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64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北大版《中国哲学史》前半册笔记——四痕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26 00:5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北大版《中国哲学史》前半册笔记——四痕原创

共享天下考研论坛哲学版版主    “四痕”  原创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
总论: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
孔子提出仁、礼学说,中庸观念,发展了传统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建立儒家学派。
老子提出道。无为学说,开创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论传统,建立道家学派。
墨子提出兼爱、非命等十大主张,一定程度修正儒家思想。(尚同是其理论核心,可考性强!)
孙武,军事理论家,《孙子兵法》具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年)
地主阶级改良派:孟轲
地主阶级激进派:孙膑、管子四篇、后墨、荀况、韩非
消极出世:庄周
逻辑理论:惠施、公孙龙、后墨、易传
补充中国辩证法四大流派:老庄、孙子兵法、周易、佛学(北大朱伯昆《易学哲学史》观点)

第一章  殷周时代的哲学
掌握萌芽时期总体特点和时代背景,重点掌握几个概念点和时代背景,重点掌握几个概念
绝地天通(参肖捷父的版本,以下简称肖版)
物生有两(参肖版)
否极泰来(方克立辞典,以下简称方典)
和实生物(参肖版,背诵相应段落原文)
洪范(参百科全书哲学卷,以下简称百科)
赢缩转化(参肖版)
五行(参考《孔子研究》2004年最后一期的相关文章)
尚书(参百科)
礼记(参百科)
第二章        孔子
总论
总论儒家创始人,从未重点考过。复习要求:先掌握教材,适当补充。
1、时代背景-孔子态度-正名(名教之始)-对周礼的损益(五个要点:将周礼归纳为正名;道德教化;亲亲下的贤贤;仁为礼的内容;中庸的方法)
2、仁:从颜渊问仁入手总论性质、特点、内容、条目,展开标准、基本要求、主观动机、条目和具体标准。
3、先验论:(1)生知;学知——教育思想方法;
                      (2)仁学先验论——与孟子人性论的差别。
4、中庸之道:(认识论的思想方法)表述(程颐论中庸)、内涵、特点『灵活性(绝四)和原则性』(程颢论中庸)
5、弃形保威天命观、两可敬事鬼神观掌握引文理解即可。
具体内容
1、通过“名教”概念掌握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对时代的认识,掌握孔子的名实观。
『分析』名教影响甚大,可能考,注意其内涵和外延。如果考“正名”则稍加调整。
『要点』肇始渊源,即孔子以名证实的观点;
               背景——孔子态度(引文,到教材中找,以下均如此)——应对之法(引文);
               名实观实质内涵;
               影响:董仲舒构建名教理论的基础、魏晋玄学重要论题之一。
2、简述孔子对周礼的损益。(了解理解即可,不会考)
3、论述孔子仁的思想。
『分析』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非常重要,重点之一。注意把握与礼的关系。从未考过,考的可能性也不大。
『要点』见上面总论。
『注意』孔子部分引文一定要熟记。
4、孟子四端说对孔子仁学先验论是如何发展的?
『分析』自己编的题,综合对比,难点。复习过程中要不断修正补充。
『要点』孔子的仁具有自觉主动性的特点(引文)途径(引文)这种特点是以仁学先验论为基础的。只是假定“己”心都是善的才具有道德价值,才能实现仁。
孟子的四端说(展开)是天赋性善论,此点上继承了孔子的仁学先验论。
差异:孔子将人分三等(引文),认为“上智与下愚不移”,中人可以学而知之。但是孟子在理论上宣称“人皆可以为尧舜”。显然孔子仁学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中人,将下愚排除在外,孟子则不一样,其人性论在普遍性上较孔子更广。
5、中庸
『分析』儒家道统的核心概念,注意《中庸》、中庸、中庸之道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查找辞典辨析。以下要点并未作出很好的区分,含混。
『要点』同上总论部分总结。
『注意』此题与仁是本章核心重点。教材体系有共性,均为“一个表述+三个要点”,并且注意二者与礼的密切关系。如果考名解,适当简略。
总结
本章重要的概念(红色为已考)
名教    正名    仁    中庸    绝四    忠恕   克己复礼以为仁    五者     天命     与命与仁

