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帖]北大版《中国哲学史》前半册笔记——四痕原创
共享天下考研论坛哲学版版主 “四痕” 原创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
总论: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
孔子提出仁、礼学说,中庸观念,发展了传统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建立儒家学派。
老子提出道。无为学说,开创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论传统,建立道家学派。
墨子提出兼爱、非命等十大主张,一定程度修正儒家思想。(尚同是其理论核心,可考性强!)
孙武,军事理论家,《孙子兵法》具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年)
地主阶级改良派:孟轲
地主阶级激进派:孙膑、管子四篇、后墨、荀况、韩非
消极出世:庄周
逻辑理论:惠施、公孙龙、后墨、易传
补充中国辩证法四大流派:老庄、孙子兵法、周易、佛学(北大朱伯昆《易学哲学史》观点)
第一章 殷周时代的哲学
掌握萌芽时期总体特点和时代背景,重点掌握几个概念点和时代背景,重点掌握几个概念
绝地天通(参肖捷父的版本,以下简称肖版)
物生有两(参肖版)
否极泰来(方克立辞典,以下简称方典)
和实生物(参肖版,背诵相应段落原文)
洪范(参百科全书哲学卷,以下简称百科)
赢缩转化(参肖版)
五行(参考《孔子研究》2004年最后一期的相关文章)
尚书(参百科)
礼记(参百科)
第二章 孔子
总论
总论儒家创始人,从未重点考过。复习要求:先掌握教材,适当补充。
1、时代背景-孔子态度-正名(名教之始)-对周礼的损益(五个要点:将周礼归纳为正名;道德教化;亲亲下的贤贤;仁为礼的内容;中庸的方法)
2、仁:从颜渊问仁入手总论性质、特点、内容、条目,展开标准、基本要求、主观动机、条目和具体标准。
3、先验论:(1)生知;学知——教育思想方法;
(2)仁学先验论——与孟子人性论的差别。
4、中庸之道:(认识论的思想方法)表述(程颐论中庸)、内涵、特点『灵活性(绝四)和原则性』(程颢论中庸)
5、弃形保威天命观、两可敬事鬼神观掌握引文理解即可。
具体内容
1、通过“名教”概念掌握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对时代的认识,掌握孔子的名实观。
『分析』名教影响甚大,可能考,注意其内涵和外延。如果考“正名”则稍加调整。
『要点』肇始渊源,即孔子以名证实的观点;
背景——孔子态度(引文,到教材中找,以下均如此)——应对之法(引文);
名实观实质内涵;
影响:董仲舒构建名教理论的基础、魏晋玄学重要论题之一。
2、简述孔子对周礼的损益。(了解理解即可,不会考)
3、论述孔子仁的思想。
『分析』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非常重要,重点之一。注意把握与礼的关系。从未考过,考的可能性也不大。
『要点』见上面总论。
『注意』孔子部分引文一定要熟记。
4、孟子四端说对孔子仁学先验论是如何发展的?
