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星岛日报》1月4日电 刚结束的工展会丁财两旺,人流和营业额续创新高,除了因为港人消费意欲旺盛,更重要的原因是来港“扫货”的内地客激增。香港工商界宜善用这个平台“打响招牌”,拓展内地市场。
工展会本来的定位,顾名思义是展览香港工业制品,推动“港人用港货”。随着制造业大量北移,展销的工业产品很多已经是内地制造,廉价“大倾销”吸引镜头的海味亦非港产。工展会最大的推广功能,已经不是香港制品,而是香港品牌。
第45届工展会昨日结算,入场人次约240万,营业额逾5亿元。同样是24天的展期,今年比去年人次升了5%,营业额则激增5成,人均消费210元,升了4成半。
工展会热卖 内地客推动
单是靠港人消费,不足以解释如此骄人的升幅。据主办者估计,今年入场人次中,占了两、三成是内地人。他们购物习惯与本地人不同,进入展场,倾向一次过买尽要买的东西,是推高人均消费的最大动力。
内地客已经是香港零售与服务业的重大财源,香港零售数字节节上升,商场纷纷把圣诞消费旺季推前启动,11月尾已经挂起圣诞装饰。内地进一步放宽来港自由行限制,人民币对港元不断升值,将吸引更多内地客来港买东西。
过去大家把注意力放在大豪客进军名店大手“扫货”,现在发展至海味、奶粉、家电、日用品。当年因港人北上消费而冷清下来的北区商铺,现在因内地客南下消费恢复热闹,沙头角中英街也不再单靠卖金来吸引内地客。工展会的骄人销售增长,是顺应这股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