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开始东莞:转型升级刚开头 人力资本升级更关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6 12:2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url]  
转播到腾讯微博[img]http://img1.gtimg.com/news/pics/hv1/167/180/711/46278842.jpg[/img]
[img]http://img1.gtimg.com/news/pics/hv1/167/180/711/46278842.jpg[/img]
东莞一电子厂组织员工参加户外拓展培训 CFP供图
样本启示
转型升级,人力资本升级比产业项目升级更关键。
“全国各地涌到 “世界工厂”的廉价劳动力,一度是取之不尽,但从2004年起,每年初春时节,东莞都要例牌式地闹“民工荒”,金融危机后愈演愈烈。东莞市副市长江陵曾说,东莞单纯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来保持产业活力、维持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那么东莞经济未来如何保持活力呢?关键还是“人”。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在东莞调查时发现,金融危机后,从东莞政府到企业已越来越明确,企业转型升级亟须把劳动力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人力资本升级比产业项目升级更关键,“人力资本驱动模式,比唯利是图的经济驱动模式更长远、更可续、更可观”。
走在转型升级路上的东莞,正在大力度谋划做“人”的文章,探索提升人力资本。
探索1:
升级新莞人
企业转型要求更高 政府贴钱培训工人
东莞有1000万人口,户籍人口与新莞人的比例为1:4。这些占人口绝对优势的新莞人,绝大多数是在企业、工厂内工作。可以说,东莞的产业要转型升级离开了这群人将是无米之炊。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所研究员李华芳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东莞提升人力资本的突破口就是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
“厂子转型升级,工人也得升级才行。”东莞育才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潘庆修从上世纪80年代就在东莞开办培训学校,他观察到:“金融危机后,技术需求越来越旺,而且对技工门槛要求更高,培训时间更长。”陈钱龙以自己所在的家具雕刻业为例,金融危机后东莞不少雕刻厂都开始用电脑刻花代替手工,但一些关键工序仍要人工来完成,对工人要求更高了,“得自我充电,否则跟不上产业发展”。
“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部分企业倒闭,造成东莞务工人群流失,学校生源有所下降,但优势工种如模具,人力资源和会计等项目依然上升。”东莞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张本昌也表示,相当一部分学员因为厂子转型升级后,为了提升自己技能来参加培训。
需求增多,也带旺东莞培训市场,一度减少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2010年又增至413所。东莞人力资源局有关负责人透露,东莞2010年培训量达67万多人次,年职业技能鉴定量达10.5万多人次。张本昌说:“随着企业的用工需求变化,还开设了一些新的行业,如物流、营销师等。”
实际上,早于2007年4月,东莞市就已正式启动新莞人培训工程,按照政府补贴费用、社会承办培训、部门监督实施的方式运作,专项职业能力、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每人分别补贴200-500元不等,不足部分由个人和用人单位三七开。东莞市人力资源局有关负责人透露,到2010年12月为止,东莞市共组织新莞人参加培训共41.1万人,累计核拨补贴5318.1万元。
“现在各个镇都在办针对新莞人的培训。”在潘庆修看来,目前政府主导的新莞人培训项目还较低端。