第三章        老子
总论:教材内容不多,要补充,特别是名词解释。重点把握其本体论和辩证法。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1、老子论“道”
『分析』
从本体论角度来看,老子的道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世界的本原;二是万物的规律。如论述题须将二者都答全。以下内容为道的本体论部分。此知识点可与庄子韩非对应观点做比较,曾考老庄道论异同比较。老子韩非子道论异同比较。
『要点』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整个世界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引文)
以“一”释“道”(引文)的两层含义:统一的状态;统一的原则。
对道的认识把握:(引文)对道的各种描述。
以“无”释“道”(引文)理解:老子所谓的“无”是指“道”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跟以前的哲学本原观相比,加深了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理解。
『注意』
老子论道部分总的两大块“描述+解释”,解释时引入两个概念“一”和“无”,均要加以解释,再用于对道的解释。
2、老子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
『分析』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2层含义,与上面的1共同构成对世界的解释原则。并扩大到人类社会中解释社会现实,具有直观性。是名解已考知识点。
『要点』
老子辩证法总纲,认为一切事物都朝它的反面变化。对立是事物的本原——“道”运动的原因;
具体表现(引文):相互依赖(引文);相互转化(引文);
缺陷:缺乏条件的对立转化(引文),“微明”的认识境界,与老子守柔处弱明哲保身的无为思想是一致的;
以静为根的道论(引文)静是永恒的,动是暂时的。
『注意』答题思路:总纲——表现:局限性一、局限性二。注意局限性一中包括微明的名解;局限性二包括静为躁君的名解,都可能单独考。
3、老子的认识论“涤除玄览”至“玄同”
『分析』此部分教材体系不强,但是名解考点频频出现,一考再考。
4、补充一些重要概念和命题,老子名解基本上不会超出这个范围了
常道、上德、下德、玄德、玄牝、冲气、谷神、无极、有名、无名、常名、神嚣、众甫、天门、天网、虚极、静笃、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贵柔守雌、反者道之动、归根、复命、知常、习常、袭常、袭明、微明、玄同、道纪、玄通、神器、铸鼎象物、四大、自然、道法自然、有无相生、有生于无、有为、无为、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不行而知、前识、静观、玄览、绝圣弃智、福祸相倚、正言若反、物极必反、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大音、大象、大巧、负阴而抱阳、不为而成、静为躁君、三宝、以德报怨、见素抱朴、知足常足、知足不辱、损有余而补不足、小国寡民、无欲、少私寡欲、绝仁弃义
第四章        孙武
总论
『总论』孙武辩证法思想非常丰富,然教材体例基本不可能单独出大题,主要掌握名词解释
具体内容
『具体内容』
1、五事
『分析』已考,中哲常考含数字题,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总结。计篇所论战胜所需的五个条件。
『要点』出处、原文、解释、评价。
2、奇正相生
『分析』已考,最富创造性的部分。
『要点』出处;
                原文表述,所谓正,解释……;所谓奇,解释……。(引文);
                充分发挥指挥者主动灵活性(引文);
                具体运用(引文);
                评价。
3、孙膑形胜与奇正相结合的思想。
『分析』孙膑与孙子思想的关系须补充资料,教材较少。本题主要依据教材。
『要点』孙膑强调(引文);
                结合后的观点:认为(引文)又认为(引文);
               出奇制胜即不能用与敌人同种态势与敌对抗,当以不同态势相抗,在敌人反应前取得胜利。田忌赛马即是典范。
4、补充没考过的一个重要名解:禁详去疑。

第五章   墨子
总论:『总按照教材体系重点把握一下内容:兼爱、非攻、尚同、非命、三表等名词解释。逻辑学部分的名词解释。与孔子的比较。注意从整体抓住墨子思想,虽然不会出什么大题,但是答名词解释时要体现整体中的局部。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00:54:38 | 只看该作者
1、上述名解(略)
2、逻辑学名词解释列举:取实予名、察类明故、兼以易别、以名举实、以说出故、以辞抒意、无故从有故、异类不比、大故小故、或、假、效、辟、侔、援、推等等。
3、孔墨之别可以查找些文章,以教材为主。
总结:『 本章一般考名解,三表是重点,考了数次,逻辑学部分也要熟练掌握。

第二章        孟子
总论:』孟子部分掌握“四端”及其修养方法,良知的认识论,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参考张世英的《哲学导论》),义利观。其他部分理解即可。
具体内容内:』
1、“四端”学说
『分析』孟子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已考名词解释。
『要点』
出处《孟子•告子上》;
原文;
解释:孟子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
此外,认为无此四心不能为人(引文);
总之,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如果说为人不善,是由于他自己舍弃本性,没有很好的保持,不能说他没有善的本性。
2、“反求诸己、养心莫善于寡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求放心”的修养方法。
『分析』此四种方法是和孟子人性论相关的修养方法,如果考孟子人性论部分的大题,可以与四端说相结合,更全面。另外,此四种方法也可能出名词解释,要高度重视。
3、良知说
『答题要点』
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所以,孟子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具体而言,通过尽心、思诚来求放心;
尽心、思诚的解释;
总结。
4、孟子天人合一思想
『分析』不属于教材体系,然很重要,抓住框架,自由发挥。
『框架』天人合一:认识论、人性论、方法论;
                三大命题: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5、补充重要的名词解释:正命、正己而物正、天爵。

