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3月3日,金道铭书记在忻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辛旭光的陪同下到赤泥洼乡岩头村民王俊奎家了解收入情况。
山西新闻网忻州讯 赤泥洼是个穷地方,但山西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金道铭同志却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十一次下赤泥洼,与这里的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
农产品光大银行 穷在深山有远亲。在大山深处的赤泥洼人民的心里,金道铭就是他们的远亲、至亲、救星、恩人。
金道铭同志十一次下赤泥洼,在那里的人民中间、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播下了种子,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自2006年金道铭同志第一次来这里调研之后,赤泥洼就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彻底告别了饮水难的历史,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彻底结束了行路难的历史,村村修通了柏油路;彻底结束了上学难的历史,新建了一流的寄宿制小学;彻底结束了看病难的历史,新建了高标准的乡卫生院……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干部服务群众的热情被点燃,赤泥洼的群众自强自立的决心被唤起, 一幅美好的致富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2010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了2850元。
一、 看穷乡 深山问贫苦
2006年12月20日,刚到山西工作不久的金道铭同志到忻州市静乐县调研时,提出要到最穷的乡、最困难的村子去看看,于是县里改变了既定行程来到了赤泥洼乡。
赤泥洼乡是国定贫困县静乐县最穷的一个乡。这里地处吕梁山脉深处,被海拔1550多米的大山合围;这里又是革命老区,是解放战争中“太原战役”的前沿阵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赤泥洼乡也和全国一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840元,有的村人均收入还不到640元。
赤泥洼为啥这样穷?
在又冷又破近乎危房的乡办公室里,金道铭刨根问底,与县乡村的干部足足交谈了两个多小时。
金道铭问得很仔细,他问: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乡村干部回答说:缺水、没路。上世纪九十年代打过一眼井,以后再没有打过,人畜饮水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发展经济了。金道铭反复追问:打了一眼井应该接着打呀?乡干部说:以后也打过浅层井,但因这里属石灰岩地带,地下渗漏严重,吃不上两年又没水了。为了等水,村民要走十几里的山路,还要等上大半夜;为了水,常常发生械斗;由于缺水,全乡养羊由6万多只减少到1万多只,很多村民远走他乡。
金道铭很震惊:解放这么多年了,改革开放也二十多年了,这里的群众吃水还这么困难,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村里的老干部说:解放以前,八路军的首长经常住在我们这里,解放以后,就再也没有见到他们,别说省里的干部,就是县里的干部也来得很少。
吃水、行路到底有多困难?金道铭同志要亲眼看看。
走出乡政府的大门,他问围上来的群众:你们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乡亲们有的说:吃不上水;有的说:没有路。
天已经黑了,要看那一眼井还得走上十几公里的土路。市里的领导劝他:明天还要参加省委常委会,就不要去了,但他执意要去。
金道铭同志看到了缺水、没路的真实情况,临走的时候,他与县乡村的干部说:缺水、无路是乡亲们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我们一定要帮助解决。
看穷乡,深山问贫苦,金道铭同志用实际行动,向全省各级干部发出一个信号——关注贫穷,解决“三农”问题,要在最贫困的地区着力。
二、去民忧 解决水、路难
春节就要到了,赤泥洼的群众有没有水喝?能不能吃上饺子?这是金道铭同志最惦记的一件事情。
