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菅直人政权上台后,有几个令人注目的动作。首先,是在普天间基地问题上来了一个急转弯,退回至自民党的立场。接着,就从普天间基地转移到了钓鱼岛问题,这意味着菅直人首相及其阁僚决心碰撞中日间最敏感的领土问题。
针对钓鱼岛问题,当年邓小平曾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建议,意思是要把“这个问题缓一缓,让更聪明的下一代去解决”。而结果呢?更聪明的后一代并没有出现,反而是在菅直人时代就向中国摊牌了。当然,背后既有美国的因素,也有民主党为讨好美国,借此转移日美矛盾及配合日本国内扩军舆论的需要,或者美国想借钓鱼岛事件进一步插手亚太局势等原因。
2010年9月7日,日本当局扣押了中国渔船及十余名中国船员(包括船长)。在哪怕是被喻为中日关系低潮的小泉时代,如果中国渔船进入这敏感海域,充其量是将之赶走,而这一次呢?菅直人是以日本国内法来拘留,宣称这个地方百分之百就是日本的领海。对此,日本官民,包括在领土问题上一向十分激进的日本共产党都一致主张采取“毅然的态度”。
否定“共识” 丧失“互信”
接下来的另一个比较大的动作,就是官方正式否认东海存在领土纷争。在1996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日人称之为“第二次败战”)时,日本官方也曾否定过“搁置争议”的“共识”,但当时只是静悄悄地在官方对官方的对话中提出而不大声叫嚷。1978年邓小平在东京的记者会上提出“搁置争议”的看法。当时日本官员及民众都在鼓掌,一般都理解为双方达成的“共识”。关于日本官方静悄悄地否定“共识”的看法,我在1996年9月曾于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钓鱼岛领土争议与日本的四张王牌》的时评,指出日本悄悄“变脸”问题的严重性。
日本官方否定搁置争议的“共识”,意味着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的“互信”已告丧失。对此,中国官方予以强硬的回应。也许北京强烈的反应让菅直人有点出乎意料,于是就匆然释放了船长。
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只是释放船长对日本还是有利的,毕竟日本“已经用国内法拘留了中国渔船和渔民”,向国际宣示“领土的主权”,这是“进一步、退半步”的战略。但即便是这样“进一步、退半步”的战略,日本国内的言论界仍表示强烈的不满。
对于释放船长的做法,民主党的少壮派议员就指责当局态度软弱,并将之喻为宛如“三国干涉还辽”的奇耻大辱事件。
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原本还规定清廷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当时由于俄罗斯、德国和法国不愿看到日本独享这些甜头,便强烈要求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而代之以更多的赔款。对此,日本十分愤慨,认为是一个国耻,毕竟明明已经吃下的东西,还要再吐回来。在保守派的历史教科书里,这是大日本帝国的“奇耻大辱”,高喊要“卧薪尝胆”。
但令人费解的是,这回日本抓了中国船长和被迫释放的事件,怎么跟当年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拉上关系。
最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日本国内的知识分子,包括比较开明的历史学者,都对此保持沉默,没有提出任何的异议。询以如何解读这现象,一名日本的大学教授解释道:“这就是当前日本的政治空气。”
与此相反,要求采取强硬态度,主张“卧薪尝胆”,及对中国采取“远交近攻”(远交的对象当然就是美国)政策,已经成为民主党某些强硬派公开扬言要推行的路线。
至于日本当局已经决定将钓鱼岛列进教科书,日本朝野都在积极参与维护“国益”的舆论造势,更不能不令人对中日的前景感到忧虑。
面对“强大中国的崛起”
当然,在这回中日的博弈中,也有美国的因素。
最近,不少媒体及学者都在谈论“美国回归亚洲”这个话题,实际上战后以来美国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亚洲。因此,与其说是“回归亚洲”,倒不如说是美国要在亚洲进一步加强其力量,或者重新确定其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当然,这对美日关系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在鸠山政权上台时,日本当局试图摆个“独立自主”的外交姿态,也放风声要在日美军事同盟的框架下争取略为对等的地位。但这一想法刚一露头,就被白宫全面否定。为转移双方的矛盾,两国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借口,就是“强大的中国正在崛起”。
