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研究-“北上广”缘何吸引大学毕业生?“蚁族”、“孔雀东南飞”等广受关注的现象,无不显示了中心城市“北上广”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强大吸引力。那么,“北上广”是否确实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流向? “北上广” 主要吸引什么类型的大学毕业生?本研究以2009届麦可思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为出发点,将大学生流动模式和就业城市类型选择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 数据说明
本研究采用了2009届麦可思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麦可思于2010年初完成了对2009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抽样50万人,回收问卷24.5万份,其中有效问卷22万份。调查涵盖了“211”院校、非“211”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应届毕业生。本研究删除了样本中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以及缺乏关键信息的个体,最后筛选出78756个本科毕业生样本。
>>> 基本结论
1)大学生从就学地流向就业地,有四种不同模式:不动、聚集、交换、发散;
2)向“北上广”聚集并不是大学生就业流动的主导模式;
3)“北上广”吸纳的大学毕业生主要来自各自的邻近省份。
>>> 主要结论
1)流动模式
根据就学地-就业地的关系,可以定义四种就业流动模式,即:
不动——包括在中心城市内停留不动、在其他直辖市内或者省内不动。
聚集——包括向全国中心城市或者区域内中心城市的聚集。
交换——包括了其他直辖市之间的交换,以及省际交换(包括副省级城市之间和地级市之间的交换)。
发散——指离开中心城市,或者离开其他直辖市或副省级城市。
以就学地-就业地的关系来分析,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不动模式(45%),其次是聚集(21%)和发散(21%),最后是交换(13%)。
· 较高的“不动”比例意味着高校毕业生有较高的本地偏好。这既可能是由于本地较高的就业概率,也可能是出于各地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壁垒,导致异地就业困难。不动模式中,存在大量毕业生的省内流动。省内劳动力市场比较同质,进入的成本较低,毕业生容易找到工作。
· 聚集分为向北上广这类全国中心城市的聚集和向区域中心(直辖市或副省级城市)的聚集。虽然“北上广”的预期收益高于区域中心城市,但是预期成本也较高,进入困难程度大,找到工作概率低。这会导致更多毕业生选择区域中心城市,而非全国中心城市作为聚集的目的地。
· 以就学地-就业地来衡量,向中心城市聚集的毕业生远远多于离开中心城市的毕业生。其中,聚集毕业生占全部毕业生的13%,离开“北上广”的发散毕业生仅占全部的2%。在初次就业的毕业生中,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逃离北上广”或离开区域中心城市的现象。
2)不同群体就业流动模式的选择
· 弱势群体的就业流动性小于其他毕业生。女生、来自非“985”和“211”院校本科生、来自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的毕业生选择“不动”模式的比例高于男生、来自“985”和“211”院校本科生、来自教育程度较高家庭的毕业生。这可能与流动的预期成本有关。虽然流动能带来较高的预期收益,弱势群体学生未必能负担较高的流动成本。同时,他们的风险规避程度可能也高于其他学生。
· 重点院校毕业生离开中心城市的比例远远高于非重点院校毕业生。例如,30.8%的“985”院校毕业生选择了离开中心城市,而“211”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只有各19%的毕业生选择了离开中心城市。更多的重点院校毕业生选择离开中心城市可能反映了他们有能力在非中心城市找到合意的工作。当然,也可能是由于重点院校集中在中心城市,而这些城市就业市场饱和,无力吸纳这些毕业生。
· 就学地在中、西部的毕业生选择聚集和交换的比例高于东部和中心城市毕业生。35%在中部就学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向中心城市聚集,26%选择流向同层级的城市。这与以往研究的发现一致,即中、西部保留人才的能力较弱,属于人才净流出地区。
3)北上广集中的再分析
聚集北上广的毕业生主要来自于这三个城市的周边省份,这在上海和北京更为明显。从生源地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北上广就业毕业生中有9%来自副省级城市,57.7%来自地级及以下城市。而在非本地生源中,多数毕业生来自邻近省份(参见图1至图3)。以就学地划分也可以发现显著的类似情况(参见图4-图6)。北上广就业毕业生中有28.4%毕业于其他副省级城市,32.9%毕业于地级及以下城市。在集中到北上广的毕业生中,多数属于在附近高等教育大省就读的毕业生。
>>> 报告图表如下
以下图表数据均由作者根据麦可思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计算。
文: 杨 钋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麦可思学术顾问
门 垚 麦可思研究院
马莉萍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