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7 17:5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的破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894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并筹划发动反清起义。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章炳麟发布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写了《革命军》,热情讴歌革命。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民主,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被成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民族主义的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三、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社会革命。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 封建帝制的覆灭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二、+++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1912年三月,临时参议院颁布《+++国临时约法》。是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二,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三,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四,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五, 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首先,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其次,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最后,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开始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帜。1917年9月,在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并出师北伐。不久,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擅自实行停战,并且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第一,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 不能建立坚强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中国近代史纲要》核心考点汇编(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 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
(二)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一)外国垄断资本在华扩张
(二)中国封建经济占优势地位
(三)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处境艰难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在1921年中国***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在中国***产生以后,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最终,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0 07:58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