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际快递业巨头UPS:迟到的快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4 15:1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注:UPS董事长斯科特·戴维斯(左一)来到中国】
  2010年11月底,UPS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斯科特·戴维斯(Scott Davis)再次来到中国。
  此刻,UPS最新推出的主题为“我们爱物流”的品牌广告正在电视台晚间黄金时段反复播出。这家赫赫有名的国际快递业巨头,近年来一再向客户强调,自己是一个综合物流服务提供者,而非仅仅是快递业务。
  但与此同时,2010年9月底外电的一条报道,披露了UPS将要进军中国国内快递(指城市省际之间的快递服务以及同城快递服务)的消息。
  “是的,我们已经向国家邮政局递交了申请。”UPS国际总裁丹尼尔·J·布鲁托(Daniel J. Brutto)说,这是UPS高层第一次对中国媒体亲口承认此事。斯科特则表示,他此次来中国不仅会多方走访中国区管理团队、员工,也将与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见面。对于一家想取得国内快递运营资格的外资公司来说,作为监管者身份的国家邮政局的意见至关重要。
  听来有些不可思议。早在1988年就进入中国的UPS,常年来只经营起点或者终点在中国城市的国际快递业务,面对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5%的国内快递市场一直在“隔岸观火”。虽然过去也曾数次传出UPS收购国内快递公司的传闻,但最终都无果。这家国际快递巨头面对国内快递市场这最后一块拼图,多年来流露出“举棋不定”的矛盾心态。
  而现在,是姗姗来迟者下注的好时机吗?
  故意迟到?
  表面上看,这绝非一个好时机。不仅是这个市场竞争已足够激烈,更在于,快递业是个对于政策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都异常敏感的领域。有着103年历史的UPS似乎反应太慢了。它在DHL并购之后,才开始寻找自己的并购对象;它在FedEx直营并引起各方对外资快递的警惕之后,才开始申请牌照。和对手相比已失先手,而舆论风险更甚。
  “我认为这样大的一个市场,什么时候UPS进来,都不晚。”国际货代协会国际快递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刘建新说。他认为,从宏观上看,明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物流业在“十二五”规划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且国家对于利用外资的态度经过数年徘徊重新明朗,只要符合产业政策的投资,国家都会放开。此外,中国的快递物流市场潜力巨大是无人否认的事实,市场需要更多的参与者把蛋糕做大。
  另一方面,新《邮政法》于2009年通过并实施。最大的“政策不确定性”已经消除,尽管法律规定并不利于外资企业。
  在国际四大快递公司中,TNT在华业务集中在公路货运领域,也未真正涉足国内快递业务。而DHL与FedEx则分别采用了合资与自营的方式经营国内快递业务,这两条路径的实施效果,也是UPS可以借鉴的。
  快递业业内人士则指出,进军国内快递业,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经营国内快递业的牌照问题,另一个是网络布局。根据《邮政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规定范围内的信件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专营。”对于外资快递,规定很明确:禁止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备注:在“航空货运—包裹快运—信件快递”这三个层级业务体系中,信件快递被认为是利润最高的金字塔塔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1-1-4 15:13:40 | 只看该作者

  DHL早年与中外运合作,成立中外运敦豪,后通过收购全一快递经营国内快递业务,主要目的是以内资企业名义拿到运营牌照。但在网络建设上,知情人士透露,原本在业内名气不大的全一快递网点布局并不出色,DHL更多依仗的还是与中外运合作打下的基础。
  而FedEx与大田物流分手时通过缴纳高昂的分手费获得了大田原有的快递网络,并开展自营。不过,其在金融危机期间的降价行为引起很大争议。2008年底,FedEx突然收到了国家邮政局所辖两地方分局开出的两张罚单,原因是无权经营信件快递业务。业内人士都对罚单背后的敲山震虎之意心照不宣。
  对照之下,UPS在牌照和网络方面皆无资源优势。没有中方合作对象;虽然网络可以遍布330个城市,但是拥有5000多名员工的UPS中国区,其员工总数远少于FedEx(约8000名员工)和DHL(约13000名员工);在快递业的网络末端,仍需要大量人力投入。为此,2010年初,UPS中国区新增了101个分拨中心,加强网络布局。
  知情人士透露,UPS也在寻找合适的并购对象,一些国内著名快递公司如申通快递、宅急送都在UPS可能的并购目标之列。丹尼尔·J·布鲁托表示:“我们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公司,但现阶段我们还没有明确的选择。”本刊记者试图向申通快递求证对此事看法,但截至本刊发稿为止,申通快递董事长陈德军及其助手未予回复。
  不过,UPS在申请牌照与并购两件事未完成之前,就与国家政策制定者展开密切沟通。一位国内快递公司高管认为,这是吸取了同行的前车之鉴,是很稳健的做法。“它必须提防最坏的情况,比如这边并购谈妥了,那边还是不发给你牌照,这个钱你还付不付?”
