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底,在华夏基金从事了7年基金销售工作的刘西铭,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已经游刃有余待遇颇丰的机构理财部业务主管的职位,与曾在华夏共事的朱爱国、崔海亮共同创业,成立北京执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融入了私募基金管理的行列中。
与市场上已经存在的各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
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柳工徐工机械种形态的私募不同,他们虽然来自公募基金,但并未有任何辉煌的投资履历可言,以至于银行暂时不接受代为其发行产品。而在私募快速发展的今天,接近90%的私募依靠银行渠道代为发行产品。
而三个均为79年出生的年轻人,凭着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十年中积累的人脉和朋友圈子的信任,成功的发出两期成品:执耳东风一期(1亿人民币)和执耳医药(5000万人民币)。两期产品由刘西铭和朱爱国共同管理。有着四年医药行业工作经验、六年基金从业经验的朱爱国任职投资总监,曾在华夏基金博士后工作站从事量化投资策略研究工作的崔海亮担任研究主管。基金实施团队管理制。刘西铭说:“三个人,各有特点,但投资价值观一致;有自己想法,但能够听人劝,三人互补,不容易摔跟头”。
他们都来自业内声誉显隆的华夏基金,但并不迷信偶像。任何有迹可循的历史业绩都只能说明昨天,而今天大家都想迅速脱颖而出,这要学武林秘籍。但实际这世上根本没有秘籍可言,而是经验够,功力就不同。而练功靠日积月累的学习,职业运动员和业余选手的区别就是通过长时间锻炼、大量重复的针对弱点的训练而得到的肌肉运动记忆。过往职业生涯中天天与基金经理打交道的刘西铭总结,一个好的投资经理具备三点特性:有知识、有经验和好的个性。知识主要来源于学习,每天都有大量上市公司的公告、报告以及行业的发展信息需要掌握,如果没有勤奋的学习,知识这点就输掉了;经验主要来自阅历,是否经历过经济周期和牛熊市;另外性格如果是比较冲动的就不行,是要更理智而不是更感性。
但不论是一个明星基金经理还是一个行业初入者,能够开创个人的投资事业,归根结底在于时代赋予了这样一个机会。这三个年轻人对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抱着矢志不移的信念,以至于几乎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和都投入到执耳东风一期结构化产品中,与投资者完全捆绑在一起。这一点就像罗马拱门的建造者——在古罗马时期,当拱门建成之日起,建造者就站在拱门下面。如果拱门倒塌,建造者是第一个知道的。这是众多罗马拱门数千年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
热情和勇气使得事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马拱门可以不倒,但在变幻无常的市场面前仅有热情和勇气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这一点,三个年轻人有着清醒的自知,面对强手如林的私募竞争对手们,他们抱定不猜趋势、不猜时机,坚持中长线价值投资策略。
做基金销售工作出身的刘西铭,对市场不同渠道可能带来的不同类型的投资者了然于心。“公司能不能成功,从一开始选择投资人就能看出来。通过券商、银行渠道发行带来的投资人,往往只看重管理人的过往业绩,他们不知道或者说不关心你的目标是什么。这种渠道带来的资金,能赚钱是规模,不赚钱就是炸弹。”所以执耳投资从一开始就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客户,“这可能让我们少掉了很多客户,但错误的客户进来,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收益。一旦亏了钱,处理一个客户的时间和经历可能会影响给别人创造收益,这样对其他客户不公平,也是不负责任的。希望我们能和投资人在财富的道路上一起长久的走下去,积累起一个‘大雪球’。”
对话基金经理:长期看好消费、医药股
问:又是布局一年的时候,你怎么看2011年?
刘西铭:我个人觉着2011年指数不会有多大机会。但随着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市场的热点或者偏好会变化很快,可能存在一些被错杀的阶段性机会。2011年可能需要我们更耐心,更勤快。
问:你们有一只医药基金,特别看好这个行业?
刘西铭:长期最看好医药。五年十年我觉得问题都不大,但也不能说得很死,直到这个行业变差的时候,每个行业都有个周期问题。执耳医药这期产品也可以投资其他行业,但是投资医药方面的比例要占有效仓位百分之五十以上,比如八十的仓位,医药股要占到四十以上,医药股是一个很好的标杆。
问:虽然近期医药股有所回落,但还是不便宜吧?
刘西铭:我们是中长线投资。买的时候不会冲动,卖的时候也会谨慎,不会大起大落。还是要对每季的季报进行确认,逐步建立信任。至于贵不贵的问题,其实现在离天花板还比较远,整个行业都离天花板比较远。因为大市值的医药公司现在就没有,增长空间还比较大。在美国,一个医药品种就可以到100亿美元,现在国内连 100亿人民币都没有到的,所以这个空间还很大。从市值看,大公司有500亿美元,小的20-30亿美元;除了看市值,还要看销售收入,其实过去十年是投资拉动增长,像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柳工包括徐工机械,产销值年复合到30%左右,这样的产销可以排到全世界前二十甚至前十五,所以我觉得整体经济转型,包括我们的老龄化社会,如果看得更远一些的话,应该是企业的产销数据应该和国际知名医药企业到一个同样的水平,市值水平也是一样。
问:具体什么样的公司是你们偏爱的?
