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刘少龙 岳阳报道
江豚头部皮肤脱落,露出白色感染症状,渗透的血迹,斑驳杂乱地呈现在它头部,仿佛能听到江豚在耳边哀鸣。江豚的惨状常常会刺痛豚类研究专家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克雄博士的心。
昨日上午,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本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发起,洞庭湖江豚调查和江豚守望者活动在位于湖南岳阳的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启动。本报征集的20名志愿者,一起参与守望洞庭湖江豚的活动。
江豚10年后或将灭绝
“江豚跟人类一样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人类怀孕10个月,它要怀孕11个月。黑黑的、憨憨的、笑起来嘴角是向上的,我们有理由不保护这样可爱的生物吗?”启动仪式上,WWF长沙项目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蒋勇说。
包括本报征集的20名志愿者在内,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40多名志愿者,以及相关组织专家一齐聚洞庭湖畔,开展江豚调查和保护。此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已于2009年和2010年开展了2次江豚同期调查。调查表明,江豚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污染、江湖水系的变化、人为的捕杀等,导致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启动仪式上,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克雄博士说,2006年,我国联合7个国家调查长江干流江豚,数目大约为1200多头,其数量已少于大熊猫。宜昌到上海水域,每年下降6.4%。每10年,下降一半。如果不加以保护,估计十多年后,野生江豚将灭绝。
使用水下声呐系统考察江豚
江豚依赖发达的声呐系统和声通讯系统进行导航、探测、觅食以及通讯和交流。这次开展的江豚调查活动,“将首次在洞庭湖区域使用水下声呐系统开展监测,借此更科学地了解洞庭湖江豚的数量和分布状况。”WWF长沙项目办公室专家说。本报征集的志愿者余志坚说:“总觉得,保护一种物种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今日,本报征集的20名志愿者将和专家一起,去监测江豚。本报将继续发回相关报道。 相关阅读:
2011.01.15
2010.08.17
2010.01.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