不过,中山大学教授刘林平负责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珠三角外来工参与正规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近四年一直在20%-30%波动,2010年是历年来最高,达28.84%,但仍比长三角低近八个百分点。可见,外来工培训力度还得继续加大。东莞民间评论人士肖功俊则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政府启动新莞人培训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定要及时评估企业需要何种人才,东莞需要何种人才,否则会好心办错事,效果打折扣。
探索2:
本地人再造
“地主”走进“村民车间” 缺工问题就地解决
在很多人的眼中,提到东莞人力,本地人常常被忽略。但事实上,东莞有超过180万的本地人口———调动得好,这显然也是巨大的人力资源。
不过,在人们的印象中,东莞本地居民很大部分都不愿出来工作,只呆在家里“做地主”收租、等着分红,而年轻人则多进入事业单位,不愿进工厂。一场金融危机,惊醒了当地居民的危机意识,观念也在悄然改变,村民开始自我再造。
1月11日,在樟洋社区居委会招商办主任赖俊强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南大时装针织有限公司的一个车间。一进去,赖俊强就与坐在灯下剪着线头的一排女工亲切地打着招呼,拉起了家常。该车间是东莞从2009年开始大力推广的一种就业形式———“村民车间”。
这个车间成立已有1年多,一开始并没有引起本地居民的兴趣,只有5个人报名参加,而现在已经增加到了近60人。车间组长侯永霞说,自己结婚后已有七八年没有出来工作,但呆在家里无聊,出来过得更充实了。厂长张王胜说,他们更稳定,流动性没那么大,解决了缺工问题,“如果还有村民要进来,肯定欢迎”。
据东莞市人力资源局提供的材料显示,目前全市组建了“村民车间”459个,安置了属地劳动力1.7万人。“关键是改变了当地人的观念,大家愿意到工厂工作了。”赖俊强说,以前这些妇女多是在家打麻将,现在出来工作,过得更充实,赌博风气也少了很多。据东莞当地媒体报道,樟木头在开设村民车间后的1年多时间里,户籍人口赌博减少了48%。
为了改变本地人才每年大量涌向行政事业单位,而较少流向企业单位工作的局面,东莞启动了户籍青年就业培训计划,个人只需要负担技能培训费用的十分之一,政府补贴十分之九。张本昌说,作为参与的培训机构之一,2010年已经进行了5期,500名东莞青年来培养,“受到本地青年人的青睐”。十一五期间,东莞市共组织8.9 万人次户籍劳动力参加了资助性技能培训,其中2010年1.47万人次,市财政核拨技能培训补贴1.18亿元。
一位在政府事业单位工作的职员告诉记者,政府部门岗位就那么多,而每年毕业的东莞大学生则越来越多,大家都想挤进来,这肯定是不现实。他身边一位同事原来在镇里工作,后来主动去到工厂的“青年车间”,现在已经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收入涨到1万多,“工厂发展前景更好。”
探索3:
提升软环境
企业引才搬到“湖边” 环境好了留住人心
对东莞产业升级来说,更宏大的目标是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这背后,则暗含着一个常常被忽略的因素:整个城市或社区的吸引力———而不仅仅是此前常被挂在嘴上的企业吸引力。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李荣山2009年毕业求职时去了一趟东莞寮步镇,迄今记忆犹新:“就像一个大工厂,很有钱,但是不修边幅。在这种地方,挣点钱还行,但要搞研究,条件不够好,几条街都找不到一家书店。”今年刚毕业的小黄被单位派到东莞,他的第一印象是环境不好、又没文化。
近年来,东莞已经开始着力提升城市形象,提升“软环境”来吸引人才。以规划72平方公里土地的松山湖来说,坐拥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提出“环境就是生产力”、“科技共山水一色”。松山湖的横空出世,印证了更优质的城市环境才能吸引来更优质的人才。
2010年,广东正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把公司研发部门搬到松山湖科技园区,而把工厂依旧放在高埗镇。该公司技术总监梅领亮说:“搬到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发现在高埗镇越来越难招到人了,尤其是中高级人才。”梅领亮说,在松山湖推开窗,满眼绿色,跟东莞其他镇街景致完全是两个模样,搬到松山湖之后,发出招聘启事,收到的求职简历明显多了。“很多应聘者来到这儿一看,与印象中的东莞完全不一样,选择留下来的人多了。”
李航说不仅要招得来人才,更要留得住人才。在李航看来,高科技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已经成为行业最宝贵的资源。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主动先谈起松山湖的人才问题。“优质的软环境,才能吸引优质的人才。我们会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软环境,建设好住房、出行、教育和医疗等生活配套,提升松山湖的人文环境,从而聚集人气。”