刘西铭:选幸运且优秀的企业。具体上选择上是那些资本开支不大,所谓“吃的少干的多”的企业。从体制上看,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产生了许多中小有活力的民营企业,且不存在管理者缺位的情况,我们愿意和这样的股东站在一起。所以小盘成长股是我们比较偏爱的。
问:都说2011看蓝筹,你们如何看金融和地产的走向?
刘西铭:应该说2011年这两个板块存在估值修复的机会,但估值修复的机会很快被抹平,总体来说不会比2010年更好过。
从自身来讲,我们对地产持观望态度;金融也不太可能产生超额收益。金融包括银行、保险和券商三块。券商已经进入完全竞争时代,没看到谁能经过通过差异化经营杀出来,大家赚的都是辛苦钱;目前来看,它不算是一个幸运的行业。银行从大方面来看,是宏观经济的整体表征,是所有行业的加权集合,主要利润还是来源于放贷,不太可能超越平均,超过也只能是短时期现象,而且供给量太大;保险稍好,不论从供给还是需求。但整个金融板块“两坏一好”的话,整体偏中性。我们资金量小,更偏重成长股,不会进入这两个板块。
问:比较看好除医药外的什么行业?
刘西铭:消费、饮料、视频和科技类,我们把它们定位为高端制造。这些企业有些共同特性:够幸运,符合消费结构调整趋势。要么有技术门槛,要么有管理门槛,赚钱更容易。所以这些行业的毛利率、净利率都远远高过水泥、造纸等很多基本制造业。
问:去年一轮涨幅消费本身已不大便宜,但最近两个月跌近30%,怎么看消费这个领域?
刘西铭:我们还是长期看好,原来估值偏高,现在调整30%下来,相对合理。有些人是跟着市场走,如果消费连跌一个月,很多人就不再看好。比方说有色,钢铁,煤炭眉飞色舞的时候,大家就不提消费了,还是有那么一批人行动上是摇摆的。并不是大家都那么坚定地看好消费。
问:持股集中么?
刘西铭:不能过分的集中。因为投资本身是一个概率事件,不能把组合的、净值的成功或者说整个投资的成功压注在某一个行业或企业上。但是过分的分散就变成了一个指数基金,也没有意义,10-20只之间,主要看企业。对好的企业,管理层承诺的他都能做到,我们会给予更多的信任,体现在投资比例上,如果企业有待观察的话,我们也会有相应的标准和投资比例。
问:你们交易频繁么?
刘西铭:整体的换手率都不高。
问:现在仓位重吗?
刘西铭:八成。
问:怎么控制净值风险呢?
刘西铭:一般投资人的心态是,组合从一元钱起,跌到0.95元的时候他没多大感觉,跌到0.9元也没关系,还会鼓励你大胆做。跌到0.85元,会咨询身边朋友,看这个市场怎么了,心里已经开始参与其中。如果跌到0.85元以下,可能就要求赎回了。对投资人的心态我们了解的比较清楚,所以管理组合的时候都会留有余地,轻易不会满仓,会留有一定弹性仓位和回旋余地。另外我们主观也倾向这样,因为选股还是偏重成长股,不倾向轻易止盈;我们自认为在大概率上能选出两三倍的股票,如果赚20%就走,是赚不了大钱的。但是我们会止损。
问:多少会止损?
刘西铭:要看组合,也要看投资人,包括公司发展阶段。现在两个产品,自运营以来,扣完费用的净值没有一天在面值以下。我不能保证投资业绩一直是最优的,业绩不好的时候就要加强和投资人的沟通。
问:对自己的中长期投资目标是什么?
刘西铭:超越平均,长期处在同行前三分之一的水平。实在来讲,我们唯一的投资目标还是稳定的创造正回报——赚钱。对于投资人来讲,少赚了之后还有合作机会,赔钱了之后就不太可能继续合作了。
问:你们的投资风格在哪一个市场,牛市、熊市还是震荡市表现的更好?
刘西铭:震荡市。题目要有难度,但不能严重超纲。
牛市和熊市对于资产管理者本身都不是好事。牛市指数本来跑的就够快,大家都不需要努力,投资人不需要管理人也可以做的不错。熊市大家都是赔钱,投资人就远离这个市场了。所幸,股票市场并不是长久的牛市或熊市,大部分时间是平稳的波动市场,这对资产管理员还是有足够发挥空间的。
(责任编辑:李瑞)
更多收起开心网人人网豆瓣爱分享转发至:白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