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影像中的“Chinese”幻化成“China”,民族习惯中庞大的集体无意识,再无法遏制当代中国人登台说话的欲望———世界如何看待中国,中国如何看待自己?对于国家形象“名与实”的反思,与向往一道,不曾休止
法治周末记者 刘雅婧
历史纵轴上的中国人从群体中渐次凸显。
这一概念,最终变成了60秒的中国人群像图———《中国国家形象人物篇》———正以每4分钟一次、每小时15次的频率在纽约时代广场街角的6块大屏幕上滚动播放。
2011年1月18日起,从纽约时代广场的任何一个角落,抬头就可见无数中国人平和幸福的笑脸。一抹中国红背景下,59位或知名或平凡的当代各界人士代表,聚合成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这是一次主动的“自我介绍”。
或许正如上海灵狮广告董事长沈赞臣所言,“仅仅是历史巧合”,同一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乘坐专机抵达华盛顿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抵达美国的还有即将落实的450亿美元订单,和一个大国在复杂地缘政治中,想要和平崛起的愿景与形象。
相由心生,就在百多年前,新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李鸿章访美,彼时学法西方,企图寻求王权中国的发展之路。尽管“铁腕宰相”个人魅力与渊博学识令西方惊讶,却无法扭转一个民族“积贫积弱”、“东亚病夫”的颓唐形象。
而今,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用经济实力登台说话的同时,对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的追求,也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称,改善中国的全球形象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部分内容,该规划呼吁中国政府“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此,要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5天后,2011年1月23日,《中国国家形象角度篇》登陆美国。800多位普通民众出现在长达17分钟的专题宣传片中,这是继《人物篇》后,辐射面更广的一次中国人集体亮相。
当影像中的“Chinese”幻化成“China”,民族习惯中庞大的集体无意识,再无法遏制当代中国人登台说话的欲望———世界如何看待中国,中国如何看待自己?对于国家形象“名与实”的反思,与向往一道,不曾休止。
做形象的人
如今,弦绷得极紧的总策划人朱幼光终于可以稍微松口气。
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的间隙,他还在不停地接打电话。“现在的主要工作是面对各种采访,以及参加各种会议”。
早在2010年10月,关于国家形象宣传片的舆论就沸沸扬扬。众口难调,更何况关系到13亿人口大国的“国家形象”,做事的人顶着压力站到了前台。
如果简化不同意见,淡化国家色彩,单看执行层面。在朱幼光广告职业化思维里,回首这个事关重大的工程,首先可视为一次“重大品牌推广”,其次就是解构成无数个数字点滴。
一年多的工作流程,3个月的拍摄期,12人的核心队伍,100多人的制作团队,20多天的影棚拍摄,两个多月的预留期———专门联系各界名人。59个大腕儿,800多个片中人物……浓缩成两个国家形象宣传片———60秒的宣传短片《人物篇》和17分钟的专题短片《角度篇》。
从2009年9月首次竞标,到11月进入策划阶段。再到次年5月,得到立项批文开始拍摄。朱幼光和他的团队内心的“冒险”之旅比行动的时间更长。
中国历来求稳,用个人形象代表国家,是突破也是冒险。而人物篇的名人方案,出现在这个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仇富仇官隐然出现的社会现实中,不免有些尴尬。
质疑者一开始就抛出了很多问题,质疑林浩和章子怡的正面意义,质疑选择作为国家形象的动机,质疑拍摄的花费清单。
“有些很有道理。”朱幼光表示理解大家的心情,他介绍,当前方案,是从3个方案中选出的。起先压力也很大,放在最后,“没想到最终胜出的反而是这个本子。”
为了保证尽量慎重、认真、仔细、全面,团队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早在前期策划阶段,合作方中的外国公司同事就万里赶赴欧洲,把片子的脚本做成调查问卷,发给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的人们,是否有效果、感觉好,一一如实反馈回国。
第二件事:《人物篇》中的人物选择,虽然没有“全民公投”,事先也多次经过讨论,不仅和国新办沟通,也征求了民间专家的意见———调研会由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副所长何辉主要负责。
尽管如此,协调工作依然让人“抓狂”———千辛万苦地找到了人,头一轮发出了100个邀请,回复的只有七八个,有些名人的经纪人质疑你的资历,根本连邀请都不给正主看。
怎么办?一来二去,心里都打鼓。手底下的80后小年轻撑不住了,“朱老师,咱这活儿能干得下去吗?”朱幼光自己心里虽郁闷,却不敢流露,给众人打气说,干啊!
再然后,人找齐了。接着就是在忙碌和等待中拉锯,有时候等天气,有时候等人;这里《人物篇》中大腕儿正在棚里坐着拍摄,那里几个摄制组赶紧发到全国各地去拍外景。
除去年事已高的老先生袁隆平和黄永玉,是摄制组上门服务,拍摄了外景。名人们不管多忙、多累、多大名气,甚至前一天还在国外,都得乖乖在北京广播大厦的摄影棚里坐着。
“来的都不收钱,都很配合。”朱幼光很感动,预算原本不算多,加上众人时间宝贵。摄制组采取省钱高效的拍摄方法,不要求名人对着镜头表演,而是“展示最自信自然的一面”。
因此,片中呈现的人物群组或坐或立,表情大多自然、平和,以静态、含蓄为主。“连欢迎的手势都不要他们做”。
不过,工作收尾后,关于名人的异议声仍然不绝。对此,朱幼光表示“不慌”。
“专业人士和百姓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他认为,选择名人符合广告学意义上的冲击力和信息饱满度,60秒内考虑的是怎么抓人眼球,真正的形象解释留给篇幅更长的《角度篇》。
“在我眼里,只要不是官员,多大的名人其实都是百姓。我们基于他不平凡的生活故事选择了他……吴敬琏老先生原本是官员,现在退了,也是百姓。”他说。
不管怎样,继2009年商务部《中国制造》登陆素有西方意识形态讲坛之称的CN*亚洲频道后,象征西方财富高地的时代广场上出现了中国人的又一次“自我介绍”。迎合国家提升软实力的宏大规划与实施。中国的声音正在响起,不管是否足够响亮。
1 上一页 相关阅读:
2011.01.25
2011.01.25
2011.01.25
2011.01.25
2011.01.24
2011.01.24
2011.01.23
2011.0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