能与他们共事,我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也让我对学校和自己的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
有一个好环境
学校高档、现代化的硬件设施不必多说,单从数亿元的投资就知道这个花园式、网络化的校园有多么漂亮诱人。
更诱人的是她的软件设施,可以说碧桂园学校16年走的是一条不断改革的创新之路,课程改革、学制改革、理念创新始终伴随着学校成长,这不是一般学校都能做到的。“保证基础,发展个性,服务社会”的办学模式内涵丰富;创办名符其实双语学校和IB国际学校成为现实;《碧桂园IB国际学校九项标准的研究与实践》全国独创;研究、开发、实践《碧桂园课程体系》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倾注的是全校干部、师生的智慧和汗水,收获的是沉甸甸的成果和笑容。
最诱人的还是她的人文环境。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从不论资排辈,学校为大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你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你不用和领导拉关系,你不用请客送礼,你只要尽展自己的才智,努力工作,干出成绩,就会得到认可。我在碧桂园学校,从一般老师做起,一年后担任学科组长,之后又担任教学副主任、教学主任、学段校长、部门副校长,职位不是特权,而是意味着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我感谢碧桂园,她不仅让我成长,也让我的女儿在碧桂园学校从小学到中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有一个好待遇
物质是基础,没有好的待遇肯定留不住人,只有好的待遇不一定留得住人。碧桂园给我的待遇是丰厚的:学校赠送的一厅三房,工资收入不断提高,购买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存储补充养老金,节日慰问金,每年一次暑假旅游……有人说在碧桂园工作很辛苦,是的,如果是在一个清闲的地方,你会有这样的待遇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觉得,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正确看待辛苦,因为我们与学校的命运是紧密连在一起的,学校和我们的关系就是“皮”和“毛”的关系。我常常这样想:如果我不努力工作,消极懈怠,受害的只是学校吗?如果我努力工作,追求更好,受益的只是学校吗?因此,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我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
我感恩碧桂园,是她让我拥有了现在的一切;我祝福碧桂园,因为她是我理想的家园。我衷心祝愿碧桂园早日成为中国名校和世界名校,到那时,我会很骄傲地说:我是碧桂园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