2007年2月10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传统节日里的小年。这一天,金道铭同志带领省纪委处级以上干部与省交通厅、水利厅、扶贫办等部门的领导一起来到赤泥洼慰问乡亲们,为全乡200户困难群众带去了2万元慰问金、1万斤大米、1万斤白面、200桶油、200份猪肉、200份糖、200床棉被、200套衣服、1万副对联。
在贫困户家中,金道铭同志都要揭开米瓮、水缸,看到都满满的,他满意地笑了。
金道铭同志说:今天是省纪委党组织的党员活动日,我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这次活动很高兴。我们省纪委很多干部,大多没有在基层工作的经历,今天来这里访贫问寒,就是要补上这一课,就是要加深与群众的感情。办好像赤泥洼一样贫困地区的事,我们省直机关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解决群众的突出问题,要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要加强党性修养,加强作风建设,怎么加强?关键的一条是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没有这一条,不能坚持这一条,就谈不上领导干部的作风转变。
这以后,赤泥洼这个一直无人问津的小山村,来了很多省里、市里的领导干部。省长助理来了,水利、交通、教育部门的领导也来了,忻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都来了。打两眼300米深的水井,建设数十公里的通村路、出境路的项目很快敲定,宁静的赤泥洼乡一下子热闹起来。
这年一开春,山上的冰雪还没有消融,市里的钻井队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了,凿井的机器昼夜不停地发出隆隆的响声;在赤泥洼乡通往古交界口的山坳里,推土机、压路机以及筑路工人正在紧张施工,投资500多万元的打井工程,要在中秋节完工;投资1500余万元的出境公路,要在年底竣工,省、市、县的各级领导像赤泥洼人民做出承诺。
7月26日上午,金道铭同志轻车简从,没有警车开道,没有给市、县领导打招呼,一头扎到赤泥洼的打井、修路工地,对工程的质量、进度进行了暗访,结果他很满意。他对闻讯赶来的县、乡领导说:看来赤泥洼确实是动起来了,各级干部的政治责任感、工作自觉性增强了,作风有了大转变,落实有了大进步,工作成效明显。他要求:各级干部要把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内外两个积极性的很好结合,推进赤泥洼尽快走上致富路。
2007年中秋节前夕,赤泥洼乡家家通上了自来水,通古交的公路也即将竣工。
中秋节这一天, 金道铭同志利用在忻州开会的间隙,又来到赤泥洼,检查通水通路的兑现情况。走访了几户农家,看到群众都吃上了自来水,他放心了。
将近中午的时候,金道铭同志拿着月饼、汾酒等礼品象走亲戚一样又看望了李兔栓全家,并与他们吃了一顿团圆饭。金道铭同志问:解决了水的困难,下一步有什么打算?李兔拴说:先要种好地。去年,我们村的土豆、莜麦、胡麻通过了农业部的有机认证,今年准备在地里大量种植。再是要多养羊、多养猪,发展畜牧业。农闲的时候,还要外出打工,总之一句话,有了水,就像给我们安上了翅膀,我们就能脱贫了。金道铭同志一边给大家敬酒,一边说:要发扬老区的优良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关心支持赤泥洼,共同把赤泥洼建设好。李兔拴说:金书记真是我们老百姓的书记呀!金书记笑着说:我们也是老百姓呀!
三、建学校 拔掉穷根子
赤泥洼的落后,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落后,更可怕的是教育的滞后和精神上的贫穷。
贫穷和愚昧是一对孪生兄弟,穷则愚,愚则穷。治穷先治愚,治愚抓教育。
在饮水工程、出境公路竣工之后,金道铭同志又萌发了在赤泥洼建一座寄宿制小学的想法。
2007年2月10日,金道铭同志在造军村慰问困难群众时,亲眼目睹了山区学校极其简陋的情况,几间破旧的窑洞里,有十几套破旧桌椅,几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个窑洞里混班上课。他感到震惊:山区的教育真落后啊!与城里的孩子竞争,他们首先输在了起点上,这很不公平。
2008年1月31日,春节的前6天,金道铭同志到赤泥洼慰问困难群众。在下牛庄村,他又看了一所学校,见到的情况和造军村的情况基本一样。他说:看来,赤泥洼教育的落后是全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返乡的路上,他对县乡领导说:送赤泥洼人民一个礼物,明年在赤泥洼村建一所寄宿制学校,把全乡的孩子都集中到这里来上学。
2008年8月12日,金道铭同志在忻州调研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以后,又带着交通、教育等省直机关的领导第六次来赤泥洼察看学校建设的情况,明确要求,国庆节这一天让孩子们搬进新校舍。