日本想要摆脱美国的束缚,是战后以来保守派的长远目标。有些人也许有一个错觉,以为日本只要“摆脱美国”就意味着走和平自主的路线,其实未必如此。翻开战后的亚洲史,不难发现,战败后的日本对美国的基本态度是一方面紧随其后,是个忠实的跟班;另一方面,又很不心甘情愿,抱着“卧薪尝胆”的心态。
不少日本专家就指出,1945年是日本的第一次败仗,当时日本吃了两颗原*子DAN,之后对美国就服服帖帖,毕恭毕敬。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经济泡沫鼎盛时期,意气风发的日本有意要向美国说“不”,日本舆论界也相应配合,开展“要名排世界第一、还是安居世界老二”的大论争。但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人终于承认再次打了败仗,这次是金融战争的失利,日人称之为第二次败仗。1996年4月美日首脑对安保条约的“重新定义”,再次确定了两者主仆的关系,这可以说是日本第二次败仗的产物。
《美日安保条约》的重新定义,再次确定了日本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政策,同时也确定了中国已取代昔日的苏联,成为美日共同的“假想敌”。当时各方最关注的是随后而来的周边事态法案,台湾算不算美日两国安保涵盖的“周边”?不少中文媒体把桥本龙太郎视为“亲华人士”,因为桥本去过“九一八纪念馆”,这实际上是一个假象。《美日安保条约》的重新定义,就是在桥本当首相时与白宫达成的协议。
与吃了两颗原*子DAN的第一次败仗和金融战争失利的第二次败仗相比较,日本民主党政权2010年上半年在普天间基地问题上和白宫闹点情绪后便升白旗全面投降,可以说是小儿科。
在美国驻日的军事基地问题上,对美国而言,最好的安排是日本人出钱让美军无限期地驻守于日本基地。与此相反,日本则希望在美国的谅解下,逐步收回军事基地,让自卫队早日取代美军的地位。日美普天间基地的争执正是两者在这一问题上的博弈。而事实说明,民主党不是旗开得胜,而是彻底地打了一场败仗。
钓鱼岛海域的撞船事件,正是民主党在普天间基地问题上碰壁,美日两国急于缓和彼此之间的矛盾、力图加强美日安保的背景下发生的。对美国而言,这事件同时也提供了它积极插手有关纷争的,“回返”亚洲巩固其盟主地位的良机。
“中国威胁论”与“新防卫大纲”
那么,美国“回归”亚洲之后,中日关系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日本大众传媒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毫不忌惮地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翻开日本的报刊,类似的“策划”版面比比皆是。在报道当局的《新防卫大纲》时,《读卖新闻》12月8日头版头条新闻就是《对中国军事感到担忧、强化西南诸岛(防卫)》。不仅是被公认为保守的《读卖新闻》有这样的报道倾向,即使是以自由派自我标榜的《朝日新闻》也相去不远。
不少人对《朝日新闻》有一个错觉,以为它是比较开放和开明的报纸,但实际上,无论是战前战后,朝日都极力为其“国益”服务。就以12月27日《朝日新闻》的头版头条新闻来说,就是典型的“策划”报道,再加上内页两大版有关中国军事问题的特辑,其目的无非是要渲染中国军事力量之崛起,从而为日本的扩军及日美加强军事同盟寻找理论依据。同样的,该报12月30日的头版头条,也再次渲染“中国军队准备夺岛计划”。
日韩急建“同盟”关系
特别是在朝鲜半岛危机加急之后,如此这般一面加强美日军事同盟,一面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的舆论,在日本国内有更大的市场。当然,这一切无一不与日本的“新防卫大纲”出炉及“修宪”的日程表有关。在今天“总保守化”的日本政坛,修改宪法已经不是问题了,接下来令人关注的就是核武装的话题。在过去,这是一个敏感问题,谁提这个问题,谁就得下台,现在完全不同了。现在核问题已经可以名正言顺地提到桌面上了。
简而言之,尽管今天的东北亚还处于“有惊无险”的阶段,但随着充满火药味言行的升级与加剧,及部分政客有意无意触摸和玩弄过去被视为避之为吉的敏感牌,谁也不敢保证东北亚不会出现“擦枪走火”的可能性。
从这角度看,充满凶气的虎年虽然即将成为过去,兔年的东亚是否吉祥与和谐还是一个未知数。特别是结合危急的朝鲜半岛形势与美日韩冷战战略的复活,及日韩急于从松懈的间接盟友朝向实质性的“同盟”之趋势来看,东北亚的走向不能不令人忧虑。
作者为新加坡旅华学者、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日本龙谷名誉教授,本文系作者在2011年元旦于新加坡李氏总会与随笔南洋网联合举办的时事讲座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