第七章        《管子》书中《心术》等四篇思想
总论:本章重点掌握《心术》、精气、静因之道三个要点。注意,本章内容的编写有特定的学术背景,现在如果对《管子》研究有兴趣,不能只停留在原来的四篇上。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1、《心术》
『分析』答题时如有书名号则答管子书中的内容,如果没有,则要先说一下心术广义的含义,再说以上的狭义含义。
『要点』
《心术》书中的内容结构大体内容简介;
《管子》四篇中的心术的大意“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心治是国治也”解释并将上面引文连接通顺;
韩非对《心术》的继承和发挥(引文)。
2、精气
『分析』第六感告诉我不会考,因为词源比较复杂,也不是管子中特有的概念,和“天”、“德”这样德概念比较类似。但涉及中国哲学本体论和伦理观合而为一的特点,故必须掌握。
『要点』
管子中的精气说的理论源头;
表述(引文),和“形气”共同作用生人生物;
与老子道的区别和联系;
对精神性质的认定。
『注意』两个特点:德作为本体的一部分;用精气解释认识的原因(比较西方哲学史上的流射说和流溢说)。
3、虚一静因(静因之道)
『分析』重要考点,已考数次,还会考。这是我个人比较推崇的学习哲学的原则之一。荀子的虚一而静也是同样的意思。
『要点』
管四篇中的认识论法则和修养方法;
主要内容:虚、一、静、因。逐字解释(引文);
总体论述其观点(引文)。

第八章        庄子
总论:』教材单薄,注意补充。王博的《庄子哲学》是本力作,但是我手上没有,反观去年的笔记,也不是很好,所以这章暂时空着,等资料充足时再补全。大家复习时注意上和老子的关系,下和魏晋玄学的关系。

第九章        惠施和公孙龙
总论:『总名家代表人物,一个是相对主义,一个是绝对主义。重点把握逻辑学内容,题型以名词解释为主。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1、合同异(略)
2、惠施十事
『分析』即《庄子•天下篇》记载的惠施关于合同异的十个命题。基本上不会考,只有观点,没有论证。但是必须了解其中比较重要的是1、5、10三个命题,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和逻辑学思想。
3、善譬
『分析』惠施的推类方法,《说苑》一书记载了他的例证和思想。与后墨“说知”推理过程和性质相同。详见百科全书哲学卷词条。
4、离坚白、白马非马、《名实论》名词解释
『分析』公孙龙的命题常考,只需说清楚观点,稍加评判即可,文言白话都行。
5、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分析』难点!与波菲利问题有得一比,注意阿伯拉尔的回答。
『原文』
                        《指物论》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
  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也。不为指而谓之指,是无部为指。以有不为指之无不为指,未可。
  以“指者天下之所无”。天下无指者,物不可谓无指也;不可谓无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指与物非指也。
  使天下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天下无物,谁径谓指?天下有指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径谓无物非指?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
『译文』参考庞朴的译本。
『要点』根据方克立的版本
战国时公孙龙的命题。《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对这一命题历来有不同解释。有人认为“指”是指认、指称、名称,有名词和动词两种用法;“非”即不可以。是说“事物没用不可以指称的,但是指称本身不可以再指称”。还有人认为,“指”有两重含义,一是独立自藏的抽象实在,即本体界的“指”;一是体现在物身上的现象界的“指”。指出公孙龙的物不过是指的集合体,在他看来没有指就无所谓物,所以说“物莫非指”。而通过物体体现出来的现象界的指并非本体界的指,所以又说,“而指非指”。