10月1日,赤泥洼寄宿制小学建成,400多名学生如期搬进了新教室,新学校标准一流、设施一流,占地面积9000㎡ ,建筑面积为1056m2,三层教学楼有4个教研室、12个教室,1个多媒体教室,还新建了餐厅、锅炉房和澡堂。
2008年11月26日,新校舍投用两个多月的时候,金道铭同志又一次来到了赤泥洼看望了孩子们。那天,刮着大风,气温骤降到零下20多度,但孩子们的心里却特别温暖,金道铭同志为孩子们带来了礼品——书包、文具盒、本子。他希望教育部门、学校、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山区的孩子,要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享受公平的教育。他告诫孩子们:要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牢记农民的辛苦,以感恩的心和刻苦的学习报答父母,报效家乡。他勉励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金道铭同志满含深情地给山里娃送去的节日礼物,不仅使赤泥洼的孩子告别了多年级混班上学的历史,而且还使很多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
桃府村的杜桂花就是其中的一个。杜桂花家境贫寒,成绩优异,是全乡第一名的好学生。两年前,因照顾80多岁的老奶奶而辍学。杜桂花命很苦。5年前,原籍是贵州的母亲不堪忍受这贫穷的日子离家出走,后来,父亲外出寻母也杳无音信。姐弟俩只靠单身的大伯生活。母亲临走的前夜,拉着桂花姐弟俩的手,一遍又一遍地嘱咐,再苦再穷也要念书,这是唯一的出路。“想不到母亲第二天就走了。我真傻!怎么就没有看出来呢?”杜桂花满含热泪地说。“是金爷爷救了我们姐弟俩!没有寄宿制小学,我就不能重返校园;没有乡干部的支持,我就无钱念书。”“我要刻苦学习,让知识改变我们的命运,把贫穷赶出大山。”
四、抓落实 紧盯扶贫点
2009年1月18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又是一个传统节日小年。金道铭又一次来赤泥洼慰问困难群众。这一次,他提出到没有去过的村子,乡里选择了龙家庄。
龙家庄撤乡并镇后归了赤泥洼乡。这里是静乐县与太原市的交界处。东边是阳曲、南边是古交、娄烦。龙家庄四面环山,中间是一片比较开阔的盆地,当村有一暖泉,水量较大,向南奔流,山上有很多的森林,地下又有很多的石英、云母矿等资源。按说,龙家庄以及周边的村子不应该穷,但由于这里交通不便、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的文化素质低等原因,2008年,这里的村民人均收入还不到2000元,村子里光棍多、超生孩子多。
在龙家庄村,金道铭同志了解到乡亲们存在的“行路难、上学难、增收难”的情况后,当即与随行的省交通厅和教育厅的领导研究,新建一条龙家庄至北小店的出境路,维修改造龙家庄小学,要求县乡设法解决农产品销售不畅的问题,建立协会,为老百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
6月3日上午,在太原经北小店到龙家庄的岔路口上, 赤泥洼乡沙滩村72岁的老人邢贵生正在等车,拦了几次,好几个车都未停下,有一辆车却主动停下了。邢贵生上了车:“啊!是金书记!这不是在作梦吧!”
这不是梦,的确是金道铭同志。他此次到龙家庄,一是探路,亲自体验乡亲们说的行路难,为下一步新修公路打基础;二是搞一次暗访,真正了解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
9点多到了龙家庄。一进村子,乡亲们就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金书记回来了!金书记才回来!
金道铭同志让随行人员把准备中午吃的面包、火腿肠、苹果、榨菜等干粮全部搬了下来,分发给乡亲们。
任反成老汉站在前面,金道铭同志首先把苹果递给他。任反成说:“我没牙,吃不成苹果。”金道铭同志见他抽烟,就说:“不吃苹果,给你一盒烟”。
村口的大树上,挂着公交车的站牌子。
金道铭同志指着站牌子问乡亲们:通了车进城方便了吧?
退休老教师贺同太说:“那是个摆设!公交车现在也没通,到县城办事,还得花150元租车去。”
村中的通讯铁塔远远就能看见,金道铭同志又指着铁塔问:手机通了没有?
乡亲们说:没有。那也是个摆设!去年3月,县移动公司就承诺要通电话,结果10月份搭起了铁架子,也没安上机器,每月花13元的坐机费安装的大灵通,却很难打出去。
他当即掏出手机,果然没信号。
乡亲们看到没有市、县、乡的领导陪同,有些奇怪。随行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这次来没有通知他们。
金道铭同志问:乡里的书记和乡长哪一个比较好?