『分析』自己编的题,综合对比,难点。复习过程中要不断修正补充。
『要点』孔子的仁具有自觉主动性的特点(引文)途径(引文)这种特点是以仁学先验论为基础的。只是假定“己”心都是善的才具有道德价值,才能实现仁。
孟子的四端说(展开)是天赋性善论,此点上继承了孔子的仁学先验论。
差异:孔子将人分三等(引文),认为“上智与下愚不移”,中人可以学而知之。但是孟子在理论上宣称“人皆可以为尧舜”。显然孔子仁学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中人,将下愚排除在外,孟子则不一样,其人性论在普遍性上较孔子更广。
5、中庸
『分析』儒家道统的核心概念,注意《中庸》、中庸、中庸之道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查找辞典辨析。以下要点并未作出很好的区分,含混。
『要点』同上总论部分总结。
『注意』此题与仁是本章核心重点。教材体系有共性,均为“一个表述+三个要点”,并且注意二者与礼的密切关系。如果考名解,适当简略。
总结
本章重要的概念(红色为已考)
名教 正名 仁 中庸 绝四 忠恕 克己复礼以为仁 五者 天命 与命与仁
第三章 老子
总论:教材内容不多,要补充,特别是名词解释。重点把握其本体论和辩证法。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1、老子论“道”
『分析』
从本体论角度来看,老子的道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世界的本原;二是万物的规律。如论述题须将二者都答全。以下内容为道的本体论部分。此知识点可与庄子韩非对应观点做比较,曾考老庄道论异同比较。老子韩非子道论异同比较。
『要点』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整个世界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引文)
以“一”释“道”(引文)的两层含义:统一的状态;统一的原则。
对道的认识把握:(引文)对道的各种描述。
以“无”释“道”(引文)理解:老子所谓的“无”是指“道”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跟以前的哲学本原观相比,加深了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理解。
『注意』
老子论道部分总的两大块“描述+解释”,解释时引入两个概念“一”和“无”,均要加以解释,再用于对道的解释。
2、老子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
『分析』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2层含义,与上面的1共同构成对世界的解释原则。并扩大到人类社会中解释社会现实,具有直观性。是名解已考知识点。
『要点』
老子辩证法总纲,认为一切事物都朝它的反面变化。对立是事物的本原——“道”运动的原因;
具体表现(引文):相互依赖(引文);相互转化(引文);
缺陷:缺乏条件的对立转化(引文),“微明”的认识境界,与老子守柔处弱明哲保身的无为思想是一致的;
以静为根的道论(引文)静是永恒的,动是暂时的。
『注意』答题思路:总纲——表现:局限性一、局限性二。注意局限性一中包括微明的名解;局限性二包括静为躁君的名解,都可能单独考。
3、老子的认识论“涤除玄览”至“玄同”
『分析』此部分教材体系不强,但是名解考点频频出现,一考再考。
4、补充一些重要概念和命题,老子名解基本上不会超出这个范围了
常道、上德、下德、玄德、玄牝、冲气、谷神、无极、有名、无名、常名、神嚣、众甫、天门、天网、虚极、静笃、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贵柔守雌、反者道之动、归根、复命、知常、习常、袭常、袭明、微明、玄同、道纪、玄通、神器、铸鼎象物、四大、自然、道法自然、有无相生、有生于无、有为、无为、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不行而知、前识、静观、玄览、绝圣弃智、福祸相倚、正言若反、物极必反、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大音、大象、大巧、负阴而抱阳、不为而成、静为躁君、三宝、以德报怨、见素抱朴、知足常足、知足不辱、损有余而补不足、小国寡民、无欲、少私寡欲、绝仁弃义
第四章 孙武
总论
『总论』孙武辩证法思想非常丰富,然教材体例基本不可能单独出大题,主要掌握名词解释
具体内容
『具体内容』
1、五事
『分析』已考,中哲常考含数字题,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总结。计篇所论战胜所需的五个条件。
『要点』出处、原文、解释、评价。
2、奇正相生
『分析』已考,最富创造性的部分。
『要点』出处;
原文表述,所谓正,解释……;所谓奇,解释……。(引文);
充分发挥指挥者主动灵活性(引文);
具体运用(引文);
评价。
3、孙膑形胜与奇正相结合的思想。
『分析』孙膑与孙子思想的关系须补充资料,教材较少。本题主要依据教材。
『要点』孙膑强调(引文);
结合后的观点:认为(引文)又认为(引文);
出奇制胜即不能用与敌人同种态势与敌对抗,当以不同态势相抗,在敌人反应前取得胜利。田忌赛马即是典范。
4、补充没考过的一个重要名解:禁详去疑。
第五章 墨子
总论:『总按照教材体系重点把握一下内容:兼爱、非攻、尚同、非命、三表等名词解释。逻辑学部分的名词解释。与孔子的比较。注意从整体抓住墨子思想,虽然不会出什么大题,但是答名词解释时要体现整体中的局部。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
|