第十章        后期墨家
总论
四大部分:义利观、时空观、认识论、逻辑学。这部分主要考名词解释。
具体内容
1、义利观
『要点』
(1)义,利也。以利解释忠孝;
(2)义的变化发展(引文)。
2、时空观
『分析』引文四段,外加与运动关系即可。
3认识论
『分析』掌握认识来源、分类、真理标准三大问题
『要点』
(1)认识来源:理论前提(引文);来源(引文);解释(引文);
(2)分类:三种知;认识阶段;
(3)真理标准:(即名实观)强调……;批判……。
4、后墨的辩论原则四条
『分析』原文背诵,解释清楚。
5、概念、判断。推理
『分析』内容较杂乱,分好类,搞清楚即可。
『要点』达类私;尽或假;大故、小故;效辟侔援推。
第十一章   《易传》
总论:  易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比较复杂的专题,但是本章只是作为其产生时期所涉及的一些新东西来介绍,并未深入多少。可考的知识点不是很多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1、十翼
『分析』本章唯一一个考过的名词解释,背诵课本第一节第一段即可。
2、《易传》体系
3#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00:54:51 | 只看该作者
『分析』教材虽然第二节标为体系,实际上没有说的很清楚。不会怎么出题,补充些课外读物,掌握一些知识点。
『知识点』
易传描述的宇宙生成图式——太极演化论;
道器关系;
3、辩证法思想
『分析』比较琐碎,掌握一些名词解释。易有太极、否极泰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4、补充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可能会考,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继善成性。
『总结』建议参考朱伯菎的《易学哲学史》第一卷的《易传》及其哲学部分,以便有个宏观的把握,不至于浑浑噩噩。
第十一章   《易传》
总论:
『总论』易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比较复杂的专题,但是本章只是作为其产生时期所涉及的一些新东西来介绍,并未深入多少。可考的知识点不是很多。
具体内容
1、十翼
『分析』本章唯一一个考过的名词解释,背诵课本第一节第一段即可。
2、《易传》体系
『分析』教材虽然第二节标为体系,实际上没有说的很清楚。不会怎么出题,补充些课外读物,掌握一些知识点。
『知识点』
易传描述的宇宙生成图式——太极演化论;
道器关系;
3、辩证法思想
『分析』比较琐碎,掌握一些名词解释。易有太极、否极泰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4、补充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可能会考,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继善成性。
『总结』建议参考朱伯菎的《易学哲学史》第一卷的《易传》及其哲学部分,以便有个宏观的把握,不至于浑浑噩噩。
第十四章     韩非
总论
『总论』韩非与及荀子部分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简略本《中国哲学史通览》,比较适合。韩非部分可能与其他人结合考大题的主要有老子和荀子,其他一般不会。新出现的术语要注意,比如03年考的抱法处势。还有四征、前识、参验、矛盾等等。韩非的道论是个重点。本章的名词解释部分不再具体分析,重点讲一下道论。
具体容内
1、韩非道论
『分析』韩非的道论从理论继承关系上是老子的发展,但是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研究,又是韩非的哲学史论著,所以,老子和韩非的道论比较的可考性很强。
『要点』韩非对道的理解;
               与老子的差别;
               道和理的差别;
               道和德德关系。
2、补充一个名词解释:缘道理。

第十五章     先秦补遗
总论:  北大的教材和武大的教材多少还是有些差别,有些知识点北大的教材上面没有,但是个人认为比较重要,还是掌握为好。
具体内容:
1、《大学》、《中庸》中的一些重要思想:中和位育、慎独、子思论“诚”;
2、邹衍的五德终始、先验后推。
3、《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了解,最好掌握。
学习先秦哲学的一些体会
古文多读了点,自然就改不了口,用了不是很流畅的文言,说了些当时的感受。
      
       治古人之学,无论中西,以马氏术语释之为大忌。非不真也。古人未达今人之思,亦无今人之名,释则失其味也。以今人之成就于古人之学妄加囿论,肆意批驳,亦非可取之道也。
       窃以为,当以其思之境、其名之论为本,考其言之征,以其思思之,因其物释道。《管子》云:“虚一静因”,此之谓也。吾辈当探各派之源流,明百家之纵横。见百家争鸣之峥嵘,莫使之若残简散于暗隅,失其光华。先秦之学,中华文化之源头,历代同奉共伐,损益阐发,含混复杂,当明其所争,考是非得失,博采众长,切勿因陋就简、抱残守缺,执其一端以为是。
                                                                     
第二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
【总论】
总论汉唐时期实际上可以细分为经学、玄学、佛学、道教、儒学等几个方面。相对集中了中国哲学史的难点,要好好学习,不参考一些专著,是很难理解这部分的。
第一章   汉初的哲学思想
总论:  掌握黄老之学、新道家总体特征、贾谊部分名解、贾谊论礼法关系即可。
具体内容:
1、名解“黄老之学”
『分析』史料学题目,考察知识面,涉及一些重要文献的发现,可能考。
『要点』以《黄帝书》和《老子》为经典的汉初形成的新道家之学;以陆贾、盖公、司马谈(注意: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有黄老之学特征的,不是很客观,如果有古文今译,要注意!)为代表;
               《黄帝书》东汉时亡佚,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四篇佚文《经法》、《十大经》、《称》、《道原》据考证是其中重要部分;
                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概括,新道家是对六家的批判综合。对物主张……;考察名实上……;形神问题上……;(以上要点见肖版教材)
               总体上,属于道家,吸纳部分法家儒家思想;
               《中国哲学史通览》相应部分要补充过来。
『注意』答题时讲明时代、代表人物、研究典籍、思想特征、发展式微即可。
2、陆贾
『分析』注意他以仁义为最高道德原则,以无为为政治最高理想的儒道兼综的思想特点,不太可能考。
3、六理
『分析』重点!已考数次。此名词是黄老之学的观点,贾谊后来成熟的作品已不再如此。
『要点』出处;
                思想渊源;
                德……;
                道……;
                总体评价。
4、贾谊论礼法关系
『分析』此处贾谊论礼法是对荀子兼重礼法的发挥,是先秦礼法之争的总结。
『要点』礼法关系;
                礼法效果;
                总结。