乡亲们有的说:都好。有的默不作声。
贺同太赶忙说:我们不认识。(在后来记者的追访中,贺同太承认:实际认识,但不好表态)
当天下午,不通班车、没有信号的问题很快就反馈到县里,时间不长,这两件事情都落实了。
这是金道铭同志九下赤泥洼。
2010年3月3日,是农历的正月十八。不到8点,金道铭同志就从太原出发,与省农业厅、民政厅、移动公司的领导赶往赤泥洼乡,给乡亲们拜年并进行工作调研。
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以及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政策,群众知晓多少?贯彻落实得怎么样?是他调研的主题。
上午10时许,金道铭同志一进岩头村,就被村民们认出来了,乡亲们围住金道铭同志,握着他的手说:“金书记,回来啦!”金道铭同志双手合住,一边高声地说:“给乡亲们拜年了!”一边让随行的同志拿出香烟、糖果等礼品散发给乡亲们,岩头村传出了欢乐的笑声,充满了暖暖的春意。
村民杜建清的家紧靠街口,金道铭同志踩着泥泞的路,径直到了他家。三间石头砌的窑洞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炕头的对面放着彩色电视机。金道铭同志一边问:“能看多少个台?”一边打开电视机。看到电视里的中文字幕,他满意地笑了:去年来的时候,还是英文字幕,现在变过来了,很好。走出杜建清家住的那一窑洞,看到第一眼窑洞的门上挂着“医疗室”的牌子,金道铭同志好奇地问:这是村卫生所吗?有没有国家的投资?村长李来平说:不是,国家没有投资。金道铭同志追问:村办卫生所不是做到全覆盖了吗?这里离乡医院有15公里,这么远的距离,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的,看病很不方便,要尽快落实。
院里边有很多的乡亲,金道铭同志问他们:有多少亩地?种的什么?乡亲们说种的土豆、胡麻、莜麦。又问:地里能收入多少?乡亲们说:5到6千元。中年妇女李白白抢着说:还能养些羊。金道铭同志俯下身子问她:养多少只羊?收入多少?李白白回答:养的80多只羊,一年能卖20多只,能挣不到2万元,我在村里种地,老头子每天放羊,供3个孩子上学。金道铭同志又问:孩子们在哪里上学?一学期要花多少钱?李白白说:两个孩子在县里上初中、小学,一个在忻州念高中,一学期要花一万多元。
村民王俊奎有弟兄三个,长年在外地打工,家里的地全靠50多岁的父母耕种。金道铭同志走进他的家,先揭开米瓮看了看,瓮里的莜面放得满满的;又揭开水瓮,也是满满的,然后拿起水瓢舀了一瓢水看了看、尝了尝,水很清、很甜,他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金道铭同志仔细地了解了王俊奎一家的收入情况,接着又询问了他家新一年的打算,王俊奎说:新的一年,要出外学习一门技术,靠技术改变贫穷的命运,干上十几年,再回来办厂子,挣更多的钱。
在赤泥洼乡政府,金道铭同志还与市、县、乡的领导进行了座谈,他殷切地希望各级干部,要把握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措施,抓住中央拉动内需的重点放在农村的重要机遇,把改革开放的成果普惠于农民。要把外界重视、关心、支持当地发展的积极性,转化为加快自身发展的思路、措施和动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善于发现和充分挖掘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推进发展。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带领群众加快发展的本领。
秋雨蒙蒙,情意浓浓。2010年8月18日,金道铭同志和省纪委常委、秘书长贾毓杰以及省煤焦集团、省光大银行的领导,冒雨来到赤泥洼乡,访农户、问农桑,共同谋划如何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全省领导干部大会精神,深刻领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丰富内容和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按照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常态化的基本要求来谋划发展。
在赤泥洼村,金道铭一行看望了困难户李富亮,送去了慰问金和慰问品。村里的干部说:李富亮今年买了200只獭兔,想在养殖上大发展。金道铭听说后,饶有兴趣地走到院子里的獭兔笼子旁,站在雨地里,详细了解了獭兔的养殖和销售情况。李富亮说:今年的獭兔行情不错,在我家现在獭兔比人还金贵哩,我们全家要好好侍候它,让它成为脱贫致富的摇钱树。金书记高兴地笑了。他鼓励李富亮“要多养兔,争当示范户”。离开李富亮家的路上,金书记一边挥手再见,一边还反复说着这句话。