毕业于浙江大学的梅领亮说公司搬到松山湖后,最令他满意的一点就是松山湖每个月都会组织一些研讨会、报告会,增加了科技氛围,“以前在镇上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梅领亮说,“这边的环境好了很多,公司原来很多员工都不想入户东莞,现在则想入户了。”
■专家建言
人才政策多些柔性
东莞市人力资源局提出“海纳百川,以招商引资的气魄招才引智”。东莞市近年来先后出台各类人才政策19份,准备投入2-3亿元用3-5年时间面向海内外引进50名领军人才,培养造就15-20个科技创新团队、50-100名科技领军人才和200名科技领军后备人才。
不过,在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看来,东莞在引进人才方面还过于拘泥于条条框框,“有点唯指标论,过于强调一些硬性指标,如学历、职称之类,人才应用的形式也较呆板,其实政府出台的人才政策应该更灵活、更柔性。”肖功俊举了一个例子,东莞文化部门制定了一个引进文艺人才的措施,“门槛之高,试问他们自己有几个人能达到那个要求”,他认为东莞一定要先摸清自己的人才家底,然后再制定自己的政策。
李华芳说,要把选人的权交给企业,企业说这个人才我要引进的,那么他就是人才,而不是政府来选。
■记者观察
人的升级更为关键
在新形势下,东莞祭出产业转型升级这一药方来保持经济活力。问题在于,转型升级后的产业还是需要人来推动发展,而且人的素质要求只会更高。否则,即便产业项目升级了,没有匹配的劳动力,起步都难,何谈永续发展?更谈不上整个社会的转型和发展。
早在2007年,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所研究员李华芳就提出东莞转型应从提升人力资本开始,他迄今仍这么认为:“人的转型时间可能稍微长久一点,但一旦人力资本提升,也就是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将会有助于广泛的创新和变革。”在他看来,人力资本提升后,企业家才能发挥自下而上推动的自发转型,这与政府主导的产业转型极其不同,此时政府无须制定规划,只需要做好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创业和发展环境即可。
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在前不久的一次会议上坦言,东莞的最大动力和阻力都来自于人,如果不能实现人口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也将缺乏有效支撑。诚哉斯言!可以说,劳动力不升级,东莞永远只有低端产业,东莞永远也只是农村。
背景
金融危机后
缺工更缺才
“媒体每年都会报道东莞的‘民工荒’,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不过金融危机后,企业招工确实越来越难。”东莞本土最大的人才市场智通人才公共关系部高级经理蔡小梅说,东莞企业为了招工,不得不加薪。“现在不缺订单,缺工,工厂不敢接单”。意大利一家采购企业驻东莞代表陈嘉雯观察到,不少供应商不愿意接单,因为工厂招不到人。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说:“金融危机发生后,一大批农民工返乡,之后没全回来,而新进来的人越来越少,东莞结构性缺工的特点越来越明显。”
企业喊缺工,但更缺技工和中高级人才。在东莞创业的江西人陈钱龙凭着自己一手好的木雕技术,成了香饽饽,半年已经换了3份工作,“厂子缺技工,有技术的话很好找工作”。除了技工,东莞也面临经营性人才的缺乏。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航每次到北京、上海、西安等地都心生感慨,“上海一年高校毕业生就有五六十万人,这都是人才,东莞没有这样的先天优势。”
高端、专业人才的缺乏,制约东莞新兴产业的发展。以东莞发展动漫产业为例,记者采访的数家动漫企业都反映,东莞动漫人才完全是空白,缺人是他们遇到的头号难题。一家动漫企业在松山湖注册,但办公的地方仍留在广州,因为广州有更多动漫人才,也更好招人。东莞当地一家主流媒体跑东莞人才市场多年的记者说,东莞发展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新兴产业,人才缺口都很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06:13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