第二章        董仲舒
总论
『总论』董仲舒是西汉时期官方哲学代表,儒家之首。董的学说可以用天人关系来概括。
天:(——君权)
天人关系:(天人感应、人副天数、事各顺于名)
人:(性三品、三统三正)
具体而言,掌握几个重要名解和命题:大一统、王道通三、经权、天人感应、人副天数、事各顺于名、三统三正。此外,重点掌握五行学说和人性论的论述。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1、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
『分析』承前启后,较重要,当牢记。
『要点』理论渊源;
                阴阳伦理化;
                五行的三个论述(相生、相胜、顺逆),重视土的思想;
                对《白虎通》的影响。
2、董的性三品说
『要点』上承孔子上智、中人、下愚三分之法,改造为……;
                对三品的认识;
                教化对品性的作用、王的任务“继天成性”。
总结
董仲舒的体系:
                         谴告——   天意  ——人副天数
                                     /       |       \      
                                   /         |        王 ——三统三正   
                                 /           |             \   
             正名——圣人——三纲五常—中民
                             \                |                 /
                              \         阴阳五行       /
                               \                              /
                                              斗筲
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
总论:』扬雄著《法言》、《太玄》仿《周易》、《论语》,其三分法是一特色,玄的本体论是一特色,善恶混的人性论是一特色。后世韩愈、王安石对其较为推崇。相关部分要联系(韩愈、王安石的人性论)。
桓谭著《新论》批判谶纬迷信,对神学目的论亦有所批判。对王充有很大影响,最重要的贡献是“以烛火喻形神”的唯物主义形神关系论。
具体内容内容』
1、摛措阴阳而发气
『分析』扬雄的“玄”本体论。
4#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00:55:15 | 只看该作者
『要点』描述、与阴阳关系、内涵、理论体系中的价值意义。
2、扬雄三分法的世界图式:“方州部家”、“九天”、“九地”、“九等”、“九属”
『分析』与周易传统的二分法相比,有特色,,对数学派有影响,熟悉即可。
3、扬雄的认识论
『分析』了解即可,非重点。
4、性善恶混说
『分析』这么个性的观点,肯定是重点了。
『要点』前人的善、恶说代表;
                扬雄的认识;
                扬雄的人性论基础上的学习观。
5、因革之论
『分析』了解即可
6、“以烛火喻形神”命题
『分析』联系佛教思想。不是很复杂,要点背书
第二章        谶纬和《白虎通》
总论
『总论』谶几乎没有涉及,纬书以《乾凿度》为重点,《易学哲学史》中说《乾凿度》从易学史的角度来看是汉易的《系辞传》,对汉唐易学发展影响很大。以卦气说为主导思想。教材未对卦气说和京房《易传》做系统介绍,所以对纬书的理解缺失一环,难于理解主要是这个原因。《白虎通》则涉及到和董仲舒的承继,其中的五行思想也比较重要。
具体内容
1、谶纬名词解释
『分析』背熟,简单的知识点,了解一两个具体的谶纬实例。
2、论述《乾凿度》中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的思想。
『分析』纬书中重要的思想,已考过!
『具体内容』略
『补充』朱先生的《易学哲学史》中详细谈了这个问题,从本体论角度分析了乾凿度的太易说。将上述四者归为两个阶段,太易是一个阶段,后三者是一个阶段。并归纳了太易说三点重要意义。(1)太易说是乾凿度的筮法和世界的本源观;(2)太易说目的是为了说明卦画的起源;(3)乾凿度作为一种解易的著作,所以讨论宇宙的起源,但也为孟京倡导的卦气说提供了一种哲学依据。有兴趣的可以详细看看原书的论证过程,考试答题光靠观点很难在大题上拿分。
3、论述《乾凿度》中关于易的思想。
『分析』去年未曾看过《易学哲学史》,自己编了这道题,帮助理解记忆书中琐碎知识点,现在看来没有必要,不可能这么考。但是对于学习教材还是有用的,可以自己总结一下。
4、试论述易纬中具有代表性的卦气说。
『分析』此题亦是去年自己编的,如果今年自己编可能改为“试阐述易纬中的卦气思想”。
『要点』“一七九”三阶段说;
               八卦配四方四时说;
               八卦配五常说;
               六十四卦配四时说。
5、试论述易纬中的象数之学。
『分析』这种题绝对不会这样考,教材提供的知识太少了,答好很难。但是可以把教材中剩下的知识点概括起来,所以拟了这道题。
『要点』象数之学含义;
                大衍之数的解释;
                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的解释。
6、谶纬和《白虎通》思想异同比较。
『分析』比较的方法是学习哲学史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自己拓宽视野,深化认识,打开思路。此题下面的要点罗列不是很好,希望大家自己总结出更好的。
『要点』异:
                      理论来源;
                      哲学特色、重点;
                      理论地位;
               同:
                      继承性;
                      目的;
                      手段。
7、阐述《白虎通》从物质性能上构建的五行学说。略
8、《白虎通》对董仲舒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分析』纵向对比。理论关系密切,重要!
『要点』
五行说;
天人之际;
三纲、三从、三命;
三统三正;三教;
『注意』总体答题思路是董仲舒提出的观点+《白虎通》理论论证和补充发展。