在赤泥洼乡政府,金道铭向县、乡干部详细了解了赤泥洼乡的养殖、种植以及产业化发展情况。他问得很仔细:全乡耕地多少亩?土豆多少亩?胡麻多少亩?豆类多少亩?乡干部回答说:八万亩耕地,土豆、胡麻、豆类各一万亩,其余种的莜麦、糜子、谷子,还有一部分土地退耕还林了,有部分土地撂荒了。听到这,金道铭笑着说:这还是一句实在话!金道铭又问:土豆能产多少斤,现在能卖多少钱?乡干部说:每亩平均产量2500多斤,现在市场价每公斤3元左右。接着,金道铭又详细地了解了养獭兔、养羊等养殖情况。他强调,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在赤泥洼乡,金道铭还了解了教育、医疗卫生以及养老院的情况。乡干部说:现在全乡有12所小学,其中3所是寄宿制;有25所医院,其中1所是乡卫生医院,其余24所是村办卫生所。您上次来以后我们又增加了5所。他还特别问到了养老院的情况。他说:乡政府搬迁占了养老院,要很快建一所新的比原来好的养老院,让鳏寡孤独老有所养。他要求,要倾心关心困难群众,倾力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认真把教育、医疗、养老等关爱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
在赤泥洼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图前,金道铭详细了解了新农村建设情况。他要求,新农村建设关键在规划,重点在集中,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国家的政策来解决资金问题。要把外界重视、关心支持与当地干部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坚定信心、明确思路、科学规划、发挥优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一步加快转型跨越的步伐。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带领群众加快发展的本领。
后记
作为忻州日报社驻市纪委记者站长,我随金道铭同志八下赤泥洼,其余三次是暗访,没有通知任何人,我是事后沿着他走过的足迹追访的。就是随行采访的那八次中,也有一次是中途才赶过去的,就是中秋节那次。记得第二次慰问困难群众的时候,金书记特别强调:不要扰民,不要警车开道,哇哇乱叫,扰民!也不要追求什么宣传效应。不让记者随行,不让警车开道,是金书记一贯的要求,从此可见他的低调谨慎、平易谦和的品德。
随金书记下乡,我常常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到山西工作以来,反腐的力度明显加大,每年要查几千件案子,他横眉冷对的是千夫指的腐败分子;而对贫困群众他却俯首为牛,全心全意地服务。
金书记十一次下赤泥洼,用行动践行着毛**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共产党员好比种子,人民好比泥土,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种子与泥土的关系,在金书记与赤泥洼人民之间体现得最为突出。
赤泥洼村民争先品尝自来水
金书记在赤泥洼过中秋节的时候,自称:我们也是老百姓。当时,我对这句话不理解,心想,金书记明明是副省级的官员,怎么能说是老百姓呢?后读《人民论坛》“官民辩证关系的真谛”一文,才知自己的浅薄无知和境界低下。这篇文章提到了一副对联。上联为: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下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是河南内乡县县衙三堂门前的楹联。金书记视自己为百姓,表明了他与百姓平等的观念,以民为本的观念。
随金书记下乡很累很苦。金书记下乡像是急行军,跑得点多,走得是穷乡,翻山越岭,风尘仆仆,昼夜奔走,他又没有午休的习惯。习惯了午休的地方干部,一开始往往不太适应这种快节奏,但后来跑得多了,受金书记榜样力量的鼓舞、激励,慢慢地感觉出有一种苦中有甜、累中有乐的滋味。
学习金书记,就要像他那样,密切联系群众;就要像他那样,求真务实;就要像他那样,艰苦奋斗。作为一名从业三十多年的老记者、基层记者,我客观、真实地记录了金书记十一次下赤泥洼的全过程,完成了赤泥洼群众一个宿愿——感动、感知、感恩,表达了赤泥洼人民的心声,这也算对赤泥洼干部群众多次托付的一个交代吧!
(责任编辑:魏喆)
更多收起开心网人人网豆瓣爱分享转发至:白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