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15金融维权启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28 15:0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投资理财热潮中,关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投诉和争议也在升温。
  你是否因为不实宣传而投资了本不该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是否在保险理赔中有过不愉快的经历?是否因为非法炒股软件而损失惨重?
  随着金融渐渐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渗透,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现代金融服务业带来的便捷,但那些在与金融机构打交道过程中发生的不愉快,总是让我们有苦难言。借3·15之机,成都商报将推出3·15金融维权系列报道,收集你的宝贵意见,并向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及时反映,以期为金融理财市场的净化和发展做出一丝贡献。
  一份问卷
  八成受访者希望有第三方渠道
  上周,成都商报联合新浪四川进行了一次关于金融维权的网络问卷调查,截至昨日中午13时,共有1387人参与了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市民认为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还存在更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往常存在的排队难、理赔难等问题仍然没有多大的改观。同时,绝大多数市民希望有一个第三方渠道,能够有效地投诉金融机构并得到解决。
  “过去一年中,你对哪一类金融机构有过不满和投诉?”对于这个问题,选择从未投诉过的占27.7%,投诉过银行的市民最多,占42.6%,此外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投诉率分别为27.7%、4.3%和4.1%。
  那么,对于投诉率最高的银行,市民觉得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呢?调查结果显示,“排队时间长”仍是市民最不满的地方,选择此项的达到38.3%,位居第二的问题是“霸王条款多”,占21.30%,接下来则依次为“收费高”、“理财产品夸大预期收益”、“网银的安全隐患”、“变相搭售其他产品”、“ATM机故障多”、“业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
  对于保险公司,理赔难仍是对保险公司最大的怨气所在。在保险理赔中,48.9%的市民最不满“保险公司想方设法推卸责任”,36.2%的市民不满“理赔程序复杂”,还有14.9%的市民不满“赔付额度远小于承诺”。
  而对于此前饱受争议的风险揭示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过去一年仍有多数市民觉得金融机构还做得不好。对于“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向你销售产品时,是否充分揭示了风险?”这个问题,76.6%的市民的答案是“没有,更多只是强调收益”,19.1%的市民选择“说过有风险,但是比较模糊”,仅有4.3%的市民认为金融机构向他们充分揭示了风险。
  从调查结果看来,对于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的改善,市民们还有很多的期待。同时,对于是否希望有第三方渠道可以有效投诉金融机构,76.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希望有渠道可以有效反映意见并解决。17%的受访者不相信会有这样的渠道,此外有6.4%的受访者觉得“无所谓,投诉了不一定能解决”。
  一项承诺
  你的每个意见都将得到反馈
  在与金融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你受过哪些“伤”?存款变保险,信用卡销卡难,还是遇到种种不合理的门槛?这些都是我们希望知道并不断寻找解决办法的金融“怪相”,而我们也承诺,从今日开始的3·15金融维权系列报道中,我们将重视你的每一通电话,每一个投诉,我们将及时向监管部门反映,与金融机构沟通,不管是大事小事,我们都将竭力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态度。
  所以,从今天起,如果你觉得在金融机构遭遇到了不公待遇,或者对金融行业有任何意见和建议,都可以拨打热线电话(028)86613333-1告诉我们,我们将及时与你进行沟通。热线开通时间为每日9:00~17:00。
  过去一年中,成都商报金融工作室一直坚持监督行业不公,帮助老百姓与金融机构搭建对话平台,促进金融理财市场的和谐发展。
  2010年7月,本报连续多天推出“信用卡刷卡消费遇难题”系列报道,揭露信用卡消费中申请撤单存在的种种问题,获得了市民和机构的广泛关注,省银监局也建议各商业银行金库优化信用卡业务,并履行提前告知义务;
  2010年,本报多次报道了信用卡未激活收取年费的行业争议问题,8月,银监会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严禁银行在信用卡激活前收取任何费用;
  2010年11月,由本报率先报道的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派人在银行网点销售”银保新规一事,引起四川省内银行保险两大行业的巨大反响,曝光了多起机构忽悠下“存款变保险”的案例,并向公众揭示了不良销售人员在推销银保产品时存在的陷阱,同时监督金融机构严格执行监管部门新规。
  一次活动
  专家现场教你如何维权
  在我国,金融投资理财日渐普及,但是因为金融消费者尚未被列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范围,他们的权益常常无法受到恰当的维护。与金融机构的接触,几乎都是关于钱的事情,一旦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很有可能将直接损失财富。但是面对庞大的金融机构,我们应该如何维权?
  在本次系列报道期间,成都商报将邀请专业人士举办现场讲座,告诉你金融机构的哪些话不能信,揭示可能遇到的种种陷阱,教你保护好自己的钱包。相关讲座事宜请关注本报的后续报道。
  成都商报记者 吴宇宸
  
(责任编辑:王霄)
成都商报
3070粉丝
关注
财经要闻
1276粉丝
关注转发到微博


更多
收起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爱分享
转发至:
白社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9 07:3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