第三章        王充
总论
『总论』写这本教材的时候,这部分可是当时的主旋律啊!气一元论——人性论;认识论;形神观;偶然论。王充在哲学史上的前后相继性比较明显,所以是考试重点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1、王充的气一元论。
『要点』提法及气的属性;
                对目的论的批判——吸取老子自然无为思想;
                “元气”生人——批天人感应。
2、王充对董仲舒的批判。
『要点』批天意神学目的论;
                批天人感应;
                批君权神授;
                批谴告;
                批迷信(卜筮、祭祀、鬼神)
3、王充的形神关系论(精气说)
『分析』精气、精神、形体三分法,有特色!
『要点』人与物之别;
                精神作用的原因;
                精气与精神的关系;
                精神跟物质的关系;
                精气与物质的关系;
                理论缺陷。
4、王充的性三等“元气”说。
『分析』很有特色的人性论,认为习染可以变化人性。
『要点』略
5、认识论知识点汇集
无生知者;
批判墨子的经验论;以心原物,既重感觉,也要诠订于内;
重效验、验证;
重实际经验。
6、命定偶然论。
『分析』此部分是重点,肖版教材更为详尽。
『要点』
气禀论富贵贫贱;
时、偶、幸、遇的命定论;
区别命与德的关系(本体论与伦理学的区分)。
第六章        两汉时期补遗
1、经学
『分析』不了解这个概念很难正确客观的学好两汉时期的哲学史,考不考不是很重要,要掌握,至少看《中国哲学史通览》相关部分,网上亦有范文澜的经学论著,是很专业的参考。
『要点』了解分类、发展、代表人物、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各自的特点、产生的影响等等。
2《七略》
『分析』其中部分是具有哲学史特征的著述,所以可能考个史料学类的名解或是从中(《七略》亡佚,《汉书•艺文志》可观大略)节选一段来个古文标点今译。
『要点』西汉末年刘歆集六艺群书分类而撰;主旨内容;现主要思想保存于《汉书•艺文志》。
两汉时期学习体会

        自秦始,学术即与政治难舍难分。先秦政乱,百家争鸣。两汉治下隐患,故以黄老为先,儒道亦有新创。然重神学迷信之风日盛,实乃无为所必至。故治世虽明心术,然心术亦不能保其位,休养生息,当有所作为,无革新之道必亡。
        两汉之学当明了经学、黄老、谶纬之间关系。初,愚以为经学与后者为表里关系。实则不然,当深究之。
        考试之中与以上之论不甚相关。董仲舒所论以体系明之,扬雄之论个性有加。贾、桓等人可考之处甚少,详备之。谶纬自成易学系统,亦是难点。人性之论此期有三个代表:性三品、善恶混、气之多少习染之性。
        总观两汉之学重宇宙生成之论,少形上之论,至魏晋由辅嗣“以无为本”始一改其貌。

