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西安1月27日电 (记者陈晨)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已面临人口老龄化趋势,随之“未富先老”亦成潜在危机。目前,中国各地一年一度的政治生活“重头戏”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上,来自各个阶层的民意代表们正在努力寻找对策以应对“银发浪潮”。
资料显示,当前,中国老龄人口已达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12.5%,与老龄化问题相伴而生的是严峻的养老形势。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的成家立业,“4-2-1”式的家庭结构正在冲击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空巢老人”现象也在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异地求学、工作而变得愈发严重。
在密集召开的中国地方上,各地的民意代表不约而同地将应对老龄化视作是中国未来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问题。生活保障、日常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是一些民意代表提出的老龄化三大“症结点”。
从事社会学研究的西安学者刘世文认为,“空巢老人”现象日趋严重,依靠子女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应该发展社区养老模式和各类养老机构,依靠全社会养老。
有学者指出,社区养老机构设施不足、专业人才特别是心理人才短缺、缺乏系统指导,是社区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政协贵州省十届四次会议上,来自遵义的李小薇、李春鸣等5名委员的一份提案就说明了这一点。他们经过调查发现,对养老事业认识不足、经费不足,服务人员规模小、素质低,缺乏专业化管理等因素,对社区养老“影响较为明显”。
在广西,来自代表委员的调研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20家养老机构的358名护理人员中,取得护理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仅为35.52%,持有养老护理员执业资格证的仅有10人,专业服务人才缺乏成为老年人养老的主要障碍。
针对症结,代表委员们纷纷开出“药方”,以期为老龄化困局“破题”:“建立日夜服务站,医护结合,完善社区日夜照料全覆盖,建立社区助老员制度”“建立老年食堂,解决老人吃饭问题,引用社会中介家政等服务,使空巢老人老有所依”“有条件的社区可以成立老年夕阳红发展公司,吸收精力旺盛的老年人,发挥他们的优点和特长,发展相关产业,把收入用到老年人的福利机构,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
沈阳的“社区老人日间照料所”亦为社区养老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白天,老年人在这里可以享受到医疗、餐饮、娱乐、健身等服务项目,而夜间,不愿意寄宿的老人可以回家居住。
沈阳市本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加快建立区域性养老中心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所。
安徽省政协委员李孳建议,应当推广“社区托老所”,为居家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情感慰藉等服务,免除子女上班期间的后顾之忧。
陕西省政协委员董家蕙则认为,应当建设相应社区的“15分钟服务圈”的支撑服务体系。一方面由政府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和志愿者团体参与,另一方面准许有一定诚信度和服务水准,能够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社会服务业链接进入该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针对普遍存在的机构养老中的人才缺失问题,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设卫生学校教师郝西燕呼吁设置具有政府岗位津贴的养老服务业专职人员岗位,以此吸引中职卫生学校毕业生和大专院校医学生报考相应岗位。同时引导各医学大专院校设立养老服务专业,为养老事业培养中、高级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