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马耳他瓦莱塔2月28日电 (记者王昀加李国荣)几天前,他身处局势动荡的利比亚,担惊受怕、亟待救援;几天后的28日,他已乘坐包机,从地中海岛国马耳他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在客轮航行和进港等待包机的时间里,他怀着感恩的心成为临时志愿者,尽自己所能协助使馆工作人员。
“我是主动过来帮忙的,看有什么能做的。”记者27日在中国驻马耳他使馆租用的第一艘撤离客轮上采访,恰好遇到正在指挥室待命的志愿者、中建八局第七项目部员工袁琢成。问到成为志愿者的原因,袁琢成的回答很干脆:“他们是我的救命恩人!”
袁琢成向记者说起“这辈子无法忘记”的一天:24日早上九点钟我们赶到集合点,然后撤到海滩,开始排队……到登船那时候已经是晚上6点半了,没想到船长以满载为由拒绝上人。当时沮丧的心情无以形容。
为了让袁琢成和其他100多人上船,马耳他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刘美崑同船长反复交涉,从客轮最底层爬到最高层,用海事卫星向大使张克远汇报,来来回回不知多少趟。经过2个多小时的耐心沟通,船长终于同意所有人上船,一个都没有落下。
“他们远道而来,不可能在班加西停留,也没有人能够继续为他们安排食宿。班加西港的局势瞬息万变,如果不上船,他们随时可能出现风险。救命如救火,我们不能留下任何一个中国同胞在岸上。”刘美崑参赞这样说。
回忆当时的情景,袁琢成感慨万千。“刘参赞就站在上船前的小通道上,外面下着雨,通道非常滑。他声音已经沙哑,很难说出话了,但依然声嘶力竭地大喊:‘你们放心,相信中国政府,相信我们不会留下任何一个人!’”
“当时虽然还没有上船,但是我和其他工人听了后都很有信心,我们相信政府绝不会扔下我们!”说到此,袁琢成的声音逐渐哽咽。
登上船的袁琢成如释重负:“上船后我就感觉踏实了,晚上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虽然外面风浪很大,但当时已经觉得无所谓了。”
而客轮上的设施条件更让工人们喜出望外:“登船前我们有打地铺、睡甲板的准备,进来一看有床,有热水,能洗澡,还有免费可口的饭菜。说实话,这是我们能想象的最好情况。”
在船上生活的短短几天,袁琢成常常跟在使馆工作人员身边,帮着出谋划策,在工作人员和撤离人员之间传递信息,或是做一些事务性工作,在船上贴中文路标、召集人员、疏散人群、喊话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