  刘建新认为,UPS并非真的“行动缓慢”,“和UPS相比,FedEx像个年轻小伙子,有冲劲,UPS考虑的因素更多一些,更加求稳。看似慢,但不会走错。”
  一家国内民营快递人士认为,UPS每走一步背后都有全球战略在支撑。“人家的布局是全球战略中的填空,一旦布局完成,就可以把全球市场连成一片,而我们,只是试图以点带面。就算布局整个中国,面对世界还是孤岛。”
  转向B2C?
  在斯科特的脑海中,物流、服务、客户需求,这些才是UPS的关键词,而非单纯的快递。
  “我们进军国内快递,也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客户有这样的需求。”在他的领导下,UPS近年来一直在强调自己的综合物流服务商的角色,这是拥有庞大机队,同时拥有多家银行,拥有会替客户修理电脑、组装电子配件的高级技师的UPS。UPS现在不遗余力地想要把快递业务整合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
  但是,肯醉心于供应链改造的客户,一定是企业级客户,而非个人客户。UPS的客户群特征与其它竞争者不同的是,长期以来,UPS的客户大都从事B2B贸易,而不是B2C或者C2C业务,也只有这些客户可以用到UPS的金融供应链等一系列高端服务。后来,电子商务在美国兴起,特别是以亚马逊为代表的B2C模式的兴起,使得获取亚马逊超过70%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1-4 15:13:42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国,真正靠B2B业务起家的快递公司是宅急送,但是经济危机的到来,使得宅急送原先主营的汽车业和消费电子业客户需求锐减,不得不转向做个人业务—宅急送的转型在金融危机期间并非个案。
  这种差异实际意味着,一旦UPS决定正式进入国内快递市场,必然要考虑如何更多的面对个人客户。
  UPS也一直在思考适应中国市场的路径。此前,斯科特就指出,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将成为中国快递市场发展的潜力所在。但另一方面,这家全球物流领域的“全能选手”,却必须习惯在中国市场的“选择性生存”。
  在回答是否会因为进入国内市场而将业务重点由B2B转向B2C时,斯科特说:“首先要保证为我们在中国市场现有上千家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些客户已经在要求我们为他们提供国内快递服务了。”
  刘建新也认为,UPS进入中国市场,“不可能和你去抢那些五六块钱的单子,这些低级的活现在顺丰都不做了。”他认为,外资还是会立足差异化经营,走中高端服务路线,而所谓的中高端物流服务业务,也正是定位于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的UPS所擅长的。
  不过,可能还是需要UPS更换一种和在美国本土截然不同的心态去经营。在美国快递市场,经过高度市场集中后,UPS和FedEx等行业巨头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另外几千家企业瓜分剩余的市场份额。“但是那些中小公司活得并不差,他们不求全国布局,而是做货值比较高的重点专线。”业内人士说。
  在中国市场,有邮政背景的EMS无疑是网络布局最完整的,无论中心城市还是偏远城市都有覆盖。但其它较成功的民营快递公司,本质上都是专线模式,比如申通起家于长三角,顺丰起家于珠三角。这种做好重点地区和重点航线的发展思路,UPS是否能够接受?
  另一方面,发展迅猛的电子商务或许是UPS的一个不错的切口。“无论是UPS,还是国内企业,大家都在找感觉。”或许两三年以后才有更为成熟的物流服务模式出现,但刘建新认为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这个市场足够大,五个UPS全力做,都做不过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8 08:1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