第七章        王弼
总论
『总论』魏晋玄学部分的笔记因为时间的原因,做的不是很好,但是如果该部分看完《魏晋玄学论稿》或是汤一介的相关书籍,基本上就够用了。涉及到部分和庄子有关的内容要注意比较。
        关于王弼,教材只是涉及名教自然、以无为本、得意忘象三命题(治众者至寡非哲学!)于其内在关系把握不足,与玄学各派各家关系亦不明了。王弼哲学的特点:摆脱经学束缚,以言意之辩为方法注老子、论语、周易。调和孔子和老子之说,体无(自然无为),但亦重名教。有崇本举末、崇本抑末二说。
具体内容』
1、王弼对自然与名教的论述。
『分析』96年真题,调和矛盾之说,是哲学史上的关节点,重要。答题时注意与其他各派对比。
『答题要点』
该命题的价值、地位、背景,简单解释;(教材)
在王弼学说中的地位,综述王弼对此问题的态度(用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的论点);
崇本举末、崇本抑末对此问题的解释;(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通论》观点);
“圣人有情”二者的中通环节,天人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对孔老的调和(用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的论点)。
2、分析评价王弼“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
『分析』02年真题,以魏晋玄学论稿中的渐进论立论,与汉学之别。用《中国哲学范畴通论》内容调整部分论述。
『要点』本体论的三层含义:
                体用如一,有无不二;
                无本有末;
                崇本举末、崇本息末。
『注意』王弼将本末、体用、一多、动静、言意、自然名教等概念引入本体论,用以说明有无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哲学思辩的体系。在有无问题上,王弼不再从动态的角度描述无生天地万物的过程,而是着力从静态的角度探讨天地万物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和依据,从宇宙生成论转化为本体论,是哲学思维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和跃进。
但是,“以无为本”的哲学体系也保留了宇宙生成论的因素。其中承认”有生于无“,无在有之先,无独立于有存在与有无一体、体用一如的本体论是有矛盾的。当注意区别。
3、王弼的“得意在忘象”。
『要点』言意之辩综述;
                王弼的观点。
4、注意补充王弼”圣人有情“的思想(汤用彤观点),是哲学史一条重要的发展线索。
第八章        裴頠和欧阳建
总述:教材体系是与王弼所列出观点对应设置的,内容不丰富。要补充。
具体内容
1、裴頠的崇有论。
『分析』不可能单独考,结合王弼、僧肇或郭象考答题,亦可能考标点今译。参考《中国哲学范畴通论》和《魏晋玄学论稿》。
『要点』核心思想;
                表述;三个层次的理解;
                从生成论和本体论的角度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总结。
2、“三理”名解
『分析』已考,重点!背即可。
『要点』略
3、言尽意论
『分析』重点,言意之辩中重要的一家理论。
『要点』对比王弼部分。但不能失了欧阳建的体系。
5#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00:55:27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郭象
总论:』从玄学的总体发展中把握郭象独化论的特点,抓住“独化于玄冥之境:。因果论联系佛学思想。名教自然、有无、圣人、冥然自合等体系关系。注意其“命、理”说开宋明理学先河。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越是重要的反而越是很难给出些要点了,主要是没有几本参考书,教材的东西的确很难理解,换句话说,很难从哲学家本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应付考试,还是列举考点吧。这部分我还是以《中国哲学范畴通论》为主要参考的。
1、郭象的“独化”说。(独化于玄冥之境名词解释)
2、郭象的时空观。(了解即可)
3、独化而足名词解释。
4、冥然自合的认识论。
5、政治理论(这部分不是重点,了解即可)
补充:
『补充』《魏晋玄学论稿》中一些重要的论点摘引:
1、言意之辩的意义:经籍的解释;忘象忘言不但为解释经籍的要法,亦且深契合于玄学之宗旨。(本体论之体用之辩即方法上所称言意之别);忘言得意之义亦用以会通儒道二家之学;言意之辩不惟与玄理有关,亦于名士之立身行事有影响。
2、玄学与早期佛学的对应关系:(魏晋僧俗四派)
王弼——本无宗;向、郭——即色宗;周彦伦《三宗》(不空假名、空假名、假名空);僧肇之不真空义。
3、流派综述:
王弼注《老》而阐贵无之学,向、郭释《庄》而有崇有之论。
僧肇解空第一。
周彦伦《三宗论》假名空宗上承肇公之学。
4、名教与自然(立论:魏晋时代“一般思想”的中心问题是“理想的圣人的人格究竟是怎样的?”)
温和派:何晏、王弼;向秀、郭象。
激烈派:阮籍、嵇康。
同:均推崇自然;
异:对名教批判有别。
5、阮籍嵇康的观点中跟美学相关的命题无需太重视,考美学方向才是重点,中哲部分不会侧重,其他的内容可以看看武大肖捷父版的,也有考的可能。

第七章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
总论:『总论
』这部分涉及到一个印度佛教本来面目以及传播到中国后的变化问题。印度佛教内容没有怎么看过。所以,总体的认识也不是很深入,只能就教材补充些要点了。以后有空一定要补看些印度佛学的书。
大乘般若学以证“缘起性空”为主旨,当时佛学中心有两个,南有道安,北有鸠摩罗什。道安其后六家七宗(本无、心无、即色分别与贵无、崇有、独化的玄学学说相对应)。鸠摩罗什后有僧肇。涅槃学则有“涅槃圣”竺道生。般若学讲现实世界的虚幻,涅槃学证彼岸世界的真实性,前者为后者开道,后者是佛学的真正归宿。竺道生在般若学盛行的时候宣传涅槃学是佛学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变。
『具体内容:』
1、六家七宗名解
『分析』已考要点,基础知识,必须掌握。注意汤用彤和吕瀓的认识有些许差别。联系玄学作答。
2、道安对空的理解。
『分析』基本上对应王弼贵无的思想。
3、慧远的“法性不变”论
『分析』此题北大和武大的教材似有矛盾,不可混用。缺材料,存疑!答题时抓住对”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的理解。
4、业报轮回名解
『分析』包含三报、三业、三世的理解,其中三世又有几个不同的版本,注意区别。
5、慧远的神不灭论。(略)
6、竺道生的”顿悟成佛“说
『分析』参考武大版,有兴趣可以看方立天的《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的《论竺道生的佛学思想》。
7、僧肇。
『分析』绝对的重点,全面掌握所有教材涉及的要点。不再一一列举。


第十一章    隋唐道教哲学思想
总论:
『总论』道教思想部分只要掌握名词解释即可。如果有中哲辞典是最好了。把书中出现的重要名词列举出来,再做好答案,背熟。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三张伪法   守一存真    重玄之道   万物禀道生    识体   存想     泰定   
司马承祯与周敦颐主静思想比较。


第十三章   隋唐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
总论:总论』
隋唐佛教主要有五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其中以后三者为重,可出大题。前二者了解渊源和名词解释。后三者几乎年年考,重点掌握。各派代表人物要知晓。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1、三论宗掌握两个名词解释
三论      二谛八不中道
2、天台宗掌握三个名词解释和性具说
止观双修   一心三观   一念三千
3、唯识宗
名词解释:唯识真性  万法唯识  唯识无境
                   我    法
                   能缘    所缘       见分    相分    转识外境  
                   八识
                  六尘   六境
                  思量识    我痴  我慢   我见   我爱
                  藏识   有漏种子  无漏种子
                  转识成智    烦恼障  所知障
                  三性   
                  真唯识量   因明学    三段论式    初三
『分析』学会用以上名词说明唯识宗的主要观点!
4、华严宗:掌握宗密的判教说和四法界,重点是圆融无碍。
5、禅宗:掌握教材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即可。
注意
『注意』中国哲学史中的佛教哲学与佛教哲学史中的侧重点有所区别,这一阶段的佛学对柳刘以及宋明理学的影响较大,但是从内在关系上考的可能性不大,过于深入了。但是也不能放松一些很明显的关系,比如华严宗的理事关系论述和宋明理学的对比,程颢的定性说等等。
第十四章    韩李柳刘哲学
总论:
『总论』此部分重点了解天人关系、性情问题、人性论,还有些政治观点的名词解释。教材内容不是很深,要点也很清楚。韩李的新儒学运动对宋初思想变动有影响,二人与宋初三先生被公认为是理学的先导和前驱。范仲淹、欧阳修其实也很重要,只是研究不多。要补充和注意的是古文运动的背景、与经学的关系、三教融合的具体理论表现等等,柳宗元和刘禹锡援佛入儒的特征比较明显。这些内容掌握了可能对宋明理学的学习有好处,但是考试不看也无妨。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1、中国哲学史上代表性的人性论。
『分析』做个人性论专题,一一列举阐明。
2、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关系论述总结。
『分析』做个专题,掌握所有教材涉及的重要考点。
3、韩愈道论。
4、李翱复性之方——不动心(思考:跟西方哲学史中的不动心有何区别?)
5、李翱性情说。
6、名解:《六逆论》、生人之意、    惟元气存、  《天论》、法行法弛
『注意』柳宗元的生人之意对功利学派有影响,注意联系比较。
6#
发表于 2006-7-6 13:21:06 | 只看该作者
已收,期待后半册的
7#
发表于 2006-9-5 16:24:44 | 只看该作者

先秦十二章和十三章怎么缺了?

怎么直接从《易传》跳到韩非子,当中还有荀子,怎么没有了?麻烦管理员看一下。谢谢!
8#
发表于 2007-5-31 16:47:11 | 只看该作者
就是啊  为什么不全呢 谢谢啊 能补上吗
9#
发表于 2007-6-8 15:03:2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你了。期待更多
10#
发表于 2007-6-8 15:20:1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你了。期待更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8 03:50 , Processed in 0.3750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